历史上的人畜共患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历史上的人畜共患病0在印度尼西亚摩罗泰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海军疟疾控制小组正在检查沼泽、水坑、地面、草叶中是否有疟蚊、恙虫和传播登革热的蚊虫

实习记者/岳颖

炭疽 出现时间:未知,可能是史前

出现地:5000年前中国就暴发过疑似炭疽疫情。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种病菌早在古埃及法老王时期就已存在。2016年西伯利亚地区暴发了严重的炭疽疫情,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气温升高导致此前被冰封于冻土下的炭疽杆菌被释放出来。现在,该病常见于非洲、中南亚和南欧。

传播动物:由炭疽杆菌造成,偶发于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人类患病较少。

症状:分为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吸入感染型(肺炭疽)和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或口咽部炭疽)三种,后两种被称为内脏炭疽。第一种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焦痂溃疡,发病部位以暴露的皮肤为主,在此过程中患者常有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病死率:皮肤炭疽的病死率为15%~25%;内脏炭疽易误诊,治疗不当死亡率高达70%~100%。

狂犬病 出现时间:公元前2300年

出现地:最早记载见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埃什努纳法典。现在遍布全球,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传播动物:99%的人因被家养狗咬伤或者抓伤而感染。

症状:潜伏期通常为2~3个月。患者有两种情况,狂躁性狂犬病患者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有时还怕风,数日后因心肺衰竭而死亡;麻痹性狂犬病患者从受伤部位肌肉开始逐渐麻痹,陷入昏迷并死亡。

病死率:除非感染后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否则基本致命。

鼠疫 出现时间:公元6世纪

出现地:起源争议很大。一说起源于欧洲东南部,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约在14世纪40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

历史上记载过三次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第一次是541~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导致拜占庭帝国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许多王国消失,改写了整个欧洲的历史。第二次是在1346~1350年,鼠疫席卷了整个欧洲,人们称之为“黑死病”,它改变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可能起源于1855年的中国云南,直到1959年才结束,最终导致中国和印度约1200万人死亡。在这次疫情中人们分离出鼠疫杆菌。

传播动物:啮齿类动物及跳蚤。啮齿类动物大多对鼠疫有免疫力,但寄生在其身上的跳蚤却没有。跳蚤吸食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之后,失去消化功能,开始饥不择食,在此过程中迅速传播病菌。

症状:潜伏期1~7天,后出现急性发烧、寒战、头痛、身体疼痛、虚弱、恶心呕吐等症状。

病死率:30%~60%。

登革热 出现时间:1779年

出现地:在17世纪已有登革热流行的描述,但最可信的初始报道来自1779年,当时该病席卷亚洲、非洲和北美。如今,重症登革热影响到大多数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成为当地居民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播动物:埃及伊蚊是主要病媒,被感染的蚊子终生能传播病毒。

症状:感染者80%无症状或只有轻度症状,5%有严重临床症状,少数人会死亡。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及关节痛和皮疹。因为常伴随肌肉和关节痛,所以又名为“断骨热”。

病死率: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及早发现和适当医护可将病死率降到1%以下。

禽流感及其他人畜共患型流感 出现时间:1878年

出现地:1878年,意大利出现大量鸡群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即后来的禽流感。随后这种病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只在禽类中传播。1997年5月,中国香港一个养鸡场暴发禽流感疫情,8月,一名3岁的男童因病死亡,最终有18人感染,6人死亡。为了阻止该病继续传播,香港宰杀了130万只鸡。2013年,内地首次出现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例,当年共148人感染,48人死亡。此后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禽流感。

人类可以感染禽流感及其他人畜共患型流感病毒,例如甲型H5N1、甲型H7N9和甲型H9N2等禽流感病毒亚型,以及甲型H1N1和H3N2等猪流感病毒亚型。

传播动物:禽类和猪。人类和禽类不容易相互传染,病毒可能是通过猪传染给人类。

症状:取决于感染的病毒亚型。患者感染甲型H5或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后,病程发展异常迅速,初期高烧、咳嗽,随后可能会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感染甲型H7N7和甲型H9N2禽流感病毒的患者往往病情温和或没有临床症状。

病死率:视病毒亚型和疫情而定。

裂谷热 出现时间:1931年

出现地:1931年,研究者在对肯尼亚里夫特山谷一农庄羊群中的一种流行病进行调查时发现该病。目前在东非及南非畜养绵羊和牛的地区较为常见,只在非洲与阿拉伯地区暴发过。

传播动物:牛、羊、马、驴、骆驼等。

症状:患者初期可能会发烧、头痛、疲劳、关节及肌肉疼痛,有时会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出血、休克、视网膜炎、脑炎或肝炎,甚至死亡。

病死率:不足1%,有出血热症状的患者病死率约为50%。

西尼罗病毒 出现时间:1937年

出现地: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地区一位妇女体中首次分离出该病毒。后在以色列、希腊、罗马尼亚和美国都发生过疫情,发生地通常位于鸟类的主要迁徙路线上。

传播动物:库蚊是主要病媒,鸟类是宿主,人和马都是终端宿主。

症状:80%的感染者没有症状,20%会发展为西尼罗热,症状包括发烧、头疼、疲倦、全身酸痛、恶心和呕吐。

病死率:30%。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出现时间:1944年

出现地:1944年在克里米亚被发现,1969年刚果也出现疫情。主要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亚洲北纬50度以南的国家中流行。

传播动物:通常由蜱咬或接触患病的家畜来传染。病毒宿主包括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如牛、绵羊和山羊。

症状:发热、肌肉痛、头痛、呕吐、腹泻和皮肤瘀点,通常于暴露病原后两周内发病,可能造成肝衰竭等并发症。

病死率:约30%。目前尚无疫苗。

马尔堡病毒 出现时间:1967年

出现地: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同时发生了该疫情,原因是实验室使用了从乌干达引进的非洲绿猴。此后最大的疫情于2004~2005年在安哥拉暴发,有252人感染,227人死亡。

传播动物:北非果蝠是其天然宿主。

症状:起病急,伴有高烧、剧烈头痛、肌肉酸痛和严重不适。可在第三天出现严重水样腹泻、腹痛、抽筋、恶心及呕吐,5~7天多个部位严重出血。重病阶段会持续性高烧,可能会出现错乱、易怒和攻击行为。患者外表状似魔鬼,眼窝深陷,面无表情且极度嗜睡。

病死率:约50%。以往疫情的病死率为24%~90%不等。目前没有任何疫苗或医治方法。

拉沙热 出现时间:1969年

出现地:上世纪50年代拉沙热就被描述过。1969年,两名教会护士在尼日利亚拉沙镇死亡,该病毒被分离出来。拉沙热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每年有几十万人被感染。

传播动物:主要传染源和宿主为啮齿动物,以多乳鼠为主,还有黑家鼠和小鼷鼠。

症状:潜伏期2~21天,80%的感染者没有症状,其余患者起初发热、全身无力,几天后可能出现头痛、喉咙痛、咳嗽、肌肉疼痛、胸痛、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腹痛症状。严重者可能脸部肿胀,胸腔积水,多处出血。晚期可见休克、癫痫发作、震颤、定向障碍和昏迷。

病死率:总病死率为1%,住院患者病死率可达15%。

猴痘 出现时间:1970年

出现地:195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一个从事小儿麻痹疫苗制造的实验室中,该病毒从猴子体内被分离出来。1970年,在非洲萨伊首次发现人被感染,后来中非和西非等国家的热带雨林区出现散发性流行。2003年春季,美国出现猴痘病例。2017年,尼日利亚暴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疫情。

传播动物:绳松鼠、松鼠、冈比亚巨鼠、条纹小鼠、睡鼠等啮齿类动物和一些灵长类动物。

症状:高烧、发冷、头痛、背痛、不适、咳嗽,身上会发类似天花的疱疹。一般4~6周后会自然好转,严重时也可致死。

病死率:1%~10%,大多数死亡发生在较年轻的年龄组。

莱姆病 出现时间:1975年

出现地:1975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旧莱姆镇首次发现病例。现在美国每年约3万人患病,欧洲有近6.5万人。莱姆病协会估计全球每年有40万人患病。

传播动物:病毒的储备宿主是老鼠,并会以真蜱科硬蜱属生物为媒介传染给人类。

症状:潜伏期3~32天,患者被叮咬一周后皮肤常会出现不痒不痛的游走性红斑,可能会发烧、头痛和乏力。未经治疗可能会出现脸部麻痹、关节炎、严重头痛、颈部僵硬、心悸等症状。即使经过妥善治疗,10%~20%的人仍会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出现关节痛、记忆障碍和精神不济的症状。

病死率:低于0.2%,但多慢性伤害。

埃博拉病毒 出现时间:1976年

出现地:1976年同时暴发了两起疫情,一起在现在南苏丹的恩扎拉,另一起在扎伊尔[今刚果(金)]的扬布库,后者发生在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因此得名。现常出现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2013~2016年,西非暴发了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疫情,确诊和可能感染病例超过2.85万,死亡病例超过1.13万。从2018年至今刚果(金)的疫情已经导致超过2000人死亡。

传播动物:自然宿主是非洲果蝠。中间宿主有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

症状:潜伏期2天~3周,出现症状后才有感染性。症状十分恐怖,患者会发高烧,肌肉疼痛无比,多处内脏糜烂成半液体的块状,最后患者身体多处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

病死率:目前约50%。以往病死率25%~90%。

历史上的人畜共患病12003年5月,一位患艾滋病的女性和她的孩子在赞比亚的家中。这位女性的9个兄弟姐妹都因艾滋病逝世,她需要照顾家中所有的孩子。赞比亚已干旱三年,艾滋病患者因此营养不良、免疫下降

艾滋病 出现时间:1980年10月

出现地:1980年,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医院收治了5个年轻的男同性恋病例,这是艾滋病已知的最早病例。1985年,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传播动物:仍不明确。非洲绿猴可能是自然宿主。关于艾滋病的起源有多种猜测,饮食途径说并不准确,因为艾滋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有人认为非洲的人畜共患病很多,很多部落性关系十分随意,是疾病产生的原因。非洲某些地区有用猴血刺激人的性欲的习俗,也被认为是艾滋病的可能起源,但这种习俗远早于艾滋病出现的时间,因此也令人怀疑。1999年,德国三位生化学家的研究指出,大量野生猴或猩猩感染了艾滋病毒但不会发病,当它们被猎杀出售时,吸血的马厩蝇可以将病毒转移到人的体内。

症状:潜伏期几个月至10年以上不等。根据病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感染、临床潜伏期和发病期。患者在最初几个月感染性最强,但可能毫无症状,或只有发热、头痛、皮疹或咽痛等流感样疾病症状。随着病毒逐渐削弱人体免疫系统,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发热、腹泻和咳嗽等症状。若不治疗,也可能会患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严重细菌感染和癌症等严重疾病。

病死率:2000~2018年,艾滋病毒新发感染下降了37%,相关死亡减少了45%。到2018年底,约有3790万艾滋病病例。

历史上的人畜共患病22000年,在联邦兽医检查办公室,牛的脑组织样本被用于疯牛病检测

克雅氏病(疯牛病) 出现时间:1985年

出现地:1985年4月,英国出现首例患疯牛病的牛,该疾病在10年内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1996年3月20日,英国政府承认出现疯牛病病例,且被证实与人类“感染性海绵状脑病”有关,造成许多国家恐慌,停止进口英国牛肉及相关产品。

传播动物:牛。人因食用感染牛肉被传染。

症状:感染者可能出现睡眠紊乱、个性改变、共济失调、失语症、视觉丧失、肌肉萎缩、进行性痴呆等症状,并在一年内死亡。

病死率:100%。

历史上的人畜共患病32004年,疾控中心的卫生官员正在为一项汉坦病毒野外调查准备隔离服

汉坦病毒 出现时间:1993年

出现地:1993年5月,一名美国年轻人住进了新墨西哥州的一家医院。初期症状与感冒类似,但住院后症状突然发生变化,他开始肺部出血、呼吸困难,几小时后突然死亡。经调查,他的未婚妻也染病暴亡。不久,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也出现了同样的死亡现象。

传播动物:鼠。科研人员在首例死者家的四周设置老鼠夹,捕捉到许多波氏老鼠,据化验分析,三分之一的老鼠携带该病毒。

症状:患者会出现出血热、肺部积水、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症状,多在染病后几天死亡。

病死率:38%。

亨德拉病毒 出现时间:1994年9月

出现地:1994年9月,在澳大利亚东岸昆士兰省首府布里斯班近郊的亨德拉镇,一个赛马场的多匹赛马出现急性呼吸道综合症,最终14匹赛马和1人死亡。

传播动物:狐蝠是天然宿主。马可能因采食携带病毒的狐蝠胎儿组织、牧草或果实而感染。病毒在马群中通过尿液或鼻腔分泌物传播,人因与病马接触而感染。

症状:先出现流感样症状,随后表现为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咳嗽、气急、呼吸困难、肺水肿等,也会有头痛、嗜睡、步态不稳等。

病死率:30%~60%。

尼帕病毒 出现时间:1998年10月

出现地:1998年10月,马来西亚北部怡保地区的猪农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同时猪群也出现症状。当时人们以为是日本脑炎,但即使采取多项措施也没有效果,疫情蔓延到森美兰州,包括尼帕村附近该州最大的养猪场。马来西亚随后向国际卫生组织寻求帮助。此后,马来西亚再未暴发过该疫情,但孟加拉国和印度经常发生。

传播动物:天然宿主是果蝠,在猪、马、山羊等家畜中具有传染性,在猪中具有高度传染性。

症状:感染者最初会发烧、头痛、肌肉疼痛、呕吐和喉咙痛,随后可能会头晕、嗜睡、意识混乱,有些人可能出现非典型肺炎和严重呼吸系统问题,包括急性呼吸窘迫。严重患者会出现脑炎和癫痫,并陷入昏迷。

病死率:40%~75%。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 出现时间:2002年11月

出现地:2002年11月初在中国广东顺德最早出现,2003年中期疫情才逐渐消失。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SARS病例8422例,死亡919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

传播动物:中华菊头蝠是自然宿主,果子狸是中间宿主。2003年3月,香港大学和美国疾控中心先后分离出SARS病毒,之后研究者在果子狸体内检测到SARS病毒,因此认定果子狸是病毒宿主,后来研究者发现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2017年底,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最新研究结果称,SARS病毒是由几个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重组而来,由此确定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

症状:潜伏期1~16天,常见为3~5天。起病急,传染性强,典型症状为高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严重者呼吸困难。病愈后可能有后遗症。

病死率:7%~15%。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其病死率未来可能达到15%。

历史上的人畜共患病4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出现时间:2012年9月

出现地:2012年9月,一位曾经去过沙特阿拉伯的卡塔尔人因病住院,被施以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但因肾衰竭而死亡,后研究者在其血液中发现该病毒。2015年,一位去中东旅游过的韩国居民感染,回国后引发韩国疫情,导致186人感染,36人死亡,近1.7万人被隔离。目前该病主要出现在中东地区。

传播动物:起源尚不清楚,可能源自蝙蝠,并在很久之前传到了骆驼。研究人员曾在埃及墓蝠体内发现该病毒。现有证据显示,单峰骆驼是该病毒的一大宿主,并且是人类感染的来源之一。

症状: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和气短。有时有肺炎和腹泻等胃肠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呼吸衰竭。一些患者无临床症状。

病死率:约35%。但由于可能遗漏了温和病例,病死率也许被高估。 野生动物禽流感传染病艾滋病早期症状疫情艾滋病治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