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热搜”种菜

作者:邢海洋

今年前两个月CPI全超5%,但去年春节在2月,今年在1月,以今年春节当月的物价与去年春节前的物价比,1月5.4%的CPI还比较好解释,2月CPI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9%,这种反常现象,就只能用疫情因素解释了。

3月份猪肉批发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47%,超市里,一斤五花肉得五六十元了。“蔬菜之王”西红柿,超市里都得卖七八块钱。生鲜APP上,西红柿品种分得更细,很多高端品质西红柿价格一两倍起跳。但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近期涨价最多的蔬菜品种还不是这两样,而是土豆,土豆批发价的确比去年同期涨了1/3,零售价格已经达到了3元。

2017~2018年土豆价格不高,种植户收益偏低甚至亏损,结果部分农户退出了,去年秋天种植规模缩减,市场供应量就低了;另外天公作美,质量优良,均价也随之提高。但是,去年冬天土豆价格也只是涨了一成,疫情之后一下子就涨了三成,还是别有原因的。

讲到需求弹性,经济学课本里经常提到薯片,即无论形势好坏,薯片的需求都是稳定的,这是一种刚需食品。当经济不好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一种“土豆效应”,此时吃饭成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相对高端食品来说,中低端食品和必需品大行其道,不仅没有受到影响,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销售上升和涨价趋势。西方人痴迷于吃薯片,此时这种提供廉价幸福感的食品真是困苦生活中的“救命草”。

难道不是吗?疫情之前,我们一家总是在新闻里感受肉价翻番,实际生活中是很少买猪肉的。食堂饭菜里有肉,虽然越来越少;出去吃一顿,炒菜炖菜越来越贵,可猪肉毕竟只是成品中的一部分,总体感觉并非很明显。可现在憋在家自己做饭,反而得经常炖肉了。原因也很简单,孩子长身体,得摄入高蛋白。再一算账,家里做饭怎么都会比饭馆便宜,再怎么吃肉,伙食费总体还是降下来了。既然被迫宅在家中,本来就委屈,为什么不多满足一点儿口腹之欲呢。我想,很多人的想法会和我相似,这就是疫情中的猪肉效应吧。

寒冷的冬季,绿叶菜的生长变得缓慢,供给本来不足,于是只能用那些耐储存的大路菜替代。这是每个冬天的常态,疫情之下,减少了买菜频率,也同样是耐存储的菜更受欢迎。我看过很多湖北疫区里的团菜套餐,土豆、白菜几乎是标配,而作为“蔬菜之王”的西红柿则是高端套餐里的标配。

另一个原因则可能类似于互联网的“二八”法则,无论网上搜索的内容、公众焦点话题,还是网络公司的市场份额,均是赢家通吃,而那些被甩出去的、被遗忘的部分则形成了长长的“尾巴”。本来,超市、菜市场买菜的体验属于传统的挑选行为,面对琳琅满目的视觉刺激,购买的品种相对分散。可如今,即使在没有完全隔离的区域,很多人也是宅在家中,通过APP下单买菜。没有了菜市场里的感官刺激,他们的购物行为变得互联网化了,脑补蔬菜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土豆、白菜、西红柿等等头部品种。于是,这些大路菜更为紧缺了。

我观察到了蔬菜价格一种“趋同”的倾向,低端大路菜价格上涨,而平日不多见的高端菜价格则下滑。往年荷兰豆、芦笋的价格比西红柿贵得多,今年却与豆角、蒜苗等常见品种相差无几。

居家吃饭也互联网化了,今后菜农种植也得按“热搜”安排了。 投资物语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