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肉开始降价了
作者:谢九11月15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长赋表示:“进入11月份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已经开始回落。”农业部的监测数据也显示,猪肉价格的确出现了回落的迹象,2019年第44周(10月28日~11月1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环比下跌了0.9%,这是自8月份以来的首次环比下跌。第45周(11月4日~11月8日)的猪肉价格继续环比下跌,而且跌幅扩大到3.6%。
猪肉价格连续两周环比下跌,当然是一个好消息。近期猪肉价格终于有所回落,主要还是供需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从供应来看,国内市场的猪肉供应量在短期之内难有实质性增长,缺口主要通过进口来解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猪肉量达到13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了44%,去年全年的进口猪肉量为119万吨,今年前三季度的进口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
而从消费端来看,由于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加之价格大涨之后,很多人开始买不起猪肉,转而消费鸡肉、牛肉等替代品,猪肉的消费量也出现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集贸市场猪肉消费量同比下降了12%。进入三季度之后,猪肉价格上涨更猛,预计猪肉消费量萎缩更快。随着供应量增加,消费量萎缩,持续上涨的猪肉价格终于出现回落。
不过,近期的猪肉价格出现环比下降,并不意味着猪肉价格已经迎来了拐点。短期来看,通过加大猪肉进口来增加供给,占国内猪肉供给量的比重还是太小,对猪肉供给产生不了决定性的影响;从猪肉消费端来看,即使消费量出现下降,但猪肉对很多人终究还是刚需,仍然是国人补充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可能完全不吃猪肉。所以,供给和需求端的短期波动,决定不了猪肉价格的最终走势,从长期来看,猪肉价格还是取决于这一轮猪周期的长短。
我国的猪肉价格一向具有极强的周期性,基本上每4年一个轮回。从最近十几年来看,2007年猪肉价格曾经有过一次疯狂上涨,那一轮涨价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然后就是2011年和2015年分别有一次猪肉价格上涨,到了2019年,又迎来一轮猪周期。
猪肉价格之所以具有这么明显的周期性,和这个行业的生产特点有很大关系。经济学上有一个蛛网理论认为,一些生产周期很长的行业,当期的市场价格变动对产业的资源配置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行业的产量和价格变动就像蜘蛛网一样,因此被称为蛛网理论。比如我国的养猪行业是蛛网理论的典型案例,由于养殖户对于猪肉价格变动缺乏前瞻性,通常是根据当前的价格来决定将来的产量,如果当前的猪肉价格较高,养殖户就会加大补栏的力度,这就必然带来未来猪肉供应过度,导致未来的价格下跌;而价格下跌就会导致养殖户减少生产量,这样会造成将来的猪肉供应不足,从而使得猪肉价格大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又会出台各种鼓励养猪的政策,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大增,再次加大养殖量,又为下一次猪肉价格大跌埋下了伏笔。
这一次猪肉价格大涨,猪肉供应不足是主要原因,所以,猪肉价格何时迎来真正的拐点,也主要看供应量何时能真正满足需求缺口。这一轮猪肉涨价,主要是三大原因:一是猪周期,二是非洲猪瘟,三是很大程度上也和人为因素有关,农业部曾经谈到猪肉涨价的原因时,也提到“一些地方不当行政干预”。
过去历史上的几次猪肉涨价,其实也基本上都是因为遭遇了猪周期,以及程度不一的猪瘟疫情等,不过这一次涨价格外凶猛,和人为干预有很大关系。由于养猪产生大量废水,对河水带来较大污染,出于环保的需求,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非常严厉的养猪禁令,尤其是很多南方省份,为了保护南方水网,划出了大规模的禁养区,“南猪北养”成为过去几年中国养猪业的主要趋势,东北和西北成为养猪重镇,南方几乎没有地方可以养猪。大量养殖散户退出,猪肉供应不足的格局就此铸成。随着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确定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
虽然政策上及时纠偏,但想要在短期之内见效不太可能。养猪业是一个生产周期很长的行业,养殖户从补栏到增加猪肉供应,大概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今年三季度,我国的生猪存栏不到2亿头,同比下降了将近四成,想要恢复到正常供应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过去几次猪肉上行周期来看,每一次持续时间大概在两年左右,这一轮猪肉涨价始于去年4月份,如果按照两年时间来看,可能至少要持续到明年4月份,考虑到这一次猪肉供应端下降的幅度高于以往,预计猪肉价格的上行时间可能会超过以往。虽然猪肉价格在近期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并不意味着拐点已经到来,至少在明年春节,吃上便宜猪肉可能还是一个奢望。
在猪肉价格的带动下,国内的物价指数节节攀升,今年10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跳涨至3.8%,创下7年来新高,这也给实现今年3%的CPI目标带来巨大挑战。牵一猪而动全身,在猪肉涨价的掣肘之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受到了极大限制。在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表示“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较大,未来一段时间需警惕通胀预期发散”。因此,央行表示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不过,在猪肉带动CPI指数大幅上涨的同时,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却在持续下跌,10月份的PPI同比下降了1.6%,这已是连续4个月下降,如果说CPI主要体现了民生,PPI则更多反映了经济现状。CPI上涨而PPI下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到底该不该放松,无疑也是极具争议。一头猪给中国经济出这么大的难题,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cpi市场分析猪肉三农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