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作者:艾江涛

杨利伟:中国人来到太空了02003年10月15日,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返回舱 (视觉中国供图)

飞天时刻

“10、9、8、7、6……”当最后10秒的倒计时数到“4”的时候,位于发射架“神舟”五号飞船舱内的杨利伟,戴着厚厚的航天服手套,对着摄像头很自然地敬了一个军礼。这一事先没有安排的动作,成为此后中国航天员发射前的标配。

2003年10月15日9点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倒计时的终结,在火箭尾巴巨大的轰鸣声中,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来飞天梦想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10分钟之后,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浩瀚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

正像自传中所描写的,在杨利伟的记忆中,发射前后的几天时间,似乎如一帧一帧的画面,完全精确地按照预定计划在进行着。

10月12日7点45分,杨利伟和另外两位首飞梯队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走出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员公寓,航天城的家人和战友们已早早来到广场,为他们送行。在簇拥的送行人群中,杨利伟和家人依次话别,妻子张玉梅突然有点慌,问了他一句:“带便服没有?”好像丈夫是去上街还是出差。

9点20分,航天员搭载的专机起飞,约3个小时后,飞抵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十公里外的鼎兴机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三位航天员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上将报告后,入住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一座取意屈原《天问》篇的两层徽式小楼。

10月14日下午5点,在问天阁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三位首飞梯队航天员集体与大家见面。就在一个小时前举行的指挥部会议上,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作为备份航天员的决定才刚刚拍板。会议出现一个小小的分歧,有的领导认为应该第一时间通知杨利伟,让他有足够时间调整状态,有的领导却担心马上通知会引起他情绪异常,过于激动。航医所政委吴川生说:“航天员如果这么点东西都承受不了,怎么去执行任务?”

当晚7点钟,杨利伟在自己的房间,接到吴川生的正式通知,担任“神舟”五号首飞。和之前的预感一样,得知这个消息,杨利伟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平静地对政委说:“感谢祖国和人民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以一颗平常心去做好准备,完成首飞任务。”

此时,无论对杨利伟还是其他两位航天员来说,要做的只有一丝不苟地进行准备,因为他们内心都清楚,不到发射前最后一刻,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上天那次,还是排在第三的备选航天员呢。

通知谈话之后,三人紧接着进行体检,然后是洗肠。当时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并没有配备如厕装置,发射前三天,杨利伟便坚持食用低残渣饮食,起飞前又采取灌肠措施,以保证两天不会产生大便。至于小便,则通过缝在航天服中的“尿不湿”加以解决。

等这一切结束,已是发射前一天的晚上9点。得知消息后,翟志刚和聂海胜前来祝贺,又和他一起探讨技术细节,想办法缓解杨利伟的压力。聂海胜对他说:“你放心去,所有的东西我给你带回北京。什么也不用担心,家里有我们。”

10月15日凌晨2点,随行医生的敲门声把杨利伟唤醒过来。出乎意料,杨利伟竟然酣睡了五个小时,以至于没有听到第一次敲门声。

凌晨2点半,是三位航天员的早餐时间。为了给杨利伟壮行,翟志刚搞到一瓶红酒,给自己和聂海胜各倒了半杯,又给杨利伟的矿泉水杯子里滴上两滴,一起为成功干杯。

凌晨3点,三人离开问天阁时,采用俄罗斯航天员的惯例,在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杨利伟签的是“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另外两人则在“首飞航天员梯队”后各自署名。

凌晨5点,杨利伟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和生理指标监测。5点20分,三人在问天阁的会见厅,听完中央领导人最后的嘱托后,5点28分,来到问天阁前的广场。在前往发射塔架的汽车前,杨利伟与两位战友紧紧拥抱在一起,在嘹亮的乐曲和人群挥舞的彩旗中,乘车前往发射塔架。

5点50分,总指挥李继耐带领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负责人前来为杨利伟送行。6点整,整个发射现场只剩下杨利伟、一位教员、一位工程师和一位医生4个人。按照预定时间,杨利伟要在发射前2小时45分进舱,也就是说他还需要等待15分钟。

那是极为漫长的15分钟。寂静的等待让人不安、紧张。为了缓解气氛,帮杨利伟关舱门的工程师没话找话:“你知不知道当年给苏联的航天员加加林关舱门的工程师现在干什么?”杨利伟回答:“还真不知道……”工程师告诉他:“他现在成了俄罗斯航天博物馆的馆长。”此后,杨利伟每次见到这位工程师,便以“馆长”相称。

6点15分,终于接到了进舱指令。杨利伟和在舱外的工程师逐项确认飞船状况之后,所有人撤离发射场。杨利伟在已经关闭的飞船中开始工作,做好所有准备,调整好状态。起飞前,他发现自己的心率保持在76,与平时变化不大。

21小时与11年

按照预定计划,“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21小时后,返回地球。在这21小时中,杨利伟将乘坐飞船绕地球14圈,经历14次日出和日落。

此前,为了给真正的载人航天做好准备,中国已经进行了四次“神舟”飞船的发射,分别为1999年11月20日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2001年1月10日发射的“神舟”二号、2002年3月25日发射的“神舟”三号、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正样无人试验飞船。

尽管如此,在真正的载人飞船上天之前,没有人确定会发生什么情况。在自传中,杨利伟便回忆起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与飞船发生的那长达26秒的强烈共振。振动叠加在6G负荷上,让他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返回后,根据杨利伟的描述,工作人员改进了相关工艺,解决了飞行中的共振问题。

上升3分20秒时,光线透过舷窗照进飞船,刺眼的阳光,让杨利伟忍不住眨了一下眼睛。在这一刻,地面指挥大厅有人大喊:“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人鼓起掌来。按照预定计划,杨利伟第一次向地面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在后来的录像中,杨利伟看到,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哭得像个孩子。

要知道,为了这一刻,载人航天工程的所有工作人员已经奋战了整整11年。如果追溯到运载火箭与卫星返回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技术的研发,国人为之奋斗的时间,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

人类第一次实现飞天梦想,是在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在距离地面301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绕行一周,历时1小时48分后,安全返回地面。此后,在美、苏两国此起彼伏的太空竞赛中,人类大步向太空时代迈进。1965年3月18日,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1969年7月21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中国人紧跟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后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放弃对太空的探索。从1964年6月29日,首次成功发射独立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起,之后八年间,连续成功发射“东风”二号到五号在内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导弹,实现“八年四弹”的辉煌目标。后来担任载人航天任务的运载火箭长二F,正是脱胎于“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事实上,早在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不久,中国便提出了自己的载人飞船计划。这一代号为“714工程”的秘密计划,在进行到1971年11月时,突然被按下了暂定键。这一停,就是十几年。

从198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2年,经过长达五年的反复论证,载人航天工程终于再度被提上日程。在1992年9月21日的一次会议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规划被正式批准。根据“921”工程的战略规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正式走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

进入飞行轨道的失重环境后,太空与地球一下子出现在杨利伟的眼前。出于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他选择首先望向地球。眼前的景象美得让人窒息:“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激动难耐的杨利伟,拿出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费了很大力气,他将一面小小的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调整到同样高度打开,表明中国人和平开发太空的愿望。

“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一周用时90分钟左右,由于地面测控点数量的限制,只有15~20分钟的时间内,杨利伟能够与地面联系,其余时间,地面看不到他。除了在监测区完成预定的报告与工作,杨利伟实际上只睡了半个多小时,在监测盲区,他依然贪婪地观察着地球与太空,拍下大量照片。

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后,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10月16日6点23分,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王子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一个距理论着陆点仅4.8公里的地方。降落过程同样惊心动魄,经过大气层时,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通红,两边舷窗还出现许多细细的碎纹。飞船落地时,杨利伟的嘴巴被磕破了,由于落地时飞船倾倒,血很快流得满脸都是。如果仔细看后来新闻中杨利伟那张打开舱门的照片,会发现他的牙齿上依然有现场医生处理后残余的血迹。

航天员是如何炼成的

首飞成功之后的一年里,杨利伟成为中国最出名的人,无数的鲜花、活动还有粉丝等着他。但杨利伟还是战友们眼中那个稳重、严谨的杨利伟,他回答记者问题,一向简短、准确、一丝不苟。面对赞誉,他每次都会强调:“为航天事业在努力的,绝不是我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

尽管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的眼中,杨利伟与首飞梯队的其他两人性格各有不同:杨利伟稳重,一丝不苟;翟志刚比较外向;聂海胜憨厚老实,不善言辞,但他们与所有首批14位航天员一样,都是从14亿人中挑出的尖子,超强的自律意识还有心理素质,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1995年8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中央军委呈报关于选拔航天员的请示,建议从空军现役飞行员选拔预备航天员,并在同年9月获得同意的批复。1995年10月,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预备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正式开始航天员的筛选。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借鉴了国外经验,但标准更为苛刻。基本条件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厘米,体重55~70千克,年龄25~35岁,必须是歼击机或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且飞行成绩优秀,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等’。”

接到航天员选拔的通知时,杨利伟已是一名在天空飞行1350小时的一级飞行员,能够飞“强-5”和“歼-6”两个机种。在空军服役的15年间,他一直保持全勤飞行。

根据基本筛选条件,符合条件的总人数达1500多人。选拔领导小组在调阅这些人的全部档案,全面调研之后,确定了886人的初选人数。在接下来严苛的体验中,很多人被刷了下来,这一人数锐减为90人。随后,从90人中又筛选出60人,接受复检,又淘汰了20人。1996年12月,在结束全部测试后,杨利伟返回原部队等消息。年末最后一天,杨利伟得知自己入选的消息,连他在内,那年共选上12名航天员。

入选之后,考验才刚刚开始。对这些航天员来说,首先要挑战的是在五年内学完包括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七大项目在内的58门课程。队员们将之形象地称为“58级天梯”。

杨利伟并不担心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他最担心的反而是理论学习。为了熟悉飞船模拟器的内部环境,他专门花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台摄像机,将模拟器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录了像,做成片子反复看。后来他甚至背下了整本航天员手册的内容。就这样,在基础理论学习结束考试时,杨利伟的成绩达到全优,而他的战友们也都在良好之上。

要成为一名航天员,还要接受种种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训练。比如,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要求做到5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为2~3秒,航天员则要求做到8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达到40秒。低压缺氧训练,按照相当于每秒钟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30分钟。

经过长达5年6个月的艰苦训练,2003年5月中旬,首批航天员迎来了结业考试。2003年7月3日,评定结果揭晓: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但对于早已明确的“一名航天员,飞行一天”的“神舟”五号飞行计划,大家心里都清楚,要从14人中挑选一人执行首飞任务,竞争有多么残酷。

由于总评成绩排名第一,杨利伟顺利通过初选,进入五人名单。在接下来两个月的强化训练选拔中,他再次综合成绩排名第一,最终与排名第二的翟志刚、排名第三的聂海胜,入选“首飞梯队”。

首飞的人选,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飞船发射的前一天。杨利伟能最终胜出的地方,不过就是零点几分的微弱优势。对于他们三人来说,上与不上,都是履行自己的职责。

首飞成功后,经过荣耀与喧嚣,杨利伟很快又回到了航天城,开始日常训练。2005年,他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负责挑选培训新的航天员。

迄今为止,中国已有11名航天员、14人次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2017年4月,首艘太空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过程已成功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进入第三步——空间站阶段。在遥远的太空,有更多属于个人与国家的梦想,等着杨利伟年轻的战友们去实现。

(参考书目:杨利伟《天地九重》、兰宁远《挺进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纪事》等书。实习生王子桢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中国70年飞船建国航空航天聂海胜中国航天员太空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