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新中国70年的复兴之路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1949:新中国的家底只有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各种困境,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在70年里所获成就的不易。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跌至历史上的低谷。在清朝乾隆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高达1/3,到1911年清朝灭亡时,经济总量占比下降到9%左右。虽然
封面故事 | 林巧稚:“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1979年,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与儿童“她永远是我们的老师”1983年4月22日,82岁的林巧稚与世长辞。这年春天,她因为病情恶化,已陷入昏迷多时。值班护士们常常被林巧稚在昏迷中的喊叫声惊醒。有时候她“啊!啊!”地高声叫喊,然后又抱歉地低语:“你来得太晚了,只能手术了……”有时候,她着急地说:“快!快!
封面故事 | 夏鼐:奠基新中国考古 1971年,汉代出土文物展在故宫举办。图为郭沫若、王冶秋、夏鼐在金缕玉衣展柜前艰难起步1950年10月12日,新中国第一次考古发掘的第一个工作日。带队的是39岁的发掘团团长夏鼐,成立仅两个月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凡身体尚可外出的同事基本都参与了,此外还有雇佣的上百名工人,他们前往距离北京700公里
封面故事 | 袁隆平:改变中国的种子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美国水稻专家一起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刚果布”熟悉袁隆平的人知道一件事。那是1981年,中国杂交水稻大规模应用不久。美国西方石油公司下属种子公司负责人威尔其慕名前来,与中国签订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协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起对外转让农业专利技术,中方非常重视,派出以袁隆平为首的
封面故事 | 华罗庚:数学为人民 1974年,巡回推广“优选法”的科学家华罗庚教授与东北铁路工人交谈精通煤矿的数学家1985年6月3日,华罗庚率领自己的助手计雷、陈德泉等一行八人乘机赴日本。这次访问筹划了许久,原本定于1982年就去,因为改革开放后各国邀请热烈,华罗庚先去了美国,日本行程推迟了三年。许多外国同行对华罗庚的印象还停留在
封面故事 | 屠呦呦:中医药的世界贡献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屠呦呦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举国的“523”任务“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2015年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诺贝尔大厅说出的这句话,如今国人已耳熟能详。发表演讲三天后,她与威廉·C
封面故事 |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符号 1979年秋,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生产队农民严立坤、严俊昌、严立学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分田到户1978年12月的一天,天刚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严立华家里,18条汉子见缝插针地蹲在一间土墙屋里。他们全都来自一个生产队,各个情绪都很激动,七嘴八舌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会计严立学则一声不吭,闷头往纸
封面故事 | 袁庚:“向前走,莫回头” 2008年1月, 改革开放探索者袁庚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大不了,回到秦城去”1981年底,蛇口工业区对外招商引资的数目为零。负责这项工作的梁鸿坤一筹莫展。根据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袁庚定下的门槛,工业区来料加工项目不引进,补偿贸易项目不引进,残旧机器设备不引进,不能处理的污染工业不引进,占用国内配额的
封面故事 | 吴仁宝:一个书记和他的村庄 2008年3月24日,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革命生产两不误1961年,原江苏省苏州地区江阴县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分为四个大队,其中最西边大队占地845亩,人口667人,吴仁宝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因大队地处原华墅最西边,被吴仁宝取名华西大队。吴仁宝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其父吴寿坤是一名鞋匠,因家境贫寒,吴仁
封面故事 | 王蒙:超越“伤痕文学” 9月17日,王蒙荣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归来者”的歌声1979年6月12日,王蒙和妻子崔瑞芳乘坐70次列车离开乌鲁木齐,离开新疆这块他们生活了16年的土地,返回北京。前往站台送行的达40多人,车内车外哭成了一片,相比一旁哭个不停的妻子,王蒙感慨万千,“记忆复活了,青春复活了,友谊复活了,文学
封面故事 | 张海迪:永远挑战命运 1994年9月5日,张海迪参加第六届远南运动会气步枪射击比赛冲突年代的青年楷模1980年前后,经过数次重大调整,“上山下乡”运动悄然落幕,上千万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城镇,等待就业,各寻出路。此时的张海迪还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住在县城文化馆一排三间平房的西屋里,晚上忙着背单词、看小说,白天去城关医院做临时
封面故事 | 郎平:“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 1983年9月,上海全运会,郎平在4号位大力扣杀“铁榔头”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最后一场比赛在日本大阪体育馆上演,看台上座无虚席,此役是中国女排对战有着“东洋魔女”之称的东道主日本队。在前一晚3∶2艰难取胜美国队后,这场比赛的悬念其实已经没那么强了,按照积分规则,中国队只要赢
封面故事 | 路遥:在现实主义的路上 作家路遥饥饿感“上学期间,饥饿仍没有摆脱对我的纠缠,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忘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突然看见路畔的园子里,一株西红柿上结一颗淡红的西红柿,我就静静地盯了一会,看左右没人,便扑过去,抓住那颗西红柿就跑,一直跑到山背后的水渠里,心仍在跳,好像有人发现追上来了一样,当我确认没有任何人发现时,两口就
封面故事 | 杨利伟: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2003年10月15日,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返回舱 飞天时刻“10、9、8、7、6……”当最后10秒的倒计时数到“4”的时候,位于发射架“神舟”五号飞船舱内的杨利伟,戴着厚厚的航天服手套,对着摄像头很自然地敬了一个军礼。这一事先没有安排的动作,成为此后中国航天员发射前的标配。2003年10月15日
封面故事 | 钟南山:讲真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不只想做医生82岁的钟南山有一件事一直在坚持,那就是周四下午的门诊。每到这一天,很多人慕名而来,门诊室、候诊区,甚至连走廊都挤满了来看病的人。只有坐在诊室里,环绕在钟南山头顶的如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等各种名号和
封面故事 | 姚明:巨人的转身 从2017年上任篮协主席至今,姚明的篮球改革之路走得小心翼翼兵败世界杯在刚过去不久的2019男篮世界杯上,中国队折戟小组赛,还丢掉了直通东京奥运会的门票,考虑到落选赛微乎其微的出线希望,这可能是中国男篮自1984年以来首次无缘奥运会。赛后有记者采访身为中国篮协主席的姚明:“如果这个责任一定要有一个人
封面故事 | 南仁东:迈向星辰大海 “天眼”之父南仁东宁静的奇观2017年9月15日,天文学家南仁东因肺癌离世。去世后的宣传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位科学家和他倾尽一生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由中国自主研发,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南仁东生前是这一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射电望远镜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同事们的回忆中,
封面故事 | 任正非:有危机感的企业家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对竞争的清醒认识早在2003年,任正非就料到了华为如今的局面,他曾作过一个比方,说两支队伍爬山,从两个方向登向山顶,终有相遇和战斗的一天。他没想到的是,华为迎战的并不是美国的通讯企业,而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当时,华为的交换机产品已经开始挺进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在国际各大
封面故事 | 马云:随着中国消费而崛起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阿里巴巴:网上批发市场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前传,犹如冯小刚的喜剧电影。1995年,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的马云被一家公司邀请做翻译,去了美国。一开始,吃得好,住得好。在拉斯维加斯,马云住在顶楼的房间里,一按旋钮,屋顶就立刻打开,隔着玻璃屋顶,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