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子一场接一场的“战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廖明华

昨天是个周六,我刚端着饭菜放到餐桌上,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看几秒。我早晚下班,都要跑在工友们的前面,这样就免去了排队之烦。尤其是在盛夏的东莞,我们餐厅的分菜窗口没有风扇。一起上班的工友们还在排队的时候,我已抢到了餐厅风扇吹着的最佳位置。

微信里,几千里之外的儿子突然说道:“今天你好帅!”

我还喘着气,只在手机上按一个问号给他。

“问你一个问题!”

我又按了一个问号给他。

小子接二连三地说:“你是谁?你是我的谁?”

我心里有点冒火,又忍不住笑出了声。坐下来打了两排字:

“廖明华。”

“廖望余的father。”

“那好,你是我的爸爸对不?是不是该有一个当爸爸的责任?”

我发了一幅两个警察笑得手舞足蹈的动图给他后,在心里责怪起来:“我什么时候没有尽过一个当爸爸的责任了?”

小子得寸进尺:“现在你儿子有难了,是不是应该帮忙?”

“什么难?”我在心里吃了一惊,小子好像从没有这样说过。

“没钱。”跟着两个字的,是两个调皮的动图。

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还好不是什么大事。

2018年腊月底,我们一大家子在老家聚餐后,我叫上儿子,父子俩肩并肩走着回家。我们夫妻俩和儿子的相聚,一年也不过十天半月。

给儿子讲什么故事好呢?按以前相聚的习惯,儿子也乐意听我给他讲故事。这次儿子突然问道:“爸爸,妈妈是怎么愿意嫁给你的?”

“我喜欢阅读啊。”

儿子转头直视着我:“你的回答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哦。”

但实际上关联挺大。

他的问题倒是勾起了我个人成长史上的一个好故事。“我小的时候,你爷爷会做鞭炮,那时是买旧书报来做。有些书报还是繁体字,从后面翻着看,从上往下读。就像我香港的朋友,你余阿姨三年前给你寄来的那些书那样。你爷爷每次买书回家来,他不是像其他人那样拆了就做,而是要先看看。他看,我和你叔叔小姑也看,身教重于言教也。”

那时我上山放牛打猪草,常给小伙伴们讲梁山好汉的故事,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二商》,至今还记得其中一句话,买卖不成仁义在。那是一本连环画,定价二角二分钱,我爸叫我去干活我走慢了,他拖过去把书撕了扔了,我难过得哭了。我常自己攒钱买书。挖洋芋的时候,捡生长在地里的山药;放牛割草的时候摘金银花,扯夏枯草;天冬生长在悬崖上,我也常爬上去用柴刀刨。每次能卖两三块钱,那时物价低廉。赶场下街,上学或干活的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张纸,哪怕是让一堆牛粪压着,我也要弯腰看看。

我向儿子自嘲说:“虽然我这一生恐难写出一部长篇巨著,依然是在离家几千里之外的异乡打工,一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现在很多人的工作都是用电脑,颈椎,肩膀,腰和手,不是有痛胀或者变形之苦,就是头痛眼涩下肢浮肿的累,这些于我是一个传说,因为我上班是干体力活,工作之外的阅读和写作,是劳逸结合。”

“喜欢阅读和写作,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给你找了一位好妈妈。虽然她只有初中文化,但做到了一家外企的车间主任,也是孝顺的儿媳妇。你也知道,爸爸听力不好,如果不戴助听器的话,几乎没法与人沟通。无论是在外面和自己喜欢的女孩谈恋爱,还是回家乡来相亲,都比登天还难。但是,你妈妈在一本杂志上看了我发表的文章后给我写信,那时她在深圳,我在东莞。鸿雁传书,她喜欢我的幽默风趣,我喜欢她的大胆纯真。说起来已经有15年了。”

所以我从不吝啬给孩子买书,如果家里没个读书的氛围,孩子怎么会爱上学习?我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想:也许明年回来,我得要踮起脚才能扶着他了。

去年有一天,我在老家的妹妹用微信告诉我:“你儿子昨天晚上和他奶奶顶嘴,他奶奶当时就昏迷了,幸好他知道给我打电话,送到医院急救了一晚上,不过也没什么大碍,医生说是急火攻心。”

没多久,我弟弟又跟我说:“要不是因为我是学校的电脑老师,今天查了一下他的用餐记录,还不知道他居然有一个多月没有在学校食堂吃过一次饭!他奶奶给他充在公交卡里的钱,他都转到手机上吃光了,幸好及时发现。我问他,放学后怎么回家?走路!我一个大人从家到学校都要走一个多小时……”

爱人看到这条微信,无可奈何地说:“要不我辞工回去照顾他?”

我觉得回家并不明智,像我们这样长时间在外打工,儿子在老家已形成一种平衡,父母突然回去,会打破平衡。我们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在老家的银行没任何业务,前两年买房时根本得不到老家任何一家银行的贷款。后来好不容易托人办到了房贷,必须四年还清。当时正是还款的第三年,非常关键,如果我爱人辞工回家照管儿子的话,不仅房贷可能还不上,一家人的生活会捉襟见肘,出现的矛盾还会更多。

我只好在家务群里说:“弟和妹,我和你嫂在几千里之外,一直感到很欣慰。和同事们说起儿子祖孙俩在老家,还有他二叔和小姑在老家,一个商大毕业做中学教师,一个师大毕业做民政工作,我们多么自豪。我知道,你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受了很多苦,所以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如何如何。你们的心是好的,就是怎样沟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你想过没有,孩子的知识层面和你对等吗?孩子“消化”不了你的见识,他就会“造反”。

就在两周前儿子学校有个演出,安排在职中的大礼堂,台下的观众大多是职中的学生和老师,孩子能在这样的台上看到家长鼓掌,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儿子想参加演出,每天放学后去舞蹈室排练,但是我弟却突然说不让孩子去演出,让去他那儿学智能技术。我与弟弟沟通:“你们知道他当时是什么心情吗?他突然在他们舞蹈群里说不参加了,他们的老师说什么他都不开口。孩子也不接我的电话,我想,他一定是认为我跟你们一样。我马上和他们的老师私聊,说:‘你爸爸不一样,一直都是支持你做对身心有益的事……’我让老师直接把手机拿给孩子看,他的情绪才缓过来,有了这一次成功的演出。”

我跟弟弟说,如果当时你们问了他原因,适当地表扬一下之后再说:“演出结束了,来我这里帮一会儿忙。”这样与他说话,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想想吧,他读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街舞,是他自己觉得好玩才去学的,一学就是三年。并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在家长的劝说下去学,他是很看重这次演出的。

至于儿子不在食堂吃饭的事情,我问起来才知道,他们班在五楼,每次走到餐厅的时候,前面排着老长的队伍。有些排在最后面的孩子,轮到他们时,却又没饭菜了,或者是上课时间又到了。

我告诉儿子,我们公司七八千人,也是要排队打饭的。但是我跑在前面,常常是第一个出现在分菜窗口。“爸爸这一招,你也要学会。胆大,心要细,要防着撞倒其他人。我的同事们,走路大多喜欢扛着手机,我都没出过事,我也相信我的儿子也会这么机智。”

每年回家,我都要和儿子合影。近五六年来,儿子的身高增长迅速,每年近10厘米,每年我都要根据身高体重对照表比对一下,每一次都是合乎标准的。惊喜中也有些许心酸,每次相聚,已是春夏秋冬一轮回。

儿子的小姑昨天晚上告诉我,现在他听话多了。这个暑假,儿子每天晚上做饭、炒菜、洗碗。儿子不容易,我在老家细心看护他的亲人们也不容易,希望他顺顺利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