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里的青春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胡哈里

大概因为这个原因,身边总会有人问起我:“你的青春期是怎样度过的?遇到了哪些问题?”每次回答这一类问题,我都很谨慎。其实,我也很困惑,为什么在你们家长或者大人的眼里,青春期一定有问题?

我很幸运,我的青春期比较平稳,没有那么多的“哭天抢地”。这样看,可以说我是一个“正面典型”了,那么我就在这里“大言不惭”地分享一下我当时的经验吧!

“运动”——这一定是我制胜的法宝。那段时间,父母也鼓励我去运动。比起天天在家刷题,我当然更喜欢运动,一有时间我就去,哪怕就是到楼下跑上几圈。说来也怪,在我烦躁的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只要动起来,我的心情就好了,有点豁然开朗的那种感觉。后来,我才从书本上了解到,运动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有助于抵消负面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打败“青春期情绪大怪兽”的第二法宝,我觉得是多跟父母或者其他值得信任的长辈交流。十几岁的时候,我也遇到过一些让我非常苦恼的“情感”问题,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些可笑,可能也就是和女朋友“吵架”了,比如可能是我们对于未来的设定不能达成一致,但那时问题带着情绪被放大,让我觉得我们之间要结束了。

我父母知道我有女朋友,但这些问题,我也不太愿意和父母去分享和沟通。但我妈从我的态度和行为上看出了些许端倪,于是,她一边特别善解人意地安慰我,一边套我的话。时间一长,我完全招架不住,全盘托出了……

跟我妈说了之后,我本来以为她会觉得这是小孩过家家,不会太在意,我身边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我妈专门跟我坐下来,像朋友那样分享她的意见。在她的帮助下,我很快就从这些痛苦的情绪里走了出来,那种被人尊重和重视的感觉,让我印象很深刻。

最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开始学会考虑解决办法。是自己解决或者挺过去,还是向家长或者长辈们讨教经验?其实,青春期最重要还是得靠自己闯,给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接纳、消化,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在少年营和青年营中一个特别重要的主题。

我第一次在营地做助教是在2013年,当时在杜克大学参与的一个舞蹈主题的营地。也许你会问,舞蹈和青春期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是教营员用舞蹈抒发情绪,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压力,同时用艺术的形式链接科学内容。

营地是系统化的体验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孩子们在一个特定主题的营会里,通过工作坊、沙龙等形式,训练独立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非认知能力。在这样的开放的环境下,孩子们在家里、在学校里隐藏的自我,往往会很直接地“暴露”出来,让家长和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

中国的营地教育相较于国外来说,还是比较落后,我等到16岁才参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青年营。营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期营地,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大家聚拢,用自己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和谐或者充满矛盾的相处。这里有很多小组的分组工作,即便是同龄人,有些人表现得很成熟,有人就完全不懂社交,不太适应集体生活,甚至对其他同伴和导师的关心都很抵触,不熟悉这样的相处方式。

后来,我成为营地导师的助教。现在,我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成为真正的营地导师。这是我非常自豪的一件事,要知道为了确保专业性和规范化,营地的导师挑选和考核非常严格。

我有时会和朋友“装模作样”地说:“下一代人的想法真的很奇怪,我很难理解他们!”但我真正地投入到营地生活中,重新经历一次青春期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诧异和不理解,他们和当时的我一样,拥有这个年龄段特有的那些快乐和烦恼、甜蜜和悲伤、收获和遗憾。

坦率地讲,我还是觉得很多家长在和青春期的子女相处的时候,还有很多需要补课的地方。在青春期的时候,觉得自己过得不舒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孩子们心目中的那些“讨厌的大人”要做的,不是假装这些“不舒服”不重要或者不存在,而是要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学会与这些“不舒服”共处,进而认识到自己是谁。

举个例子,营地里有一些14岁到17岁的孩子,他们是家长连哄带骗送到营地来的,我遇到过更糟糕的家长,他们擅自给孩子报名或者逼着孩子写营会申请书。可见这些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沟通缺乏到了什么程度,更别说通过有效的沟通去帮助孩子疏导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了。而这些孩子,我发现他们在营地里普遍会遭遇“社交尴尬”,更准确地说就是不太容易和周围人融洽相处,甚至产生比较大的情绪波动。

我曾经在启行海外营带过一个孩子,那时候我18岁,他14岁,他是我带过的营员中第一个明显有心理特殊需求的营员。他不太会和年龄稍小的营员相处,行为上会给别人带来些不愉快。我当时让他必须和我手牵手走路,希望可以管住他。但他并不是很愿意与别人有强迫的肢体接触,并且其他的营员会笑话他。对于这样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他的青春期会比别人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正视和面对这个问题,甚至报名时隐瞒了很多信息,也许是他们羞于启齿,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被一视同仁。

在营地,我们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营地顾问,我有机会一对一地和营员们聊天,试着去做他们的树洞,让他们把心事说出来,其实,很多时候,耐心、认真地听他们说就足够了,说到最后,他们自己也许就找到了方法。有时,他们不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他们更需要的是平等和尊重。

青春期过得不顺利的孩子,大部分在情感上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都不会和家长“报信儿”。我听到过很多他们的苦恼,比如在社交圈子里感到自卑,比如学习感到吃力,比如交了一个年纪比自己大很多的男/女朋友,比如想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家长们往往一概不知,其实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能认真面对,都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更多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那样的经历,有时觉得这个问题压得自己喘不过气了,一旦你扛过去了,回头去看的时候,你也许都忘了当时到底是什么让你跟自己过不去。

今年的营地里,有一个15岁的男孩,马上要去美国读高中,这样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他却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表现出来就是严重的情绪不稳定,很容易情绪低落哭泣,需要人时刻关注和陪伴。

我花了很多时间和他聊天,他告诉我他的苦恼很多,比如面对新环境、新挑战,他觉得自己适应不了;比如他发现好像父母背着他把他的成绩造假了,他觉得自己接受不了;比如,他有个大他6岁的网恋对象骗了他一大笔钱,比起失去的钱,他更加丧失了对周围人的信心……直到他来到了营地,才第一次对导师讲出了他的这些不安和沮丧。

他家经济条件不错,但我认为他更需要的是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以及更平等的相处,后来结营的时候,我发现他爸爸和他的沟通方式,基本都是命令式的,这些都导致了他的不自信和脆弱。

家长不知道是一种情况,而另一种家长就一直秉承着“这都不是事儿”的原则,有时都没听完孩子的话,就告诉孩子这些问题你要自己去克服,再给出几句一知半解、不得要领的建议,就甩手而去了。这种看似在沟通,但其实根本就是敷衍,并且缺乏问题的清晰认识,久而久之,家长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并且孩子遇到的小挫折会慢慢积累成为大问题。

以心理健康为例,国内的家长往往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因而也不太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有孩子告诉我,他妈妈最爱说他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个男子汉了,怎么这么矫情!”家长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关注,觉得“这是什么事儿啊,挺挺就过去了”,要不就怪孩子性格软弱,自制力不够,这样孩子心里的阴影只会越来越大。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是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或者本质,动不动就批评指导孩子两句,下个定义给个结论,我认为是家长能力不合格的表现。我们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的养育,也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放下身段,听完孩子的话,不管是抱怨还是碎碎念,孩子肯说,就说明他们信任你们。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和症结,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挑战,对孩子而言,即便能意识到,但自我的调节也并不容易。希望我们的父母也更加“专业”,别给自家孩子“堵上添堵”。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我青春期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其实就是我十几岁的时候,主动和我爸我妈分享我遇到的那些“不愉快”,他们热情地、带着爱意的回应,这给了我极大的力量。血浓于水,我相信,只要用心,只要努力,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这一点。 青春期营地教育叛逆心理健康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