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按下的CPI
作者:邢海洋7月31日,美联储降息了,11年后的首次降息。今年来,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降息,我们却没有一点降息的迹象。物价逐级攀升制约了货币的宽松,7月CPI达到2.8%,短期也难降下来。
每隔5年,国家统计局会对CPI的构成分类及相应权重进行调整。2011年的调整中食品占了31.4%,其中肉类又占到食品的25.5%。2016年的调整中原来的“食品”与“烟酒”合并了,“食品”权重明显降低,“食品”项占CPI比重在17%到21%之间,同时居住类权重大幅增加。今夏的物价上涨主要体现在食品上,如7月食品价格上涨了9.1%,非食品只涨了1.3%。食品成为CPI的主推因素并非“一日之功”,自前年起,羊肉、鲜果、蔬菜轮番上涨,如今则是猪肉价格“爆发”。秋凉“贴秋膘”需求开闸后,肉价供应只会更紧张。
中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虽然会有些许变化,但食猪传统一以贯之,消耗掉的猪肉占到全球一半,在国内肉食中猪也占到一多半的比例。调整了CPI结构后猪肉仍拥有4%的份额。现实情况是,自6月初,生猪价格已经从15元/公斤涨到20元/公斤,接近历史最高点,2016年的纪录是21.2元/公斤。
回头看,对肆虐于去年秋冬季节的非洲猪瘟,管理部门似乎反应过度了。按照2017年版的非洲猪瘟应急方案,当时除了出现疫情的猪场全部扑杀,政府部门还要求方圆3公里内的猪要根据检测和调查结果确定扑杀范围,但有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却比较激进,要求排查清理存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小散养殖场。一时间疫区与非疫区都是风声鹤唳,没有疫情的猪场也人人自危,做清场处理。
为什么只要发现一头猪患上猪瘟,一些地方就要对3公里范围内的生猪无差别扑杀,虽然这有防止疫情大面积扩散的考虑,但至今仍无明确说法。要知道非洲猪瘟是接触性传染病,健康猪直接接触到非洲猪瘟病毒才会被感染,只要养猪场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在运输和饲养中做好隔离,猪瘟的传播是能控制住的。可惜,只是在扑杀了90多万头生猪后,有关部门才改变了做法,新发了应急方案,这一版在疫情分级上从三级变为了四级,新增“一般(IV级)”,对周边猪场进行阴性和阳性检测,并确定经病原学检测为阴性的,存栏生猪可继续饲养或就近屠宰,放那些未感染的生猪一条“生路”。
今年来,生猪养殖数据一个月比一个月糟糕,7月存栏量较上月减少9.4%,较去年减少32.3%;能繁母猪存栏较上月减少8.9%,较去年减少31.9%。而通常仔猪养大到4个月可以出栏,母猪怀孕到产仔猪也要4个月左右,也就是说,即使是饲养状况在8月份彻底走出低谷,未来8个月内的猪肉供需缺口也是无法弥合的。何况虽然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措施,扩大规模化养殖,可效果并不明显。
2011年5月,中国放开了对美国猪肉进口的限制,海外廉价猪肉的进口给中国的猪肉消费提供了安全垫。可今天,我们与两大猪肉出口国加拿大和美国贸易摩擦升级,进不进口已经和国内价格没有了关系。过度反应地扑杀疫区生猪的后果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才会消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调整受到了一些影响,难道不应该总结和思考? 生猪投资物语cpi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