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弃的“神药”

作者:袁越

被放弃的“神药”0美国《华盛顿邮报》上个月刊登了一篇调查报道,称国际制药业巨头辉瑞公司故意隐瞒了一种“神药”的实验数据,因为这种药的专利快到期了,即使研制成功也挣不到什么钱。

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从头讲起。此药的中文药品名称为依那西普(Etanercept),是辉瑞公司旗下的一款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专利确实快到期了。2015年,辉瑞公司的几名研究人员在分析健康保险公司提供的一份报告时发现,使用依那西普的关节炎患者当中,得阿尔兹海默病的概率要比不使用依那西普的对照组低64%,看上去效果相当显著。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辉瑞并没有公开发表这一数据,也没有继续研究下去。针对《华盛顿邮报》的指责,辉瑞回应称公司高层仔细研究了来自保险公司的数据,认为那个数据的显著性并不突出,药效机理也不甚明确,再加上这种药无法通过血脑屏障的阻挡,进不了脑组织,因此也就很难影响到大脑细胞,研发难度太大,成功的概率很低,不值得继续在它上面花钱了。

换句话说,辉瑞认为当初他们放弃这个“神药”的原因纯粹是基于科学的,与专利到期与否无关。

熟悉欧美药物专利机制的人都知道,辉瑞关于专利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欧美新药的专利保护期是20年,扣除新药研发所需要的时间,实际能够赚钱的时间通常不到10年。为了多赚点钱,专利到期后制药厂经常会在原有的分子结构基础上稍加变化,重新申请新专利,希望能多保护一段时间。这种做法已成行业惯例,成功概率很高。如果是像依那西普这样,连适应症都变了,那么重新申请新的专利保护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那么,辉瑞关于该药作用机理的怀疑有道理么?答案是不确定。依那西普本质上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后者是一种信号分子,当人体细胞在发现敌情时就会释放TNF,启动炎症反应,动员免疫系统杀死来犯之敌。但有时免疫系统会认错人,攻击自身器官和组织,风湿性关节炎就是这样一种自免疫疾病。依那西普通过与TNF相结合,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轻了关节炎的症状。

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此前一直被认为和淀粉样蛋白在脑部的异常堆积有关。但根据这一正统理论设计的新药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逼得科学家们不得不开始重新考虑新的致病机理,慢性免疫炎症反应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依那西普确实是有潜力的。至于说血脑屏障的问题,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药学系的助理教授基南·沃克(Keenan Walker)相信是可以克服的。TNF能够改变另外一些体积更小的信号分子的活性,从而间接地影响颅内的炎症反应,因此沃克认为辉瑞确实应该公开这一数据,起码可以给药物研发人员提供新的信息。

不过,如果我们再深入考察一下阿尔兹海默病的药物研发现状,不难发现辉瑞也有自己的苦衷。科学界很早就有人怀疑炎症反应是致病因素之一,论文检索可以发现很多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论文。事实上,此前早已有人发现依那西普有可能对预防疾病有帮助,即使辉瑞不公开数据,业内人士也早就知道了。相关研究也一直有人在做,可惜成功概率为零,无数人力物力打了水漂。

更糟糕的是,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慢性病,任何临床试验都需要坚持数年才能看到结果,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新药的研发成本,即使像辉瑞这样的跨国药企也吃不消了。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使辉瑞早在2018年初就宣布彻底关闭了神经疾病的新药研发,不再在这一领域发力了。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一种病之所以成为疑难杂症,并不光是因为这个病的机理有多复杂,而是因为这个病不适合进行人体试验,研究成本太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新药研发体制才行,比如由政府出资,动用国家的力量集体攻关。 生命八卦阿尔兹海默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