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3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楼上邻居

买房时,尽管看中了房子,但是我仍多问了房东一句:“楼上住户有小孩吗?”房东夫妇对视了一眼,沉吟不语。我又跟了一句:“我的意思是如果有小孩,担心皮不皮,据说有的皮孩子在家翻江倒海,楼下邻居苦不堪言。”房东男又看了房东女一眼说:“有小孩,但是我们没觉得闹腾。”

入住几天后的晚上,“咚咚咚”,天花板传来楼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哗啦”类似积木倒地的声音,然后就是高亢的小孩“嗷嗷”叫声,着实让人无奈。隔天在走廊里遇到楼上邻居阿姨,简单寒暄了几句。“看着你们两口子都很文雅,我外孙挺调皮的,担待点儿啊!”阿姨说着,我笑着点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也许是隔音效果差,屋里经常陷入噪声之中,或是拍皮球的“砰砰砰”,或是在厅里折返跑的“咚咚咚”,或是从床上往地板上跳的“咣咣咣”,突兀而来,连续而来,组合而来,持续不停……终于,在一次连续一刻钟的不停歇中,我上楼轻轻地敲了敲门,刚开门,没等我说话,阿姨就一连声地说:“看看,看看,楼下叔叔不愿意了,当心叔叔揍你!”小孩躲在身后,愤怒地喊:“我踢你,你是坏人!”

过了几天,单元热心邻居建了一个邻居群,单元住户以户号入群,大事小情都在群里招呼一声。似乎是劝说有效,楼上的小孩也消停了一阵儿,但逐渐地,晚上声音小了,夜半和早晨的声音却开始了,可能家长担心小孩夜半时分尿床,常常是凌晨时分,“咣”的一声,从床上跳下的撞击声,然后“咚咚咚”一溜小跑……刚刚浅睡的我一激灵。早晨5点多,又是闹钟一样,“咣咣咚咚”声合奏……在日复一日的忍耐中,我按捺不住在单元群里发声:“咚咚咚!”想不到我楼下的邻居也接着说:“我也听到了!”我又接了一句:“小朋友真顽皮啊!”过了一阵子,楼上阿姨现身,发了语音:“谁家孩子不顽皮?谁家孩子不出声?我们家已经很小心了,我问我的同事,孩子在家都想怎么蹦就怎么蹦,我觉得我外孙受老委屈了!”我发了个笑脸,说:“阿姨,考虑下楼下的感受,大清早的,实在心脏是受不了。”楼上阿姨怒了:“嫌公交车挤,自己买车啊!嫌吵,换地方住啊,谁也没请你在这里住!告诉你,我有心脏病,你惹我了,我犯病了,你要负责任!”更令人无语的是,楼上阿姨还愤然退群了。见我如此郁闷,妻子劝慰说:“小孩子不懂事,老人隔辈亲,尊老爱幼吧,等哪天我碰到孩子的母亲看看能否沟通一下。”

相安无事的某个夜半时分,我和妻子刚刚准备休息,家里的对讲机门铃突兀且连续不断地响了起来,刺耳的铃声在静寂的夜晚分外惊人,我和妻子莫名且惊惧,但铃声还是不喘气不停歇地响,感觉楼下按门铃的人急不可耐。这么晚了,这么急促,什么大事?难道……我忐忑不安地拿起了话机,问:“谁啊?”一个年轻的女声不耐烦地说:“开门!”但话机中仍传来急骤的铃声,然后听到“咔嗒”一声,门开了。

我猜测是楼上邻居——小孩的妈。听着上楼的脚步声,听着楼上的门响,果然!

我紧绷的心稍稍舒缓,看着时间指向晚间的11点多,心中的闷气升腾,妻子说:“这家人真是不可言说,即使是按错了门铃,即使是忘记带钥匙,也不能这样狂风暴雨一样地按门铃啊,深更半夜,不顾及家里的老人?不顾及家里的孩子?不懂,不懂……”在妻子的摇头叹息中,我却又释然了,往事历历在目:先是小孩的所为,后是小孩姥姥的说辞,如今是小孩妈妈的“庐山真面目”,这么一家人啊!

(读者 姜云霄)

银行里的机器人

前阵子去往市中心的某银行领一笔存款,这是十几年前的一笔稿费。有翻译家向日本某刊物译介我的散文作品,发表以后,汇来了日元。稿费并不多,放在手头也无用,就存入了银行,几乎遗忘了。最近又有一笔日元稿费将汇来,突然想起了早先的那笔,打算顺便把它领出来。

营业厅宽敞明亮,取号、叫号,依次办理,秩序井然。大堂经理是一个微胖的职业女性,西装领带,显得很干练。她身边站着一个助手——系着领带的白色机器人。

听大堂经理说,这台名叫“萌宝”的智能机器人,集迎宾、业务导航、交流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萌宝”有高清摄像头,能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识别客户的身份、年龄,协助客户方便快捷地办理开卡、存取款、转账、理财等业务,对客户的各种问题都能对答如流。除此之外,还会唱歌、朗诵诗词、讲笑话等。

一会儿,“萌宝”果然轻盈地转动身躯,向我走来,询问我要办理什么业务,要不要帮忙。我觉得领取存款这样的事非常简单,不必麻烦“萌宝”。“萌宝”便奶声奶气地宣传起“汇聚宝”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客户具体情况,度身定制个性化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理财需求。我不由逗趣:“哦哦,我不懂理财,所以财不理我……”“萌宝”似乎没听见,仍热情十足地推荐理财产品。

恰好这时候,窗口轮到我了。令人意外的是,工作人员极其礼貌地告诉我,这笔款子暂时不能领。原因是存单上的信息与银行的记录不一致。我蒙了。所有手续都是在银行办理的呀。难道是身份信息的问题?之前由于身份证号码从15位更改为18位,我在另一家银行也遇到了障碍。为完成信息升级,我足足等了三刻钟。但此刻工作人员未作任何解释,直到与支行某部门打了两个电话后,才说查询后会主动通知我,还特意留了我的手机号码。

我表示理解。谁也不愿意出问题,哪怕仅仅是两万多日元。

谁知一个星期过去了,杳无音讯。又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通知。我觉得有些怪异,忍不住又去了银行营业处。进门就看见“萌宝”,充满热情地迎接我。我把探寻的目光投向大堂经理。西装领带,一副干练相的她,正忙着接待客户,便让我去窗口。还好,工作人员记得这件事,说已经查询过了,但没有结果,还得往上一级部门查询。具体问题何在,仍然没作解释。

我无奈,无助,无言。心想,假如我的款项数字很大,假如有急需之用,假如……但此刻的假如毫无意义,只好问她,什么时候能给我答复。她依然极其礼貌地回答,不超过一周。

我坐在休息处的椅子上,只想喘喘气。机器人“萌宝”轻盈地转动身躯,又向我走来,问我准备办理什么业务,要不要帮忙。我哑然摇头。

一笔简单的业务,却让我奔波了几次,迟迟不能搞定,对机器人的新奇感因此消失殆尽。相比有效率、有温度的服务,“萌宝”不过是隔靴抓痒而已。

(读者 桂林一叶)

肌肤之亲

小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保尔越狱后逃到了林务官家里,离别前夜,保尔与女友冬妮娅难分难舍。两个恋人相对而卧,互诉衷肠,感受着彼此呼吸的温度,无奈“青春的友谊约束着最后一步的行动”,即使“手无意中触到女友的胸脯”,也要“惊慌地颤抖,急速移开”。虽然随后就是冬妮娅“电击一般炽热的吻”,但总感觉意犹未尽。

由于从小生活在视早恋如洪水猛兽的教育环境里,强烈的“道德感”和上进心给我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无形铠甲,厚到我对姑娘们有意抛送的橄榄枝都视而不见。于是,我感受触电般肌肤之亲的机会也一拖再拖。说来惭愧,直到进入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终于得偿所愿。

那是社团组织的爬山活动,其中一个项目是钻防空洞,该洞废弃已久,狭长无光,阴森恐怖。为防止走丢,领队建议人人手拉手,排长队进洞。我身边是当年社团内公认的秀气且有才的美女师姐,组织有命,不得不从,我当仁不让握住了姑娘温润细长的素手,温暖的电流随即冲向我的大脑。师姐开始有些被动,放任我牵着手向前走,可眼前渐渐暗了下来,当我们再也看不清彼此的面容时,师姐突然主动抓住我的手,急促的心跳随之在指间传导,不知是害怕还是因为“青春美好”。周围有人失声尖叫,有人扮鬼狼嚎,还有人嬉笑打闹,我和师姐一言不发,紧紧牵在一起向前走,直到出洞重见天光,两只手才不舍地分离。后来反复想起那天的每个细节,脸皮厚的我坚持认为,只要我愿意,我可以牵着她的手一直走下去。

心理学告诉我们,肌肤之亲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如同食物和水一样。我的一位路姓同学深谙此道,路同学声称可以根据与女生握手时的触觉来判断该女对自己有没有“意思”。借助自己校学生会小头目的职务之便,路同学说与自己握过手的女人少说也有上百了,那些在握手时表现出依恋、眼神中流露出羞涩的女生,“攻克”难度小,容易追求。路同学去年结婚了,新娘是老家亲戚介绍的,遗憾的是,这次恋爱他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牵过女孩的手了,两人刚认识两个月,觉得差不多就见父母领证了。路同学说,之前谈了那么多恋爱,怦然了也心动了,现在实在是累了,恋爱对自己来说像是小孩的游戏,自己都一大把年纪了,不结婚干什么呢?

(读者 蒋霖)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