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陈平原:与“五四”对话,是一种“思想操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五四运动过去100年了,如今依然被不断提及,为何“五四”会吸引一代代人与之对话?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看来,“五四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但五四是个很好的精神磨刀石,和五四对话,是一个’思想操练’。”作为文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陈平原说自己“尊重古典,但是更迷恋复杂的、喧嚣的、生气淋漓的五四新文化。”
那么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五四”意味着什么?在陈平原看来,五四最大的意义,或许可以用鲁迅小说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从来如此,就对吗?”,也就是说,“怀疑精神、开放心态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些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是五四最大的精神遗产。”
问:从晚清到“五四”的思想启蒙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节点和人物?
答:大家都会提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但我特别关注另外两个节点,一个是1905年的废除科举,一个是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胡适归来出任北大哲学系教授。如果说在这30年中最值得关注的有哪些人?我愿意提出下面四个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梁启超的舆论家的文章,蔡元培的教育家的胸襟,陈独秀的政治家的激情,胡适的学问家的修养,这四个合起来,大体上形成了我们所理解的五四新文化的大致规模和它的发展方向。
(文/小朵,剪辑/张译丹,设计/罗曼,摄影/黄宇) 中国近代史陈平原五四
上一篇:
下一篇:
“五四”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