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万吨大驱”的战斗力是哪儿来的

作者:宋晓军

再说“万吨大驱”的战斗力是哪儿来的0当地时间4月27日,也就是在中国海军“万吨大驱”055型导弹驱逐舰首舰“南昌舰”首次在海军建军阅兵式上亮相的4天后,美国海军为其“万吨大驱”DDG-1000型第三艘舰DDG-1002号驱逐舰举行了命名仪式。看到了这则美海军为其最后一艘DDG-1000型驱逐舰命名的新闻,我想到了我在2018年第3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题为“‘万吨大驱’的战斗力是从哪儿来的?”专栏文章,于是就确定了这期专栏的标题。

一年多前,我在专栏文章中借助了《解放军报》一篇有关中国海军“万吨大驱”的报道和“人因工程设计”这个工程技术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军用标准中这两条线索,阐述了“万吨大驱”的战斗力是与“人”密切相关的道理。而一年多后,美国《今日海军》网站在为DDG-1002号舰命名的报道中,却提到了“钱”。报道中说,美国海军最初打算建造32艘排水量约1.6万吨的DDG-1000型驱逐舰,但由于成本超支建造数量减少到了3艘。可见美国“万吨大驱”的建造数量下降是与“钱”有关的。那这其中出了什么问题呢?

简单说,从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海军在舰艇采办中就引入了“按费用设计”的新概念。通俗一点说,就是当你要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先造出一些工具时,必须评估造这些工具所花的费用占完成这项任务的总预算的比例是多少,如果占比过多影响到了任务的完成,那造这些工具的方案就是不可行的。1994年,美国海军提出DDG-1000型的任务需求项目时,海军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未对技术风险进行详细评估,还赋予了该项目探索和研发海军未来先进舰载武器装备、技术的重任。但当2008年承包商在“详细设计与建造”阶段兑现这个“重任”时,却导致了成本的严重超支。随后,经过海军与国会反复的辩论与磋商,最终在2009年4月只好决定将建造32艘的计划改为仅建造3艘。

值得注意的是,32艘DDG-1000型驱逐舰是为落实美国海军1994年提出抵近对手近海实施威慑的“从海上”战略而设定的需求,而在其“大打折扣”的10年后,中国海军为落实2015年军委对海军提出的“远海护卫”战略要求而建造的首艘055型驱逐舰却亮相并即将入役了。从武器装备源于战略的角度看,这也是美国在2018年初急于提出“大国竞争”并开始大幅提升国防预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再换一个角度看,美中两国海军这10年间在落实战略和战略要求上“此消彼长”的落差,其实也是两国在海军装备发展上“差钱”与“不差钱”的落差。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虽然中国海军在建造落实“远海护卫”战略要求的军舰上“不差钱”,可以建造出所需数量的“万吨大驱”,但是按你一年多前的专栏文章中说的,要让这些“万吨大驱”发挥出所需的战斗力,不还是要在“人”上下功夫吗?就此我要说的是,未来操纵“万吨大驱”的水兵以及他们的亲属这些“人”,还真都与中国的一笔“大钱”有关。这就是解决这些人“后顾之忧”的全国社保基金。其实就在中国海军“万吨大驱”首次在阅兵式上亮相后的约两个小时,我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给他们的工作人员大致讲述了海军舰艇战斗力的生成与“人”密切相关的基本逻辑。在去讲课之前,我专门查了他们去年7月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我发现,自社保基金2000年8月成立以来至2017年,其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44%。所以我对他们说:其实你们的工作业绩也与中国海军“万吨大驱”战斗力的生成密切相关。 驱逐舰海军中国海军军事武器

上一篇: 马拉松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