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吃的分你一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明根@中读APP
每次洗女儿的校服,兜里总能掏出几个糖果,说是同学给的。我问她:“人家送你糖,你送人家啥了?”女儿说:“我请他们喝果汁啊,校门口那家‘麦克风’特别好喝。”
不管我这当妈的心里有多不愿意让孩子吃喝这些香精、色素、白开水调制而成的甜味食品,此时也必须给予鼓励。不必囿于人情往来的孩童世界里,能惦记着你的喜好,还乐意把好吃的分享给你,就已经算是肝胆相照的义气了!毕竟,这一代的很多孩子对“孔融让梨”有一些令我们大跌眼镜的理解,比如:孔融把梨让给了哥哥,转身拿出了属于自己的鸡腿……
如今,各种零食小铺遍地开花,店里更是琳琅满目,有源自传统的老相识,更有新晋的高颜值网红,它们可能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或是海外某个遥远的国度。我一进去会有种“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的新奇,每一种都那么好看,那么诱人!我不停地问店员“这是啥?”“那是啥?”。还好,现在的年轻人素质都高,没有鄙视我这个没见过市面的中年阿姨,依然对我笑容可掬。零七碎八地选一兜,拎回家的乐趣其实大大超过了吃掉它们的过程。
有次走进一家复古风的小食铺,竟然在里面看到了小时候吃过的长条泡泡糖,红白拼色的防水糖纸上,印着一个吹出了大泡泡的小姑娘。包装简陋得让人亲切,好像也没有品牌,只分别用汉字和拼音写着“泡泡糖”三个字。里面的糖大概六七厘米长、一厘米宽,嚼好了,吹出的泡泡又大又韧还不容易粘嘴唇。买了几个入口一嚼,还真有当年的那个味儿,瞬间就记起了一些往事。
1985年的西北山中小县城,商店里货品就那几样。哪家商店柜台的哪个方位摆着什么,闭着眼睛都知道。忽然有一天,最时髦的那家新进了一种叫泡泡糖的新鲜货。我哥把攒了不知道多久的五角钱给了上一年级的我,说让我去买泡泡糖,下午放学回来一起分着吃,还叮嘱我别太小气,记得也要给朋友吃。七分钱一个,五角钱买的糖太多了,多得我一只手都拿不住。一时间,我简直成了全班最富有的一个。财大气粗的我有点得意忘形,对同学们挥糖如土,等我清醒过来,发现手里就只攥着一个泡泡糖了。
等我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县城店铺里的新鲜货越来越多。曾有那么一学期,我和亲密小伙伴每天中午上学前都要手拉手去校门口买一包巧克力豆。一个巴掌大的光滑透明塑料袋,里面装着二十几颗巧克力豆,封口用一张彩色硬板纸对折,用订书针订在一起,看上去精致又洋气。你两颗,我两颗,走到教室,刚好吃完一包。那年甜蜜的春夏,翻启了往后三十年金兰之交的开篇。
袁枚的《随园食单》说“一物有一物之味”。尽管美食家说的是鸡、鸭、猪、鹅这些正经食材,我倒觉得延伸一下也未尝不可。各种食物在生活中显现出不同的角色,正经饭食是聊以果腹的文化,而零食则是锦上添花的意趣,这些食物在满足着人们口舌之欢的同时,也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记忆的似水流年。
现在的我和老友一起出门,逛不动的时候总会找个饮品店休息一下,一起喝果汁我俩从来不点一样的,因为可以不同的两个口味换着喝。 美食生活圆桌泡泡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