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当为父亲的缺位负责?

作者:徐菁菁

谁当为父亲的缺位负责?0三联生活周刊:我们观察到,现在在社交媒体、自媒体、公众号上,人们关于“丧偶式育儿”的讨论很多,近些年,一些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在试图讨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作为一线教育者,你对这个问题的观察是怎样的?

芦咏莉:根据我的观察,一般来讲,在教育水平比较高、经济收入处于中等和中等偏上社会阶层的家庭里,无论父亲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会有较明显的投入和关注,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比自己更优秀。

但是我们会看到“两头”存在的问题:一头是社会经济地位偏低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基本的教育、医疗保障,父亲需要在外打拼。他们从事的往往是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本身的精力损耗比较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养育。同时,这些父亲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参与孩子养育的意识也可能并不强。

另一头是社会阶层非常高的家庭。这些家庭的父亲在各种企事业单位担纲特别重要的岗位。一方面,责任太大,工作太忙,他们可能完全顾不得孩子的日常养育;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他们能够给家里提供比较好的条件,孩子教育的日程安排会比较满,孩子的心愿也都能达成,他们对孩子养育实际上是隐形参与。隐形参与,对于低幼以及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也是一种缺失。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父亲即使主观上关心孩子的养育问题,也知道自己的参与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们很可能存在这样的困惑:作为父亲,到底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他们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行动产生了分离,依然没有能够在孩子的日常养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芦咏莉:这个现象我认为是存在的。“代际遗传”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这些父亲在他作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他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他的父亲在他的成长中通常就表现为缺失。那么,他没有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无法习得更多的经验,建立一个自觉的父职行为系统。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男性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而这恰好是我们很多父亲所缺乏的。我们在采访中,不少父亲也都提到,他们的父辈就不擅长进行感情上的沟通。

芦咏莉:我们强调父亲的“在位”,原因之一就是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示范作用。父亲的缺位一方面会对夫妻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会使得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了一个男性角色榜样,缺乏和一个成年男性互动的经验。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年轻的成年男女相互吸引、恋爱、结婚,他们的感情却被很多的琐事干扰,比如:出差回家,飞机落地的时候你会不会打电话告知你的爱人?家里晚饭的时候要不要人到齐了再开始吃?最后一个回来吃饭的人要不要洗碗?春节回谁家?很多青年人的选择都与自己父母在类似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一致。

如果是一个男孩,他没有见过一个男性与一个他所爱的女性如何经营婚姻生活,他长大后会在婚姻中不自觉地扮演他父亲的“缺失”或“沉默”角色。他对这些事情的重要性没有概念。即使他觉得重要,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遇到女性的一些情绪,他可能完全不知所措,会烦恼、会借酒消愁,或者躲出去。而这恰好是女性所不接受的,常常会引发新一轮的家庭矛盾。

对于女孩子也一样。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建立和父亲的亲密关系,也没有看到父母之间的亲密互动,那么首先她会怀疑自己是否受男性喜欢,是否值得一个男性放下工作回家来陪她。其次她不知道如何引起、赢得自己在意的异性的关注。所以她会抱怨、会冷战,甚至会试图用推开伴侣的方式让伴侣回来,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生活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它消磨掉两个人之间的好感,会让婚姻中人的幸福体验变得相当低。

如果要切断这种“代际遗传”,就需要一个人有很强的自我觉察能力与反思习惯,不但改变他的思维方式,还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他的行为模式。但是,我们成长中是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家庭课和爱情课的。

其实这种学习应该贯穿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小的时候,你先得知道性别的教育,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的性别,知道自己和异性的不同。慢慢的,孩子需要学习怎么跟异性交往,社会文化中有哪些约定俗成的规范。进入青春期,就要学习着如何面对和解决冲突、如何换位思考、如何体谅、如何坚持等。大概进入高中,孩子们可能就会有谈恋爱的这种需求,就应该适当地对家庭的构建有一些的简单了解,包括了解不同特点的家庭成员与家庭构成、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等等。比如我们可以讨论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它们做一些小的反思:我们要不要过这样的生活?等你到了大学,到了工作岗位,我们还需要不断去审视、探索自己的亲密关系。我们的教育当中是缺失的这个链条的,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在潜意识里模仿上一辈,或者完全靠我们自己的悟性自我反思。

三联生活周刊:西方国家有这样成熟的教育体系吗?

芦咏莉:欧美等西方国家情况不同。他们有两个比较好的支持系统。一个系统是宗教信仰。比如圣经里面有很多关于家庭生活和责任的描述。一个社区如果有一个很受尊重的牧师,他可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在每周日的礼拜会上去谈论家庭教育、夫妻相处、亲子关系的话题。

还有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是社会义工和心理咨询。在西方,人们在谈论家庭中遇到的问题时不觉得羞愧。但在中国,人们说到婚姻家庭中的问题就会觉得是隐私,会有羞愧。

需要提到的是,我们说家庭关系的“代际遗传”,强调家庭内部的互动,但家庭是社会的小细胞,家庭里的互动方式和氛围,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大的价值取向。比如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一个男性如果表达更多的情感,就有点像甜言蜜语,人们会觉得这个人靠不住。另外,我们的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是存在的。人们认为一个男人更多地应承担起养家糊口的经济职责,主责是在外打拼,而回到家里则应该有地位,应该处于命令别人而自己不动手的位置。当下不少家庭对男性培养的期待仍然如此。一个父亲如果情感表达多了,我们可能认为他力量弱,不够强大。这些年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一些父亲受到良好的教育,自身追求上进,他们会尝试改变隐忍的方式。比如过去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现在,一些男性可能意识到,流泪并不意味着不勇敢、不坚强,他们解放了自己,也允许自己的孩子表达丰富多样的情感。

三联生活周刊:你谈到了父亲角色的缺失受到“代际遗传”的影响。我们也注意到,父职的履行并不取决于父亲一个人的意愿,家庭是一个内部成员相互作用的系统。

芦咏莉:父亲在孩子养育中缺位的另一种情况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家庭分工没有能够及时做出调整。

孩子和母亲之间本来就存在一种亲密连接。尤其是我们现在提倡母乳喂养,婴幼儿时期,孩子对妈妈的味道、声音、气味、皮肤的触觉包括形象是接触最多的。他们越熟悉这些就越能从中获得安全感。所以通常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很依恋母亲,这是一个隶属生理范畴的很自然的成长经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在一天里清醒的时候不吃奶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可以跟母亲进行空间上的分隔的时间越来越长的时候,如果家庭没有有意识地请父亲及时介入,那么孩子按照自己的惯性发展,母亲也按照自己的惯性养育孩子,父亲很可能就会错过与孩子建立亲密情感或者默契的机会。

当孩子变得有自己的想法了,父亲再试图去影响他,就会变成一个突然介入的第三者。这种突然的介入会让很多父亲不知所措:两岁的孩子会说“我不”,这时候父亲应该怎么办?三四岁的孩子会走到你跟前,然后提出各种要求,该怎么拒绝?如果一拒绝他就会哭,做父亲的又舍不得让他哭、让他受伤害,又应该怎么做?一个父亲如果没有切身经历孩子的成长过程,抚养经验趋于零或者非常有限,他很难处理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父亲越早介入孩子的抚养越好,这是一个经验逐渐积累的过程。他可以向母亲学习,模仿母亲和孩子的互动,然后慢慢再衍生出作为男性他个人的特色。但是我们很少有家庭这么有理性。等到父亲想到要参与孩子的养育时,介入已经变得有难度了。畏难情绪是人的本性,一些父亲可能就会在孩子养育的事务上变得能回避就回避了。

父亲在孩子养育中缺位的第三个原因是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造成的。造成父亲缺位的家庭结构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祖父母参与过多。父亲没有他的空间,甚至没有参与的必要。

还有一种家庭结构就是“母亲-孩子”(母子)形成一种不允许第三者插入的过度紧密关系。母亲和孩子表面上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思想情感上已经完全容不下父亲的介入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母亲对于丈夫的养育行为有很多批评,不能忍受孩子在被父亲教养时有一点不舒服,于是她会干预父亲和孩子互动,也会剥夺丈夫履行父职的空间。

其实我们自己作为女性,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学习摸索的。先生可能并没有看到我们学习摸索的过程,所以他们就不会对我们有所评价,但是恰恰当先生来介入的时候,往往我们都在旁边,一旦他做得不够好,我们就会看到了,就会对他很多批评。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它的出现也可能是因为最早的时候父亲忙于工作,促成了这样密不可分的母子关系。总之,它不再是一个我们常说比较健康的一个家庭模式。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孩子和父亲、母亲应当是一个彼此连接的三角结构。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一个好父亲的标准是什么?

芦咏莉:我认为有三点。这三点是逐步递进的关系。

第一,一个最基本的好父亲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公民、好邻居、好员工。也许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陪孩子,但是当孩子们说起你来的时候,他们不会为你感到羞愧。在你所在的工作领域,在你所接触的人群中,大家提到你的时候,能够竖一个大拇哥。你是努力的,上进的。

第二,即使你对孩子养育的介入是有限的,可能不能具体到去教孩子怎么拿筷子,但你必须关注到孩子的价值观,敢于明确的表达是非。我也遇到过这样的父亲,他们确实是好人,在单位里很优秀,但他们回家面对孩子的时候,只有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去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在他们面前没有是非概念。父亲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这意味着你负有让他们成为合格公民的使命和义务。你不能因为怕孩子不喜欢你、对你生气而去讨好他。这样的话,你担不起父亲这个角色和称谓。

你需要花一些时间,通过一些陪伴,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男性榜样。女孩会因你而知道:男孩子应该是这样的,比如他应该能够照顾女性;男孩子会从你身上学到处理事情的办法,比如怎么发起活动,怎么去和威胁自己的人抗争,真正的胆小怯懦不是流眼泪、吓哆嗦、尿裤子,而是在流眼泪、吓哆嗦、尿裤子之后没有勇气再去尝试。父亲给孩子的价值观,一方面是告诉,另一方可以通过示范怎么做。

第三,一个好父亲对孩子的这些教育不是通过冷冰冰的训练达成的,父亲和孩子之间要有积极取向的、建设性的情感互动。这需要父亲有同理心去理解孩子,对于大多数父亲来说,这是需要他们在与孩子不断的交流中逐渐学习和训练的。我觉得能够做到这几点就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了。 育儿父亲芦咏莉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