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种人认识人的方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旅行是一种人认识人的方式0文/二公子

当年一个人做背包客去旅行的时候,旅途并不寂寞。第一次去印度,下了飞机在德里机场问公交时是一个韩国人帮了我,后来坐火车去阿格拉认识了一个在班加罗尔工作的荷兰人,几天后去斋普尔的清真寺又跟一个马来西亚华裔结伴拼了车。

从素不相识到互相推荐行程、住所,推荐自己知道的便宜又好吃的餐厅,比较哪里兑换货币划算,我和新的旅友相遇和跟相识不久的伙伴作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过了几天或几周大家终将各自远行,回到自己本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短暂的旅途中,平分谈资车费的情谊跨越了我们的肤色、文化和背景。

这些旅友,大多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联系,唯一一个还有联系的是个日本公务员。我们当年在阿格拉的一个饭店相遇,结伴游玩。后来她包车去瓦拉纳西,我没那么多钱,于是相约在那边的旅社碰头,结果几天后我们又遇到了。她随身带着一沓彩色的方块纸,一路给每个碰到的人叠千纸鹤,我们遇到两次,因此我有两个。随后多年我们保持着书信来往,却再也没见过。

一次在回国的班机上,我拿了本比尔·布莱森的《林中漫步》。旁边一个美国人扫了一眼说:“这本书我读过,很好看,但是你相信我,这本书的作者写书前从来没徒步过。”说完自己乐了半天。我们就从这本书开始聊起,聊到工作,发现彼此的行业相似,还讨论了两个国家同行业的相关政策优劣,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在飞机上,我还聊过法航来中国面试的飞行员、开矿赚钱太多感觉茫然的煤老板、在国外学习宗教理论的川妹子,他们跟我分享了自带的美酒、零食和故事,我试想着他们过着怎样的人生。

日后我旅行的机会越来越多,却发觉是这种旅途上随便搭个旅友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手机软件帮我们解决了本来需要交流解决的问题,比如导航替代了问路,现在也少有人为尝试一家新的餐厅冒险,都是盯着网红店,看足了评论,下载了打折券才前往。而且旅途中每个人都捧着手机,或者某种电子设备,屏幕照亮的一张张脸显得专注或兴奋,坐在旁边的你却不知道他在看的是照片、小说还是游戏。一个屏幕,就把一堵高墙竖起。

《金融时报》的作者罗伯特·施里姆斯利说,我们“没必要对手机产生道德恐慌,手机是有史以来发明的最神奇、最有用、最能排解无聊的设备之一。就像电视发明的时候每个人都焦虑下一代会被毁了一样,担心是多此一举”。

但我却依然为此忧心忡忡。旅行,是一种人认识人的方式,过多的电子设备多少隔绝了这个方式。当然在路上我也遇到很多奇怪的朋友,有见面就借钱的,有在国外还一定要吃贵且难吃的中餐的,有不打车就走不动道的。但是就像旅游圣经《孤独星球》创始人托尼·惠勒说的:“旅行总是可以创造出有趣的机遇让人与人相遇,是一个发现世界的过程。”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旅行中尽量放下手机,看看周围,多说句话,多去帮忙,说不定可以发现点新东西,遇到个有趣的人、有趣的灵魂。 旅行方式生活圆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