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代表我的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闫晗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家五口人吃饭,母亲分别夹了鸡腿给两个儿子,父亲出于对抗心理,也夹了鸡腿往女儿碗里放,结果瞟了一眼老婆,畏畏缩缩地又把鸡腿放回盘子里。这个场景足以表现这个家庭里成员的地位。后来苏明玉又补充说两个哥哥早上喝的是牛奶果汁,吃的是鸡蛋火腿,自己则只有白开水和白饭。
从前的民间传说里,常有后妈虐待孩子的故事,食物上就区别明显,不肯让那孩子吃饱,还要多干活。农耕社会资源的匮乏体现在故事细节里,吃饭是一件大事——《水浒传》老要讲好汉们如何大快朵颐,那时的老百姓很难吃到肉,就着故事里的场面也很下饭。
如同杰克·伦敦小说里写的那些遭遇过饥饿的人回归正常世界总忍不住储存起面包一样,在经历过匮乏的人那里,食物早已不仅仅意味着果腹,而是带着一种隐喻,代表着安全感、权力和地位,寄托着自己的心意和情感。
朋友的爷爷是一个有好的食物就要藏起来偷偷吃掉的人,觉得人生虚妄,疼爱自己最实在。朋友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去爷爷家如果事先未打招呼,就会出现尴尬的场景——爷爷手忙脚乱往柜子里藏东西。有次爷爷没来得及把蛋卷收好,顺手给塞到被子里,结果他在床上跳来跳去,把蛋卷踩碎成渣渣了。
有次他在外面玩得口渴,进爷爷家找水喝。没想到爷爷在家包饺子,慌乱之中把饺子馅打翻在地,于是恼羞成怒,把水瓢劈手夺了下来。他回家诉苦,大人都不太理解:“你爷爷别的稀罕东西没得给孙子吃,喝一口凉水是有的吧?”爷爷却赖他打翻了饺子馅,否认自己的小气。
小孩子对长辈是否喜欢自己十分敏感,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是否愿意分享好吃的。看喜欢吃的食物是不是舍得分你吃,就知道情分的深浅和在对方心里的地位。我姨妈年轻时去外地她叔叔家住过一阵,婶婶不舍得给她吃饭,住不下去就回来了,关系多年一直是冷淡的。邻居阿姨曾被儿媳妇的妹妹骂作“老巫婆”,就是因为这个妹妹放暑假去姐姐家住,阿姨专门买给怀孕儿媳补充营养的海鲜都被她抢着吃了,丝毫也没给姐姐留。阿姨十分气恼,终于忍不住发作,说她不懂事。在阿姨的心里,只有怀孕的儿媳肩负着孕育优秀后代的责任,配吃海鲜,你一个外人太没眼力见儿。小孩子很难理解,只觉得对自己不好。
我舅妈的操作更神奇些,对儿子的爱体现在每一次吃饭的细节,全家分吃四个玉米,原本是每人一个正好的,她一定要把自己那份省给儿子,然后再要求女儿分半个给她。这种曲折委婉的举动让女儿心里憋屈,却也不知说什么好。
电影《绿皮书》里,白人司机托尼一开始不肯把妻子做的食物分享给他的雇主黑人钢琴家——就像《围城》李梅亭觉得他跟孙小姐的交情抵不上一包仁丹,她生病了也不舍得拿出来,托尼也许觉得和雇主的交情也是没到那个程度。等到两人关系缓和时,就主动分享炸鸡给对方。分享食物代表着认同,有时候人与人的关系是先走心,再走胃。 生活圆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