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稿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欧阳宇诺
美国写作课教师瑞恩·莱基说:“写作永远是一件失败的活动。大部分有价值的、提供真正意义的东西都是经由长期的失败而炼成的。”好在投稿被退并不像竞选失败那样人尽皆知。戴维·马克森的作品《维特根斯坦的情妇》被誉为“美国实验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出版之后获得颇多赞誉,但出版过程却是历经曲折。在书稿由道尔基档案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前,先后被54家出版社拒绝。愤怒的马克森记下了各种退稿说明:“杜登出版社——没通过;萨米特出版社——精彩/上等——没通过;法勒、施特劳斯与吉鲁出版社——精彩/没名气——没通过……”尽管存在诸如“精彩”“上等”“喜欢”这样的积极评价,但小说仍然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遭到了无情退稿。
面对退稿,斯蒂芬·金说:“乐观面对失败是最正确的反应。”年少的金曾经将《欢乐礼券》寄给《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推理故事集刊》,三个星期后,稿子被退回,退稿条上写着“勿将手稿装订,正确的投稿方式是散页加曲别针”。于是,金在墙上敲了个钉子,将退稿条挂到钉子上。14岁的时候,墙上的钉子已经承受不了更多退稿信的重量,于是他换了一个大钉子,继续写。16岁的时候,金收到了更多比“勿装订,用曲别针”之类的建议更加令人鼓舞的手写退稿信。《奇幻与科幻》的编辑在读到金写的《老虎之夜》后,告诉他:“故事不错。不适合我们,但确实不错。你有天分。继续来稿。”十年之后,金已经卖出几部小说,他在旧手稿堆里发现了《老虎之夜》,仍然觉得它不失水准。他重写了这个故事,再次将它寄给《奇幻与科幻》,这次故事被买下了。金总结说:“在你取得了一点成功之后,一般杂志就很少对你说‘不适合我们’这样的话了。”
《纽约客》早期的文章大部分是不请自来、意料之外的稿件。这些稿件或是邮寄而来,或是被作者夹在胳膊下面送来。《纽约客》拒绝一个老作者时,跟拒绝一个不常写稿的作者是完全一样的态度,就是退稿而已,通常由负责这个作者的审读编辑出面。他们的老作者E.B.怀特投稿时,从来不附带自荐信,也不通过经纪人。他常常将手稿放在信封里,再附上一个贴了邮票的信封,以备退稿用。这对他而言是高度的原则问题。
科伦·麦凯恩鼓励写作者:“真正的勇敢是知道邮箱里会有又一封退稿信但依旧去取。不要撕碎它,不要烧掉它,而是把它当墙纸用。保管好它并时不时读一下。明白这封退稿信将在数年后成为尘封的往事。它会发黄泛皱,而你会记得它曾带给你的感受,它让你在别人都以为你将无言以对的时候拿出作品反击。”想当作家最好相信永生,这样才能淡定地收集退稿信。 读书文学生活圆桌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