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导条约”多边化真的来了?
作者:宋晓军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重申了中国反对将“中导条约”多边化的立场。他的发言,明显是针对一天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发言中提及将中国纳入扩大版“中导条约”的。作为世界多极化最积极倡导者之一的默克尔为何非要把中国拉入扩大版“中导条约”呢?这个疑问背后的各种利益博弈确实值得一番探讨。
首先,将中国拉入新版“中导条约”的设想,并不是默克尔发明的。如果向前追溯,最早暗示这个设想的是美国“退约”的幕后推手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简单说,自2013年以来,美国政府就一直指责俄罗斯违反了美、苏两国于1987年12月签署的“中导条约”,一直到去年10月20日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退出“中导条约”2天后,博尔顿就以商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名义访问了俄罗斯。随后他在访问格鲁吉亚时对路透社记者不仅表示了美国“退约”是因俄罗斯违反了“中导条约”,而且他透露了美国希望就中国的活动特别是中国导弹力量的问题与俄罗斯进行治疗对话。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的陆基导弹可威胁俄的“心脏地带”。
如果把博尔顿对路透社的这段谈话前后对比一下看,就知道他是试图将中国拉入新版“中导条约”的始作俑者。但值得注意的是,随后俄罗斯并没有接下博尔顿送来将中国拉入新版“中导条约”的“抓手”。相反,俄罗斯不仅在美今年1月17日发布《反导评估报告》后与中国一起指责了美此举将引发军备竞赛,而且在美国2月2日正式启动退出“中导条约”程序后还摆出了针锋相对的姿态。很显然,俄方不仅是不愿意背上“违约”的恶名将中国拉入新版“中导条约”,而且更担心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新版的“导弹防御计划”抵消其仅剩的导弹技术优势。其实在美、俄国防开支和军力完全不对称而俄方又要迫切与中国合作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的背景下,俄方的此举完全是考虑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的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德国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也是默克尔顺着博尔顿“思路”在慕尼黑提出其设想的真正原因。众所周知,作为二战后不能发展核武器的德国,无疑会担心“中导条约”消失后德国成为美、俄再启动“中导核对峙”的受害者。同时,德国也必然会把这种担心与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现行核不扩散机制挂钩。因为当年的“中导条约”签署的结果是,美、苏双方仅销毁了陆基中短程导弹的2500枚与1320枚核弹头,这比起当时双方核武库中的61682枚战略核弹头及海基、空基战术核弹头仅仅是个小数。但冷战结束后到2010年美、俄签署“新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时,双方核弹头存量已降至到了10281枚,同时各自可部署的核弹头仅限制在1550枚,核运载工具仅限制为700具。从这个角度上看,默克尔的提议貌似是在“公正”地维护国际现有的核不扩散机制,但实际上却是以牺牲核弹头数量完全无法与美、俄可比的中国安全利益为代价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默克尔的提议是以牺牲中国安全利益为代价的,但确实也提出了一个冷战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需要重塑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崛起负责任的大国,将如何审时度势在这个重塑过程中既能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又能发挥正能量,无疑将是一个考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导条约”多边化真的来了,也许对中国未必是一件“压力山大”的坏事。 中导条约默克尔军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