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震云:幽默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5)
作者:朱伟《故乡相处流传》与《故乡天下黄花》相隔两年,刘震云开始天马行空。《故乡相处流传》的“相处”是时间跨越中的空间重叠——时间代代更替,却还是这些人在相处。刘震云不用累赘的轮回,还是这些名字:猪蛋、孬舅、白石头、白蚂蚁、瞎鹿、沈寡妇,死了又活。无论怎么改朝换代,还是这样的德性不变。在这时空关系中,刘震云说,他想写“时光虽然不断叠加,但人性,却几千年没前进一步”。刘震云让小说里的“时光赛不过人。时光一代代没了,可这些人陋习都在,还在这么相处”。这就是“流传”的意味。
这部小说还是20多万字篇幅,还是分四部分。第一部是东汉末,第二部是明初,第三部是清末,第四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跨了近两千年。刘震云写的是,大人物与小人物关系构成的悲惨史。
第一段时代背景是官渡之战,大人物是曹操与袁绍。津是渡口,刘震云的家乡延津,是当时曹操手下大将于禁守备的黄河南岸重要据点。曹军在河南,袁军在河北。刘震云写的是民众愚昧,被领袖意志轻易玩弄。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本是给曹操捏臭脚的,但曹操很快就把“我”辞退了,因为“我”是个文人,脸又黑。白石头换了“我”,他长得“漂白,跟西洋人一样”。这个白石头,后来在《手机》里,变成了严守一,严守一的小名就叫“白石头”。
第二段时代背景是明初朱元璋下令的大移民(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当时山西人满为患,而中原因战争与灾荒几无人烟,朱元璋就组织从富庶的山西移民到中原,是为人口均衡。这一段标题“大槐树下告别爹娘”,指当时山西各地都要到洪洞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朱元璋下令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迁徙方向遍及东南西北,河南的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归德府、南阳府都是移民地点。延津属开封府。我问刘震云,你们祖先都是山西移民吗?他说:“村里都这么说,但无家谱可以考证。经过‘文革’,农民都无家谱了,不知具体哪些是移民,哪些是‘土著’后代。”
第三段时代背景是清末,刘震云虚构了慈禧到河南,与太平天国领袖、英王陈玉成在延津之死串联在一起。陈玉成其实是广西人,在淮南寿州(今安徽淮南)被苗沛霖出卖被俘,在押解北京途中,清廷怕有变故,下诏就地正法。诏到之地刚好是延津,便在延津凌迟至死。这一段,是四段里篇幅最长的。
最后一段就写从“反右”到人民公社吃大锅饭,人祸加天灾,导致的河南大饥荒。标题是“六零年我随姥姥进城”,这一天,虚构的领导人坐专列,正好路过延津。
这部小说里有几个有意思的情节。
首先是检阅。第一段里,就写了草民等待曹操与袁绍的两次检阅。先写曹操,五更天,满天星斗,互相看不清脸,只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开始等待。刘震云描写:“千军万马,到处是人声、脚步声、着急的喊叫声,世界如同开了锅。”受检队伍要把所有的田野填满,于是,就一个真人旁边带一个草人,“整整齐齐把天地填满了”。从太阳冒红一直等到日上三竿,一队雄壮的人马才前呼后拥,飞驰而过,使大家欢声雷动。但事后才知道,穿丞相衣服的其实却不是丞相。丞相与沈寡妇在一起,睡过头了,由他人替代了。
曹操与袁绍,就因这个沈寡妇翻了脸。曹军20万,袁军40万,曹操于是撤了,袁绍来了。百姓发觉,原本被曹操妖魔化的袁主公,其实比曹丞相还要可亲。因此,几天后,他们就像拥戴曹操一样,拥戴袁绍了,什么都不变,只是曹旗换成了袁旗。袁绍也检阅,也是飞骑一闪而过,也是欢声雷动。没多久,曹操招募成百万大军,又杀了回来,成了俘虏的百姓就倒了霉。
其二,扔钢镚。曹操将俘虏的20万百姓分为东西两半,收降一半,处置一半;收降显示怀柔,处置警告威慑;用扔钢镚的方式决定生死,正面是东,反面是西;右边的统统砍死。第二段,朱元璋召集人们到大槐树下动员迁徙,因走漏风声,百姓就集体拒绝去开会。朱元璋就说,来开会的,一律不迁;不来开会的,一律迁出去。结果,却反过来了,变成来开会的迁,不来开会的不迁。大人物随意就决定了草民的命运。小说里描写,“我”认为这种玩猫腻,不符合政治家的风度。朱元璋就笑说:“捉迷藏不也是玩猫腻吗?大人与小孩,政治和游戏,都是相通的。”
其三,捉斑鸠与捉蝴蝶。第二段,明朝,曹操就变成了“我姑父”曹成,袁绍就变成了“我表姨夫”袁哨。第三段,清末,袁哨就成了刽子手,曹成就成了帮“小麻子”选美的办公室主任。“小麻子”就是陈玉成。这一段情节最荒诞:慈禧到延津,是因为想到前世曾在麦地里捉过斑鸠,于是,县里20万人,浩浩荡荡,一起随她捉斑鸠。刘震云说,此斑鸠不是鸟,是飞在麦地上空,像瓢虫的一种黑色甲虫,河南人也叫“斑鸠”。慈禧想起前世与她一起捉“斑鸠”的六指,进入前世的氛围,两人便相拥而泣。六指是个剃头匠。等第二天,慈禧回到太后的角色,六指又变成了她鄙夷的奴才,她糊涂自己怎么还有这一段历史。陈玉成呢?小说里,他的前世是沈寡妇在迁徙路上闹瘟疫时生下的小麻子。小麻子来围慈禧,慈禧跑了,太平军占领延津,沈寡妇就成了太后。沈寡妇眼瞎,认为眼前飞着蝴蝶,县里20万人就像捉“斑鸠”一样捉蝴蝶。小麻子占据延津后,闲得无聊,曾经的贵族曹成就献计选美。选美刚接近尾声,慈禧就派小安子率官兵打过来了,于是参与者一一正法,行刑手就是袁哨。
其四,一个村一千多人,“一千多人的嘴巴有三里地长”。在最后一段里,主角变成孬舅,他的角色是村支书。熬过了“大鸣大放”,他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三里地长的嘴巴,你们各吐一口唾沫,能把我淹死。”然后,炼钢铁,放卫星,吃大锅饭,他又说:“一口铁锅一千多人吃,一千多人的嘴巴三里地长,老子一人为你们张罗。”把公社的粮食吃光了,饥荒了,猪蛋带人夺权,实际是争夺炊事员这个位置。因为,饿不死的只有炊事员。小说结尾是附录——领导人坐专列路过延津,这回不是检阅了。他下车披着睡衣散步,迎面遇到一个老太太,问老太太村里还有什么人?死了谁?老太太报出一个长长的名单,除了“我”和孬舅,有名有姓的都死了。领导人问,这些人耳熟。他们临死都说什么?老太太说:“他们想吃红烧肉。”写这部小说,刘震云已经建立了充分的自信,他清楚他的长处是,狡黠地将荒诞与幽默嫁接在一起,以认真装傻表达透彻的反讽。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我以为是第三段里,那个韩县长说的:“几十万老百姓,难道还挺不住几万人的折腾吗?”这就是刘震云要写的,辛酸的两千年吧?(待续) 小说历史汉朝三国刘震云曹操元朝故乡相处流传延津慈禧生活态度东汉80年代明朝历史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