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食物的幸福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陈晓卿:纪录片导演,美食专栏作家

这十几年来陈晓卿从没断过的一件事,就是美食纪录片的拍摄。从引发全民观看热潮的《舌尖上的中国》,到前阵子新推出的《风味人间》,讲述了一个个食物背后的鲜活故事。

为了完成拍摄,陈晓卿曾带着团队去到了世界六大洲、二十多个国家考察。在他看来,虽然不同的国家、地域催生出了不同的美食,但背后却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共性,比如中国有皖南火腿,西班牙有伊比利亚火腿,意大利有帕尔马火腿,不同地域的人类,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种保存肉的办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认识一个地方的方法有很多,用眼睛、用脚,或者用舌头,而食物则是认知世界的一种亲切、有趣的方式,在陈晓卿看来,“透过食物能够看到它背后的农业文明、历史传统、水热条件,以及更多有趣的东西。可以说这是我研究美食的动力所在。”

Q:以世界美食为参照,比如东西方都有火腿,您怎么看这背后的共性?

A: 考察全世界的美食,很多时候我们像在做连连看,有时候又像在做找不同。同样是火腿,大致形成的时间,基本都是一千年前左右。为什么在中国和西班牙有这样的加工方式?事实上,在北半球暖温带的意大利、希腊,甚至美国,也有大致类似的储藏方法。在这里边我们可以读到人类都经历过同样的农耕时代——火腿的诞生几乎都是在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Q:在您看来,食物之于人、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

 A:在漫长的历史中,食物除了给人提供能量,也就是维生素之外,还给人带来更多的物理感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口舌之欢”,通过享用食物,人们是能够获得快乐的。有些食物可以让我们的胃肠蠕动更加活跃,有些食物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其他机能更加兴奋,有些食物能够给我们带来安详或者幸福的感受。此外,食物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太密切了,比如小麦被驯服促成了人类的定居和农业社会的开始,再比如,大航海的尝试让全球的食物大交换成为可能,也造成了地球上人口分布的重新洗牌。总之,我们没有办法把食物和它所产生的人类社会分开。

(文/尤帆,剪辑/张译丹,设计/罗曼) 陈晓卿火腿食物伊比利亚火腿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