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02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变味的读书活动
上周的一天,在某公司工会工作的朋友小海找到我,说新春将至,公司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将于周末与结对联建单位开展一次青年员工读书沙龙活动,让我这个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文化人”推荐一些书籍。对于这样举手之劳的小事,我自然愿意效劳。
我精心为小海罗列了几十本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化书籍,小海高高兴兴地“照方抓药”,满心欢喜地买回了一大堆书分发到参加活动的员工手里,寄望着能够组织一场高水准的读书活动。
那天,我在街上碰到了小海。我问他读书沙龙活动办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小海一边摇头,一边叹着气,说甭提了,举办这样的活动只不过是少数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活动是在郊外的一个农家乐举行的,两家单位的80多位青年员工坐在一起,除了四五个人走过场似的粗略讲了讲自己的阅读体会,其余人员要么呆若木鸡地保持沉默,要么索性在下面玩起了手机。因为没有领导参加,大家似乎都没把活动当成一回事,有不少人甚至连发下去的书的塑封都没有拆开。一些人在开小会议论,说现在这年头儿,年轻人都忙着玩网络游戏,最多也就在手机上读读小碎片儿文字,谁还有心思浪费时间读书?正因为大家都不愿意花时间去读书,去精心准备,自然就冷场不断。于是乎,活动也就没有持续进行下去的必要了。原本计划两个小时的活动,不到半个小时就草草收场了。
我吃惊地问,准备了这么久的活动,半个小时就散场各回各家了?
小海说,各自回家倒好,就没有后面让人生气的一幕幕发生了。沙龙一结束,大家都轻车熟路地互相邀约跑去农家乐的棋牌室玩起了麻将,那场景热闹得就跟开春晚似的。而反观空无一人的沙龙活动现场,被丢弃在那里的崭新的书有50多本。
小海一脸无奈地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别看大伙在读书沙龙现场沉默得就像思想家,可一出了会场简直就是演说家。这个说,对于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心知肚明,开读书沙龙不过是一个由头而已,大家出来都是要好好放松自己,充分享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那个说,上大学的时候都没有怎么读书,现在工作了还让读书,这不明摆着是扯淡吗?
小海越说越来气,说美其名曰的读书活动,成了彻头彻尾的“读输”活动。一输是书本输给了麻将:读书沙龙一共才进行了不到半个小时,而大家玩麻将的时间差不多持续了一整天;二输是买书的开支输给了吃喝玩乐的花费:买书的钱花了不到3000元,可中餐和晚餐的两顿饭钱加酒水钱却花了将近2万块。
(重庆 彭佩)
自费的红娘
2018年的年终总结里,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当了一次红娘,还是自掏腰包买单的那种。
王妹子是1986年出生的,老家在安徽,租住在我们楼上快三年了。人清清爽爽的,身段婀娜,又烧得一手家常好菜,工作也不错,在附近一家公司做行政采购工作。按理说这条件应该不难找到对象,但是妹子说单位里根本没有合适的。况且妹子有点宅,周末几乎都是在楼上待着,妹子恨嫁的心很明显。
稳妥起见,我一直试探要帮她介绍男朋友,她亦积极响应。去年“五一”期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考虑再三,把前同事1985年生人的张小弟的微信名片和生活照发给了她。张小弟的学历、工作和家庭背景还算得上匹配,也买了房,唯一的硬伤是身高海拔有点不足,大概是和周围人比肩还差一点吧。
王妹子看到照片里的男士倚靠在一辆汽车旁,询问了一下身高,就没了下文。当然微信肯定没加,张小弟主动加了她几次,亦没通过。后来王妹子兴致勃勃地说,在上海的同学要介绍个飞行员给她,我衷心地表示祝福。
我再三给张小弟打气,说缘分之事不能勉强,弱水三千不是你的不能喝啊。后来通过女儿同学的妈妈,将她同事——1989年生人的丁小妹介绍给了他。为了防止再次因身高被毙,我和女方的介绍人一起,约丁小妹一同前往肯德基,先以男方照片示之,小妹同意见面后再让张小弟现身。当然,如果张小弟在门店外看不上丁小妹的话,就可以不用进来了,这样大家都不会尴尬。进了肯德基,自然不能让丁小妹干坐着,于是我自掏腰包买来鸡翅汉堡全家桶,边吃边聊,等着张小弟过来。
结果张小弟见面那天临时被调去加班,要领导批假才能脱身。我们两红娘陪着丁小妹等了又等,为了不冷场,我又买了咖啡、玉米继续陪聊。最后时刻总算双方见了面,谢天谢地二人感觉尚好,互相加了微信。然而几周过后,热心的红娘问起男生进展如何,答“聊不起来”。又问女生,说“我也不知道他人好不好,印象嘛,一般吧”。那你们再约见个面,像朋友一样聊聊看个电影啥的,相互了解一下啊。“见面聊什么呢?”男女双方都来问我。一句话噎得我无言以对。
聊天,这让红娘怎么教啊?可是男女双方聊都不聊,你们彼此的美好怎么能让对方看到呢?毕竟,恋爱是靠“谈”出来的,对象是要“处”出来的。彼此话都没有,难不成要求人家要会读心术?这真爱怎么能咂摸出滋味来呢?
在物质日趋丰富、人人渴望真情的年代,一个个躲在自己的盔甲里,拿着一些外在的标准去寻找爱人,却唯独没有用“爱”作为识别伴侣的条件。而即便有了机会见了面,却又聊不起来。这恐怕是当今单身恨嫁(娶)一族越来越多的原因吧。
(读者 清风吴语)
父亲的猪年计划书
前些天回去看望父亲,父亲非常高兴,他说我上了一天班累了,让我先休息一会儿,他这就为我做饭。我在父亲的卧室里歇着,感觉有些无聊,于是便看父亲床头的小说。我随手翻了翻,无意中翻出了父亲的猪年计划书。
父亲退休前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工作严谨、认真,做项目有计划、有步骤。退休后父亲依然保持着井井有条的生活作风,做许多事都是先计划、早安排。父亲对即将到来的猪年做了详尽的计划,写了满满一张纸。
帮助我付清新房的首付款作为父亲猪年计划的重中之重,被父亲列为计划书的头条。我结婚后至今还是租房住,每月不但要付房东高额房租,还要看房东的脸色,这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也成了父亲的一块心病。父亲计划拿出自己大部分积蓄再加上我的存款,力争付清一套70平方米小两室的首付,为我解决“窝”的大问题。接下来是,送弟弟去职业培训学校学一门手艺,让他从此有个相对安定的工作;照顾好爷爷奶奶的身体,等开春了陪两位老人去苏杭玩一趟;带母亲去看医生,帮她调养一下身子,把母亲多年未治好的肩周炎治断根;督促哥哥戒烟戒酒少应酬,尽量抽时间陪哥哥去锻炼,消除哥哥的啤酒肚……
每一项计划的下面,父亲都列有详细的实施过程,时间、进度、预算、备注等小项写得清清楚楚。看了这张猪年计划书,我的鼻子酸酸的,这满满一纸的计划里,写着的是对家人的关爱,却没有一项是和父亲自己有关的。
父亲的身体不好,有早年落下的肾结石的病根,他从没想过把自己的病好好治一治,犯病时常是吃点药硬挺过来;父母住的房子狭小破旧,早该好好装修一下,父亲舍不得花这个钱,装修的事总是搁了一年又一年;父亲从未出远门旅游,在晚年里何尝不想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可他总是把这个心愿埋藏在心底。
父亲心里装的都是家人和子女,很少为自己着想。父亲的猪年计划让我明白,一个父亲的爱。
(武汉 余平) 读书父亲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