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周平:民宿唤起对家的情感记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青山周平,建筑师
跟建筑师青山周平约在了北京白塔寺旁的一家民宿,这里原来是胡同里的一个大杂院,去年经他之手设计、改造,一改过去狭促昏暗的格局,室内干净亮堂,灰砖、槐树、露台空间,搭配出一种优雅的现代感,而门外就是烟火气十足的胡同生活。
如今人们外出旅行,不少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更愿意入住当地的民宿。在青山周平看来,“大家越来越追求比较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已经不太希望住在一个可复制的标准酒店里,而民宿通过特殊的空间和服务,满足了大家的这种需求”。
这几年,他也参与了不少民宿旧宅的改造。除了北京胡同里的大杂院,在苏州,他还改造了贝聿铭家族的一个祖宅,这家民宿虽然是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但青山周平只拿出了不到一半的空间作为客房,其他的都是公共空间——园林、庭院,还有书房、厨房、酒吧等共享空间,“我希望每个住宿的人可以体验整个院子”。在青山周平看来,这种“共享社区”的概念,打破了建筑的私密性,也打破了人与人私密的界限,构建了一种与别人交流的新的居住方式。
Q:为什么人们出行越来越喜欢住在民宿这样的空间里?
A:首先,我觉得“民宿”的概念跟“家”的概念还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现在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失去了家的概念。尤其在中国,近20年里城市快速发展,房子不断新建,人们搬家也越来越频繁,就很容易切断了原本关于家的概念和记忆,比如小时候那种厨房的味道。还有,在工业化时代,我们身边的东西基本是可复制的工业产品,比如手机、包、衣服、杯子等等,容易替换、迭代。这个时候人越来越被无法替代的东西所吸引。
Q:你把北京胡同里的大杂院改成了民宿,如何保留与传递原有的文化记忆?
A:对我来讲,比起保留那种表面的符号性材料,我更希望保留的是看不见的,但是有记忆的。比如我参与改造的白塔寺附近的有术民宿,我把原本可以做房间的空间改成了咖啡厅,对周边的居民开放,让整个院子跟城市保留一个关系;另外院子里面保留了比较多老的材料,比如老的砖头,大杂院的老窗户,施工中挖出的清代的石头,这些石头、砖、木头的窗框,都是有记忆的,那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也是对城市的历史和过去生活记忆的一个传承。
(文/小朵) 周平民宿设计青山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