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与山居

作者:王珊

老街与山居0老街里的民宿

茑舍是我在松阳拜访的第一家民宿,也是夏雨清在松阳开的首家民宿。这个莫干山民宿的发起人很看重民宿外面自然环境,“松阳有一种隐世的美丽”。他告诉我,他到松阳后,认为松阳将成为下一个莫干山,正是源于此。茑舍的周围却没有这样的环境,它位居松阳县城中心,从这里出发到达有景色的地方都需要驱车出门。

茑舍是当地政府给夏雨清推荐的。它原本是当地的一所小学,后来还用作幼儿园。学校合并后,宅子一直废弃着。开民宿之前,夏雨清在茑舍出门右转的南直街上开了一个杂货铺,开发一些当地的物产进行包装售卖。杂货铺里还有书店、茶室,装修得古色古香,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和外地人过来。选择在老街做民宿很大程度上是考虑距离杂货铺很近,方便照看。茑舍就在这条街的街尾。

茑舍的木门宽不到两米,招牌也不显眼。但门打开的一瞬间,大概只有“别有洞天”几个字可以形容了。很难想象在这条只有两米宽的街边还有这么大的院子存在。走进去,空间更加阔绰了起来,院子里有水塘,里面还养了鱼,草木点缀在两边。天气好的时候,天色、草色点缀在池塘里,显得院子更加娴静。茑舍的合伙人杨慧娟告诉我,一些客人刚来时,车开到南直街巷口,都不愿意下车,因为觉得这样的街道里不可能有好的民宿。“咱们派一个人跟我们去看看。”杨慧娟说,看过以后,客人便都住了进来。

茑舍是一个可以让人停得住的地方。坐在房间里,透着窗户看着院子里的一面天色,人便觉得自在起来,如果翻上一本书,感觉更不错。我住的房间在一个小院子里,是以前小学的辅助用房改造的。小院只安排了三间客房。除了手里的房门钥匙,茑舍还给了我一把小院的钥匙。出门归来,拿着钥匙开启大门,有种回家的感觉。

老街与山居1如果能去逛一逛老街则是更好。南直街是一条明清老街,也是县城原本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以往,十里八乡的松阳人都会跑到这里做买卖。但随着松阳县城的发展,这条老街上的热闹逐渐稀薄了起来。这两年经过改造,老街又热闹了起来。打铁的、卖草药的、做棕榈床的,还有几家秤店,多是手艺人,跟以前去的其他地方的老街完全不一样。这倒是让我充满了好奇。

在松阳检察院工作的郑忠民就在老街上长大。他又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从2010年开始,他开始对松阳老街的店铺以及生活在周边的居民进行采访拍摄。他还写了一本专门记录的书。郑忠民告诉我,松阳县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积淀了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所以手工业态也很丰富,但在城市文明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老街的传统行业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消亡。

郑忠民几乎可以说出老街上任何一家老店铺的历史。街上的棕板床店是黄维炳开的,这是松阳最后一家棕板床店。黄师傅是在武义学的手艺。起初,黄师傅是在松阳棕板厂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弹簧床垫还没有流行起来时,棕板床很火。黄师傅就自己开起了店面。但2005年之后,由于人们使用习惯的改变,这几年每年的生意已经不足百笔。黄师傅曾经告诉郑忠民,如果一个行业月纯收入少于2000元,这个行业就要遭到市场淘汰,因为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

老街上还有个做秤的师傅,姓胡,是从永康过来的。对于农耕为主的松阳来说,杆秤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做秤的胡师傅是当地有名的诗人,他的秤杆边常年放着笔和本子,灵感来了,胡师傅就会将诗记下来,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不过,随着电子秤的兴起,杆秤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郑忠民告诉我,很多老手艺人之所以还在干原来的工种,更多是出于一种无奈,他们大都五六十岁,已经很难去开始一门新的营生。

逛老街的过程,就像在翻一本关于松阳的历史书。每一个店铺门面都不大,有的可能就只有一米多宽。这里的手艺人的人生却是松阳发展的缩影。这两年很多人会跑到老街来转一转,看一看过去的模样。杨慧娟每天都会去老街上溜达一圈,淘淘宝贝,然后在朋友圈上推荐一番。老街上的居民很愿意跟她交流如何能够做一些产品和包装的创新,以能够符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老街,也在慢慢地活起来。

山里的“柿子红了”

“柿子红了”是我探访的一家民宿的名字。它位于松阳县最偏僻的乡镇枫坪乡,距离县城有接近70公里的路程。民宿所在的村子很拗口,叫“沿坑岭头村”。“柿子红了”就在村头的位置。之所以取名“柿子红了”,因为村子里长满了柿子。村主任叶晨波告诉我,村里的古柿子树有180多棵,分布村里的房前屋后。不过,因为是冬天,已经看不到柿子,只能从柿子树上围着的红缎子上判别哪一棵是柿子树。我想象了一下,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点缀着村里的黄墙黑瓦应该是很美丽的景色。

2012年,油画家李跃亮到达松阳沿坑岭头村时,就被这样一番景象吸引了。李跃亮是浙江省丽水市技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被派到松阳县枫坪乡挂职,主要负责的就是沿坑岭头村。当时,沿坑岭头村正打算搬迁。随着年轻人口的外出,村里只剩下了几十号老年人。村里距离耕地很远,有两三里地,年纪大的人上山不方便,村里的田早就荒废了,连路都没了。“政府层面已经认为这个村子没有办法发展了。”李跃亮告诉我。

从一个画家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可惜的。沿坑岭头村村落保持完整,除了柿子树外,村里的角角落落处还开满了梨花和桃花,高低错落,可以说一步一景;且村子建在海拔760多米的山顶上,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生活在云端一样。李跃亮就生活在松阳的农村,来到沿坑岭头村时,他觉得这里就像农村博物馆,依旧保持着村落原本的味道。

老街与山居2李跃亮跟村里的干部商量,先不要搬迁,在村里搭几个写生的平台,让村里收拾一下,可以把村子打造成一个写生基地。村里人哪里相信这个事情,他们觉得村子偏僻,不会有人过来的。李跃亮只好想办法请一些知名的画家到村里来写生,来的人有30多个,其中一位是80多岁的老画家郑毓敏。村里没地方住,大家就只能住在乡政府的招待所。招待所六七个房间,11个床位。年纪大的住床铺,年轻的就在客厅打地铺。

村里人看到后,意识到真的有人要来村里。有三家先开了民宿,做的是上下铺。写生的学生络绎不绝,按照每天60元包吃住的费用,沿坑岭头村“画家村”的名气就这么打了出去。叶晨波告诉我,2014年上半年刚一营业,全村就接待了4000人次,现在每年吸引画家、高校艺术生、游客近3万人次。

村民也开始将空余的房子修缮出来,做了标准间。这被当地人称为二代民宿。“柿子红了”已经是沿坑岭头村的3.0版本。起初,李跃亮设想的升级版的民宿应该集住宿、茶歇、创作间等于一体,这样能够满足画家更多的创作需求。在这样的想法下,“柿子红了”建成了。起初,“柿子红了”是乡政府在运营,政府的工作人员实行轮流值班制。没几天,李跃亮就觉得这种方法不可持续。他们后来将民宿租给了从宁波来的一对恋人。“他们思维活跃,懂得推广,这样的人才能让民宿运行下去。”李跃亮告诉我。

(实习生杨湛菲对本文有贡献) 郑忠民民宿松阳杨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