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转型为何这么难?

作者:谢九

董明珠的转型为何这么难?0董明珠为何要转型?

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看,格力电器都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最成功的代表之一,年销售超过1500亿元,公司市值超过2000亿元,在空调行业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

但正是这样一家成功的企业,近年来却在主业之外频频试水,进入手机、芯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已经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董明珠为何还要如此急于转型?

董明珠的转型可以分为公私两个层面,于公,是希望带领格力电器实现更大的突破,于私,则是希望在职业生涯末期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从格力电器的角度来看,虽然已经获得巨大成功,但是背后也隐藏着巨大隐忧。公司多年来在空调领域耕耘,专业化的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这一行业的红利,但是坏处就在于,当这个行业面临天花板时,公司的增长也就到了尽头。

虽然目前国内的空调市场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现在谈论行业天花板似乎还为时过早,但从更长远来看,行业天花板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看,空调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就会触及天花板,除了个别年份因为天气特别炎热带来偶发增长之外,整个行业基本上长期处于平稳状态。

国内空调行业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2018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明显遇冷,在“房住不炒”的调控之下,预计房地产市场再度出现爆发式增长已经不太可能,对于空调市场而言,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也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距离天花板的到来也就越来越近。

除此之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格力的成长空间。虽然格力依然保持空调行业第一的市场占有率,但是美的等空调品牌的快速崛起,已经越来越逼近格力,也给格力带来很大的追赶压力。和美的相比,格力的主要优势在空调市场,但美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家电巨头,除了空调之外,在其他家电市场也都有很强的实力。

对于格力而言,一方面要迎接越来越近的行业天花板,同时还要接受竞争者的挑战,因此,如果继续固守空调这一行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正因为如此,最近几年来,格力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在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频繁下注。

2016年,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方案被股东大会否决之后,董明珠开始以个人名义投资珠海银隆。表面上看,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投资银隆是因为收购方案被格力股东大会否决,董明珠自己也曾经表示,投资银隆是被迫无奈。但事实上,格力股东大会否定收购交易,在董明珠看来恰好是一次天赐良机,正好可以借此实现个人价值的突破。

董明珠虽然将格力打造成业界巨头,但她在格力的身份终究只是职业经理人。珠海国资委是格力的第一大股东,而董明珠和珠海国资委的不和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董明珠对此也并不讳言,“我随时准备跟他们斗”。

但董明珠再怎么强势,终究斗不过大股东。2016年,珠海国资委免去了董明珠的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仅保留上市公司格力电器董事长的职务。去年5月底,原本是格力电器董事长换届的时间,外界普遍预计董明珠将毫无悬念连任,但是这次换届却出人意料地推迟,董明珠是否能够连任迄今没有得到官方确认。所以,当格力股东大会否决了银隆收购案之后,董明珠不惜付出全部身家,以个人名义投资珠海银隆。因为格力再辉煌,董明珠早晚要离去,而珠海银隆如果能够成功,那才是董明珠真正的归属。

董明珠虽然对外表示投资银隆属于迫于无奈,但如果真的迫于无奈,董明珠不会对珠海银隆的投资逐步加码,最终持有其17.46%的股份,成为仅次于创始人魏银仓的第二大股东。按照当时的估值,收购这部分股权至少需要付出23亿元,这对职业经理人董明珠而言并不轻松。董明珠的年薪大概是税前500多万元,除此之外董明珠最大的资产就是持有的4400多万股格力电器股票,当前市值大概为16亿元。对于收购银隆的资金来源,董明珠坦承是举债:“我董明珠是举债投资银隆,有人骂我疯了,但我觉得新能源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次绝好机会,所以我愿意赌,我要投。”

在董明珠个人光环的笼罩下,加之和格力电器的诸多关联交易,珠海银隆很快就从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迅速成长,2017年一度开始进入上市辅导。如果珠海银隆能够顺利上市,对董明珠而言,无疑是一笔相当成功的财务投资,20多亿元的投资可以实现几倍的增值,远远超过董明珠在格力打拼十多年的所得。

虽然董明珠对珠海银隆强烈看好,但可惜事与愿违,珠海银隆很快就暴露出各种问题。

董明珠正式进入珠海银隆之后,市场上公司的负面传言四起,拖欠供应商货款、停工裁员甚至骗取补贴等等。而格力电器披露的数据显示,珠海银隆2017年的净利润大幅下滑了七成。到了去年6月份,广东证监局的网站显示,珠海银隆的上市进度已经变为“辅导终止”,这意味着珠海银隆的上市已经遥遥无期。

上市失败之后,珠海银隆开始陷入董明珠和创始人的内斗之中。去年11月13日,银隆发布公告称,原董事长魏银仓、原总裁孙国华涉嫌通过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金额超过10亿元,该案已经被司法机关正式受理。珠海银隆同时还表示魏银仓已经滞留香港3个月。11月14日,魏银仓很快就做出了反击,公开发文表示,“董明珠为个人私利,利用公司对大股东发难,实在用心恶毒,手段恶劣,大股东对此非常愤慨。对自己费尽心血创立壮大的公司沦为董明珠及个别股东驱赶大股东出局的工具,大股东感到万分寒心”,其目的是“打压公司估值、争夺控制权”。至此,董明珠对珠海银隆的投资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格局来看,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汽车业的未来,但从现实来看,这个行业的生存压力之大前所未有,隐藏着巨大的产能过剩风险。以国内新能源厂家的规划目标来看,2020年的产能规划已经超过了2000万辆,而2017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78万辆,未来几年的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董明珠的转型为何这么难?1另外,随着新能源的补贴逐渐退坡乃至最终取消,对于严重依靠补贴的新能源厂家更是釜底抽薪。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比拼资本的时代,珠海银隆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增加更大的投入。错过了上市机会后,珠海银隆失去了借助资本市场抢跑的先机,必须引入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但在当前珠海银隆一地鸡毛的现状下,对风险资本的吸引力已是大幅下降。

如果想要退出珠海银隆,也并非易事,一是不符合董明珠强悍的个性,二是董明珠已经为此举债投入了20多亿元,如果中途退出,不仅使得个人形象受损,更要面临巨额投资无法收回的困境。毕竟,高达20多亿元的投资,对于年收入只有几百万元的董明珠并非小数。

董明珠的转型之路一路坎坷,很大程度上也折射了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的不易。很多致力于转型的传统企业,大多是因为原有产业遭遇了瓶颈,一旦决定转型,总是希望彻底告别旧有的传统行业,拥抱最前沿的新兴产业。但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往往存在巨大鸿沟,成功转型的代价极大,尤其是一些曾经在传统行业创造出辉煌的企业,通常自信心极强,认为在新兴产业也可以很容易地复制昔日的辉煌,越是这样的企业,往往在转型过程中摔得越痛。

比如格力最近几年的转型,涉足的都是智能手机、芯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最热门的行业,董明珠和格力虽然在空调行业已经缔造了无数的成功,但很多经验在新兴产业并不适用,甚至过去的经验积累反而会成为负担。

以董明珠投资珠海银隆来看,董明珠之所以愿意举债收购,主要原因是看好银隆的电池技术。珠海银隆钛酸锂电池技术号称在业内独一无二,是银隆在2010年斥资3亿元,收购从纳斯达克退市的一家美国公司所得。该电池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性较高,但是最大的不足是能量密度不够,续航里程有限,所以一直没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对于空调行业出身的董明珠而言,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显然在她的专业知识体系之外,虽然董明珠对于珠海银隆的电池技术相当看好,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她可能是被珠海银隆的创始人忽悠入局,在没有充分尽职调查的前提下就大手笔投入,结果将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董明珠自己也坦承,“进入银隆之后才知道窟窿有多大”,这句话相当于承认之前对银隆的了解并不充分。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之路

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制造业也同样如此,旧有的模式难以维系,亟需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随着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的比较优势逐渐被东南亚和非洲取代,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后,中国制造业凭借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从高端制造业来看,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开始再工业化浪潮,美国更是高调喊出制造业复兴的口号,对于“中国制造”带来巨大挑战,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制造业,传统的“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飞跃,德国模式成为中国借鉴的样本。

2013年,德国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德国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为了提升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德国在2013年首次正式提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概念,成为德国制造业的战略宏图。工业4.0提出以来很快就成为全球热点,并且迅速吸引了中国的关注。2014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德国国内众多工业4.0的核心企业随访,和中国探讨合作的可能性。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

去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制造2025”突然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很多人看来,美国发动贸易战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遏制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2025”成为美国打击的主要目标。

其实“中国制造2025”并非一个新的概念,正是当年借鉴德国工业4.0的基础上所推出,2014年在国内首次提出,2015年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5月份,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份文件成为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

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个十年,到2025年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第二个十年,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重点对第一个十年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其中,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大重点领域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可以看出,《中国制造2025》是一份非常详尽的战略规划,基本上涵盖了当前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理念,如果能够按照计划实现,中国制造业将实现质的飞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次美国发动贸易战,很多举措都专门针对《中国制造2025》而来,很明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制造业崛起,为美国制造业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中国自身来看,虽然有了《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顶层设计,但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从部署到落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中国制造业想要从低端跃升到高端,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是难以绕过的壁垒。华为这样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在研发上经年累月的大规模投入,并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很多中国企业往往并不愿意在研发上投入资金和时间成本,更热衷于通过收购来实现飞跃,虽然收购和研发相比更加快捷高效,但是真正核心的技术是很难通过收购来实现的,从国际上来看,没有任何一家伟大的高科技企业是完全通过收购实现的。从董明珠收购珠海银隆来看,在自身缺乏相关技术积累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收购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梦想,结果就是失败的概率远大于成功。

除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之外,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外部环境也相当重要。中国制造长期以来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淡漠、山寨文化盛行,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形成了打击原创、奖励山寨的传统,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很难成长起来。这一次中美贸易战,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某种程度上讲,这对中国制造的崛起也是一件好事。

中国制造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和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也有很大关系。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以房地产为经济支柱,房地产高速发展,一方面提升了制造业的成本,挤压了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同时,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模式,也使得很多人无心制造业,越来越多的资源向房地产转移,制造业转型变成了向房地产行业的转型。

2016年以来,中国开始强调“房住不炒”,暂时遏制了房价上涨的势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是否会重启房地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将关系到未来的中国是以房地产救国还是实业救国,如果再度重启房地产,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强国之梦将会越来越遥远。 董明珠公司收购格力中国制造格力电器格力空调格力手机珠海银隆中国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