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馆的江户绘画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旭日松鹤图(Crane and Pine Tree with Rising Sun) 铃木其一(Suzuki Kiitsu,1796~1858年)作品。立轴,丝绸水墨彩画

整理/张佳婧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亚洲部下面有中国馆、南亚馆、韩国馆、日本馆四个并行且相互连接的机构,哥伦比亚大学日本艺术中心的策展人约翰·卡彭特介绍说,这种结构使得各馆的每次展览,其艺术作品的起源发展关系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呈现。

不动明王(Fudō Myōō) 12世纪。木雕,彩色,镀金

日本馆眼下正在展出的“自然之诗——日本江户绘画展”,将持续到2019年1月21日。这是一对美国夫妇——埃斯特尔·本德(Estelle P. Bender)女士和她已故丈夫理查德·菲什宾(T. Richard Fishbein)的私人收藏,其中大部分已捐赠给大都会。展品仅40余幅,但收藏线索很完整,囊括了日本狩野派、琳派、圆山四条派、浮世绘、南画、禅画等各种风格。从这些作品中,观众可见诗歌与绘画在日本艺术中的重要关系,同时也能很清晰地看到,它们在文化源头上如何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地藏菩萨(Jizō Bosatsu) Intan(日本人,活跃于13世纪)作品,1291年。木雕,彩色,金漆

卡彭特说:“日本艺术有两种重要的精神源头,一个是来自中国和韩国的佛教,另一个是本土的宗教——神道教。神道教强调对山脉、瀑布、树木乃至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对于自然的热爱是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本土非常重要的宗教,如道教,在日本并没有那么重要,虽然道教思想影响了禅宗佛教,但和构成日本思想基础的佛教和神道教还是不能比拟的。同时,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儒家思想在日本非常重要,但儒家的存在意味着有时候艺术品也会带上教化的色彩。我希望对日本艺术一无所知的人进入展馆的时候,他们能够享受对日本艺术最初的体验,因此,我们所做的就是将19世纪的日本绘画与当代雕塑相结合。”

枫鹿图(Two Deer beneath Maple Trees) 圆山应举(Maruyama ōkyo)作品,1787年。立轴,丝绸画

芙蓉白鹭图(Egrets and Cotton Roses) 土佐光起(Tosa Mitsuoki,1617~1691年)作品,17世纪中晚期。立轴,丝绸水墨彩画

在此次展出的日本绘画中,除了在西方认知度很高的浮世绘,还有观众相对陌生的几种风格流派。比如南画(Nanga),又称“日本文人画”,是17至19 世纪受中国明清文人画影响而形成的画风,以清雅淡逸、信笔遣兴为特点;狩野派(Kano School),日本绘画史上最大的画派,活动于室町时代中期(15世纪)至江户时代末期(19世纪),是一个位居画坛中心的,以亲子、兄弟等血缘关系为主轴的职业画家集团。还有一种,是日本桃山时代后期至近代的琳派(Rinpa),特色是使用金银箔作背景,创自本阿弥光悦和俵屋宗达,由尾形光琳、尾形干山兄弟发展集大成,之后酒井抱一、铃木其一在江户复兴。此次展览中就有铃木其一的代表画作。

结合捐赠者的意愿与策展人的想法,同时被展出的还有15件日本当代瓷器以及50件其他类型的馆藏艺术品,比如古代雕塑。将绘画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品共同展览,在挑选、组合展品时,策展人也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轴排序,这种故事讲述的展览形式对于古代艺术品是实验性的。 大都会博物馆江户神道教艺术美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