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力
作者:谢九在中美贸易战的冲击下,人们对于2019年的经济形势大多不是太乐观,因此,对于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大多数人的预期是经济政策会出现较大程度的放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描述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稳中有变”是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上首提,而“变中有忧”是这次的新提法。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的描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表述无疑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过,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应对来看,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的大尺度放松,反而表现出了较大的定力。
今年的会议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过去20多年来,美国相继发生“9·11”和次贷危机等重大事件,美国的重心主要放在反恐和应对次贷危机上,对于中国事务关注相对不多;对于中国而言,过去20多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特朗普上任以来,中国成为美国政策关注的重点,中美贸易争端上升到历史上最复杂的高度,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
很多人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过去获得的战略机遇期可能已经消失,不过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不这么认为,依然表示出了乐观的态度,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提及战略机遇期,今年在经济相对困难的时候主动提及,认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看上去并不悲观,在很多政策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定力。
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之后,去年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中国经济的定位从“稳中向好”转为“稳中有变”。随着下半年民营经济出现加速恶化的迹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不要推进,以及如何推进都出现了一定的争论,尤其是去产能、去杠杆这些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下一步将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中国经济压力继续加大,民营经济恶化的局面难以扭转,去杠杆、去产能这些供给侧改革是否会放缓甚至暂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给出了答案,“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会议认为,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虽然会议表示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依然是主线,但也同时表示要稳定总需求,这和去年的表述截然不同,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扩大总需求只字不提,今年在强调供给侧为主线的同时,也同时兼顾了需求侧。
在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之下,会议对于明年对需求侧如何刺激给出了答案。在明年的七大工作任务中,第二条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会议认为,“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费能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从中不难看出,明年对于需求侧的刺激主要有两条线:一是从服务业入手,主要包括教育、育幼、养老、医疗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二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主要包括传统的“铁公基”,以及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
从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看,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也没有因为经济压力而出现明显放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地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去年相比,财政政策均保持积极的基调不变,货币政策的基调从去年的稳健中性变为稳健。但事实上,今年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就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改变,并非始于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这其实意味着,尽管下半年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但是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没有因此出现大尺度放松,依然保持了积极和稳健的组合。
当然,在积极和稳健的财政货币基调下,具体的操作也还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从财政政策来看,最大的悬念是财政赤字率是否会突破3%。我国的财政赤字率从来没有突破3%的红线,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2016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这是我国赤字率首次触碰到3%的红线。今年的赤字率是否会突破3%,要等到明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出来才能知道答案。从货币政策来看,明年是否会降息是最大的悬念所在,随着美联储2019年的加息放缓,给我国货币政策留出了调整的空间,降息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今年12月19日,央行实施新的货币工具——定向中期借贷便利,被业界解读为开启了定向降息,明年是否会实施真正的降息,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房地产调控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位:“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今年10月和12月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没有提及房地产,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房地产的调控开始放松。但是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确认了“房住不炒”,说明即使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重走刺激房地产老路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努力不会半途而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宏观经济市场分析需求侧货币政策赤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