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乐:故事还是现实一点好
作者:马戎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理论家张献民曾如此形容过吕乐:有张第五代典型的褶皱脸。
据说,这种长相的一大好处,是发愁的时候跟平时一样。然而,吕乐却有着第五代电影人中少有的孩子气的眼神。
大概是因为年过花甲依然保留了这份孩子气,吕乐常说,他是第五代导演中的“新生代”。
国庆长假期间,吕乐导演的新作《找到你》上映。这部由姚晨和马伊琍主演,聚焦当代中国女性生存处境的电影,上映后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片中,姚晨对职业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疲于奔命的吐槽:“这个时代对女性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做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在影院中,引得多少女性潸然泪下。
然而,也正如姚晨所说的:“事实却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有了孩子,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残酷。”
很多时候,有些困境,是生命的考验,还是神的恩赐,真的非常难说。左右支绌还是左右逢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在吕乐这里,也是这样。
2014年,吕乐当了父亲。初为人父的喜悦还没过去,考验便接踵而至。两个孩子早产,其中的一个,在保温箱里时,得了脑炎。护士打错了针,导致婴儿一耳失聪,从此需要依赖人工耳蜗。
目睹妻子孕育、生育的辛苦,面对孩子患疾后的坚强与脆弱,照料婴儿的全心付出,吕乐感受到了母性的伟大,女人的坚韧。
2016年,拍摄完根据阎连科小说改编的《速求共眠》后,吕乐于2017年接触到了《找到你》的剧本。
“第一这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故事讲的是中国女性面临的现实问题。我感兴趣的是女性职场和家庭的矛盾,还有在经济高速发展下都市的变化。再一个,就是我自己孩子的这个经历。”吕乐这样讲述他拍摄《找到你》的缘起。
《找到你》的剧本从2017年2月改到9月,改了7个月。7个月中,制片人陈洁、编剧秦海燕,还有公司里很多白领女性,都针对这个故事,讲述了很多看法,以及自身的经历。吕乐也因此,更加了解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焦虑与纠结。
《找到你》和韩国电影《迷失:消失的女人》属于一本两拍。因此,在剧本创作阶段,吕乐着重对剧本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让这个故事能够更接中国的地气。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改动,就是姚晨的身份。在《迷失的女人》中,严智媛扮演的丢失孩子的职场妈妈,身份是一名电视编导。在中国版本中,吕乐将之改成了“律师”。吕乐认为,相比电视编导,律师这个职业会给观众更加强势甚至冷血的初始印象,与姚晨需要在剧情后半段表现出来的崩溃和脆弱落差更大,能够形成更强烈的戏剧性。
另外一个就是孙芳。在韩版中,孙芳这个角色是一名“黑在韩国”的海外劳工。但是这个身份并不接国内的地气。因此,在中国版中,孙芳成了一名从西北缺水地区嫁到这个海边城市的农村女性。相应地,孙芳的情人张博,也从韩国版中的“黑道”,变成了一名社会闲散人员。
和富豪老公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全职太太朱敏的角色,在韩国版中并没有。增加了这个角色后,影片中的三名女性,便成为中国当下常见的三个阶层人物的缩影:富裕阶层,都市中产,社会底层。
在吕乐眼中,她们之间,隔着一道“天堑”,一道深深的鸿沟。
“城里的女性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自己’,乡下的女性用尽力气也找不到。”吕乐这样看待鸿沟两侧的人们。
在吕乐自己的读解中,《找到你》的“戏核”,其实是在医院里“换床”的那场戏:孙芳出卖包括肉体在内的一切,熬尽辛苦,终于还是没有给女儿凑够医疗费;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被推出病房,而李捷则抱着自己的女儿住进了病房。在吕乐的镜头下,一切都直观而戏剧:“李捷抱着孩子往左走,保安推着孙芳的孩子往右走。”
在电影中,鸿沟的弥合,是用情感来完成的。影片的结尾,李捷向孙芳致歉:“我之前没有好好地理解过你。”经历了孩子“走失”风波的李捷,对待富太太朱敏也不再那么冷血,而是体谅她同样身为女性和母亲的艰难,在法庭上背弃自己原持的立场,站在了朱敏的这边。
然而,在网络上,这个反转,被很多网友批评为“感情用事”“缺乏职业道德”。
《找到你》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孙芳跳海自沉之后,有一段镜头闪回:孙芳和小混混张博坐在车里,孙芳说,女儿的治疗费又没有了,她想去卖肾。张博跟她开玩笑,“你欠了我那么多钱,这个肾就当我买了吧。你之前的钱都不用还了”。随后,他伸出手去,握住了她的手。
确定这个结尾之前,吕乐曾经想过几个结尾。其中一个是,很多年过去了,多多已经长大,李捷带着她去逛商场。她们经过一名背着身在化妆品柜台浏览的中年妇女,多多觉得这个女人她似乎认识。这时,张博带着两个孩子,走到女人身边,对她说:“买买买,咱们买得起。”
另外一个是,几年过去了,多多上了幼儿园,李捷带着她去墓园扫墓。多多看着墓碑,问妈妈:“妈妈,她是谁?”
第二个结尾,在围读剧本的时候,被姚晨否了。姚晨说:“不行,如果有人抢了我的孩子,我恨她一辈子。”
最终确定下现在这个结尾,是影片拍摄将近尾声的时候。还有两三天就杀青了,刘震云和冯小刚去现场,说:“这片子怎么这么黑?咱们能不能出点亮色?”
于是,张博和孙芳之间的相互支撑,成为影片中最温暖的一束光。
作为电影的导演,吕乐非常清楚,艺术创作无法代替社会现实。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那条“天堑”的弥合和填充,不可能以这样情感化和理想化的方式解决。即便有一天,鸿沟消失了,那也只可能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吕乐说,作为导演,他只是“摆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我们不用再去韩国或者印度电影中去寻找。至于这个故事摆出来以后,是流下眼泪,还是开始思考,都是观众自己的反应和选择。
作为“第五代”电影人中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吕乐与顾长卫、侯咏并称“中国电影三只眼”,曾凭借《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作为导演的吕乐,40岁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赵先生》。之后,一路多舛。从1998年的《赵先生》至今,他仅仅执导过6部剧情片,其中在大银幕公映过的,只有《美人草》和《找到你》。屡屡受挫之后,为了生计,他只能继续摄影师生涯。2012年,电影《1942》拍摄完成后,吕乐觉得,胶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决定从此专注导演工作。
骨子里,吕乐还是属于那种“老范”的导演,做一件事唯恐做不好,对各方各面没有交代。其实,他喜欢科幻,也喜欢现实主义。然而,科幻片投资太大,他只能“慢慢等”,就这样等来了《找到你》。吕乐说,故事还是现实一点好。
《找到你》上映后,网络上还有很多看起来特别“女权”的论调。比如有人认为,女性的“人生巅峰”就是有孩子、有钱、老公死了。还有人觉得,将来,男人的作用可能就是给女性提供精子。吕乐在网上看着这些留言,觉得“真科幻”。
“拍一点假装思考的电影吧,这样可能更有意思”
——专访吕乐
三联生活周刊:电影的结尾,担任被告律师的李捷,在法庭上支持了同为女性和母亲的原告朱敏。网络上,很多网友虽然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但是也认为这种选择是“感情用事”“没有职业道德”的体现。你怎样看待这个争议?
吕乐:我们在写一个女性和她的律师职业身份的时候,更多是跟着女性走的:她首先是个人,职业是排在第二的。
再一个,当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性产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选择?《闻香识女人》当中,阿尔帕西诺带着年轻的查理回学校,查理面临着富家子弟的揭发。阿尔帕西诺发表演说,支持了查理。——可能从维护某种秩序的角度来说,揭发是对的。但是我作为一个人,不能出卖朋友。这是最为人性的东西。这部电影里也是这样,李捷支持了朱敏,可能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是不够专业的,但是这个人完成了。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推崇这一点。
三联生活周刊:开场李捷打离婚官司时,把职业放在更高位置。最后在经历种种之后,她把人性、母性放在更高的位置。你怎么看待她的这样一种转变?
吕乐:我觉得她的转变是孙芳带来的。当她逐步了解这个女性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情感,她逐渐理解了母亲的状态。她从一个生硬的职业女性,开始往母性这边靠拢。
三联生活周刊:《找到你》并不是你第一次涉足女性题材。在电影《美人草》中,你把焦点着重放在女性的情感世界中。但是在《找到你》中,你把重点放在了女性的职场和家庭冲突中,对女性的社会属性也给予了更多的描述和反映。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吕乐:这个还是跟题材有关系。一个片子的题材,决定了你要往哪个方向走。这部电影着重描写的还是一个女性的母性和亲情,女性的社会属性和动物属性之间的冲突。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名男性导演,你认为,你来执导女性题材的电影,优势在哪里?
吕乐:男导演可能逻辑性更强一点。
三联生活周刊:影片中大量采用了闪回和倒叙的手法,也加入了如冰箱里的婴儿尸体等悬疑因素。这些是否是为了迎合当下的观众口味?
吕乐:我的妹妹和我年纪相差很大,11岁,她和我的同学都在IT公司。她请公司的小朋友们去看电影,小朋友们先问:老师这个谜底是什么?你先把谜底告诉我们,然后我们去看。中国的年轻观众是更接受快节奏叙事的——你先告诉我你发生什么事了?你别跟我贫了,谜底是什么啊?
至于悬疑,“丢孩子”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有悬疑成分。《亲爱的》也带有这种悬疑成分。但其实这不是一个悬疑片,不是一个破案的片子,是一个女性靠直觉找到了自己孩子的故事。
三联生活周刊:1998年你拍摄的《赵先生》,在形式上做出了颇为前卫的探索。其后你所拍摄的电影,在形式和剧情的结合上都非常有独到的地方。然而,因为一些障碍,后来你选择继续摄影师生涯以维持生计。再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票房高速增长的时代。你认为,在高度商业化的当下,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独立艺术电影如何才能持续发展?
吕乐:我个人拍片一向是,想到某一种灵感,或者说在某一个阶段创作的这种灵感和激情的时候,你如果能说服投资人的话,你就去做。
拍《赵先生》的时候,当时因为觉得大家对台词套路、推敲得很多。我就想,能不能来一个即兴的?我自己也跟演员说,大家都不要想这片子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片子,就有一点大家要抓住了:这个片子的即兴程度将是在中国十年内没有的。于是就采用了一种演员读完故事后自己编词的创作方式。其实每一部电影,我都希望能够是这样的,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尝试。《找到你》就是希望往女性这边更靠近一点。
现在没有什么独立电影了。因为现在的电影,不管大小,都争取在院线放映。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的时代,还能争取不用数字说话就很好了。当然还是起码要回本,因为我还是“老范儿”,总觉得欠了钱,心里面也过不去。
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来的15年,是中国电影票房高速增长的15年。我们几乎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票仓。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对等的提升。尤其是在国际电影节上,上世纪90年代第五代电影人“摘金夺银”盛况再也未能重现。你也曾是“第五代”影人中的一员,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吕乐:现在都说影视业的寒冬要来了,其实我觉得这个“寒冬”只是和国外的电影境遇逐渐“平等”的这个过程。另外一个关于电影节,80年代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地位上升,和当时冷战结束的局面有关系。当时的电影圈,主流思潮是左派的。今天的电影节还停留在左派,但世界在慢慢往保守走。过去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现在这个观念是受到质疑的,今天在中国国内票房和口碑好的电影,在国外不一定有多大的影响。
但是我并不同意中国电影质量在下降的说法。今天做电影也很认真。我听说有些公司做喜剧,写完一场戏后要请扫地的阿姨、看门的大爷、快递小哥来听,看他们笑不笑。
所以说,工作是认真的,只是我们迷失了观念和努力的方向。而且大家都在迷失当中,世界都在迷失当中,那你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是用我自己觉得可能是人文和人情的这种东西来弥补。我就拍一点严肃的电影,拍一点假装思考的电影吧,拍一点这个还有点意思。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电影人,你怀念那个年代吗?
吕乐:不需要去怀念或者依然抱着那个年代的感觉。人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长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有时候你都会觉得,它究竟存没存在过。我自己,其实是觉得,每个时代,你离时代越近,感觉可能会越具体;但离时代越远,越疏离,可能会越尖锐。
三联生活周刊:你刚才也谈到,你比较喜欢科幻电影。你想做什么样的科幻电影?
吕乐:我自己想象不来太大场面的电影。我更想做的,可能是建立在社会现实逻辑之上的这种的科幻题材。 吕乐孙芳中国电影赵先生剧情片爱情电影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