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00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跟自己说话
“11点多了,该洗洗睡觉了。”“门窗关好了吗?再去看一遍。”这是邻居老狄两年多来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自我唠叨的几句话。两年多来,老狄一人守在家中过着独进独出的生活,渐渐地养成了自说自话的习惯。
老狄的独生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成家立业,前年9月诞下一女,老狄和妻子欢天喜地,双双去深圳探望,老狄因为还有4年才能退休,半个月后一人回家上班,妻子则留在深圳帮女儿带外孙女。
刚从深圳回来时,老狄天天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自称有一种翻身得解放的感觉。说老婆不在家浑身都放松,再看书、看电视不管到几点都没人唠叨了,节假日与朋友聚谈也好、打牌也好、钓鱼也好再也没人老打手机催回家了。但放松不到一个月,老狄的兴高采烈就不见了。有同事笑话老狄:原来你是鸭子死了嘴巴是硬的,口说巴不得老婆不在家,但真离开老婆几天就没精神了。
且不说买菜、做饭、洗衣、拖地、做卫生等等家务事每天都让人不堪重负,单是做饭就好麻烦。一个人的饭看起来容易,其实是一样程序少不了,下了班要赶着买菜,买了菜不爱做,做熟了不爱吃,吃完了不爱洗。做少了顿顿要熬太麻烦,做多了吃剩的又不爱。更让人难受的是,一个人守着偌大的一套房子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散个步也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有时真担心长此以往语言功能会丧失,所以就天天自己跟自己说会儿话,以此来自我调节、自寻安慰。
老狄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现在五六十岁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孩子长大后许多都在异乡成家生子,作为父母的我们出于天性,都想帮孩子分担生养后代的压力,就开始转变身份,由关心下一代到关心下下一代,不辞劳苦地帮助带孩子。但因为多种原因,有的夫妻不能一同前往,只好两地分居。照顾孩子的天天辛辛苦苦,还要小心翼翼,在家留守的则要忍受寂寞熬日月,时间长了,有些心理不够强大的竟然熬出病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独生子女与父母定居两地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老年夫妻因此各居一地的也越来越多。分开生活的老年夫妻如果不善于自我调节心情、化解寂寞,就会让心情所拖累,为寂寞所吞没,使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让身体出现负面变化,甚至会发生不测。因此,老狄和自己说话、给自己安慰虽是无奈之举,但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湖北黄冈 张剑虹)
一个实习生的自我挣扎
我大四了,从暑假到现在已实习了两个半月。本以为离开了课堂和考试后,我会更加元气满满,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憧憬,但现实和理想实在是相差甚远,渐渐地我将自己迷失在了人生的岔路口,完全不知到底该将抬起的脚迈向哪里。
大三后半期由于不满自己的身材,我将自己的小金库拿去报了个健身课,在3个月的时间里,我不断学习健身知识,并且还自学了一些营养课程,慢慢地对健身行业有了些许兴趣。学期末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以后实习的事,我一声不吭默默地下了求职App,浏览了很多招聘信息,然后郑重地写好了简历,并投给了一家健身房。
一天中午正准备要睡午觉,电话突然振动了起来,于是赶忙起身走出宿舍接听,没想到竟然是通知我去参加面试。一下子喜上眉梢,惊叹好运来得竟如此突然,未来也好像一下子清晰了起来。
随即便告知母亲,她也很是高兴,但还是用担心的口吻问我:“你这个和专业没有一点关系啊!你确定以后要一直做这方面的工作吗?”
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我其实根本没想那么远,我只知道我并不喜欢学的这个专业,以后也不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目前来说,这个选择是更让我乐意的。
买了一身正装,并做了一定功课后我如期参加了面试。那天,我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很久以来没有看到过的自信和从容,像个无所畏惧的战士一样,上了面试的战场!半个小时后,我走出写字楼,欣喜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应该没什么问题了,母亲听后也很是替我高兴。但平凡的生活中总是既充满了各种惊喜,有时候也可能是惊吓。
一次去小姑家吃饭,我爸妈都在,便又提起了工作的事,他们开始不断问我:“你以后就做那个工作?你那工作做得了多久?女孩子还是找个稳定的、轻松点的吧!还是去考公务员吧!你想的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
刹那间我的眼泪就快流出来了,只好快点走到卫生间,无声地看着自己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地上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满以为骄傲的事他们都看不上?为什么我选择的我做的决定他们随意地就想要改变?为什么我的人生不能自己去选择?无数个为什么让我在热闹的房间里变成了一座无人能懂的孤岛。
后来学校要求我们集中实习6个月,不能自己找单位。于是,之前的一切都无疾而终了。我也没了更多的选择,只好买了公考的书,边实习边学习。
实习的地方阴差阳错是个事业单位,再往上走也是公务员性质,父母很是满意。这些天,我也不断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心意,让自己接受现在的一切。
可是,我发现我的脑袋每天像装了千斤重的东西般,过得一点也不轻松,更别谈快乐了。尽管我很努力地想要去改变这一切,我去看书让自己安静,去唱歌让自己发泄,去运动让自己出汗,去喝酒让自己好好睡一觉,但到头来所做的一切仍徒劳无功,脑袋依旧是沉重地被压着的无力感,心是形同虚设的苍白。
转眼国庆长假来了,我回到农村老家,准备过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在这之前我将微信和QQ暂时从手机里删掉,并规定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做早饭,吃过早饭后就坐到书桌前看书,或者写写画画,看不进去的时候就听音乐,或者毫无美感地瞎蹦跶,午饭后站立半小时然后去午睡,下午学习英语网课,晚上运动,10点半上床睡觉。
几天下来,我慢慢地发现自己放松了很多,也通过看书思考了很多,既然不明确未来的方向,就去一件件尝试吧,未来的样子总会慢慢浮现出来的。(重庆 雪穗)
回乡感闻
父母前几年离开老家河北省怀安县,去给弟弟看孩子,终因老来思乡,去年回到故乡。今年国庆长假,我心想着父母年近70还种着十来亩地,就回家帮父母收秋。几年没回家乡,变化虽不及城市巨大,但回村的道路硬化了,山上前些年退耕还林种植的杏树成林了,时值金秋,漫山遍野一片金黄火红,让人很是欣慰。可是几天与父母交谈和我观察下来,却少了些欣慰,多了些忧虑和困惑。
父母劳作辛苦,收入不高。今年两人种了十来亩地,5亩旱地,5亩水地,打些杂粮,现金收入七八千,每天人均20元。念在物价不高,除去吃饭,略有盈余。5亩旱地种了土豆、谷子、黄豆、黍子,由于生态恢复野生动物增多祸害农作物和天旱,只收了七八百斤土豆,200斤谷子,100斤黍子,百十来斤黄豆和几十斤葵花籽。这些杂粮够日常熬粥、换素油、换豆腐的。5亩水地全部种的玉米,能打7000多斤,每斤8角多,能收入6000元左右,除去翻地200元、浇地300元、种子200元、租地300元、化肥1000多元,纯收入4000元左右。再加上退耕还林补贴2000元,劳保2000元,现金收入8000多元,这些钱需要买肉菜米面,交电费、话费,治疗高血压药费,人情往来支出等,一年下来所剩无几。我忧虑父母生病了怎么办,忧虑父母难道一直要这样劳作下去?
我们村现在其实只剩20来个人了,岁数都70来岁,扶贫政策人为地把村里人划分出了无形的两个阵营,种地的一个阵营,不种地的一个阵营。不种地的一般都享受低保或贫困公益岗位补助,一年3000多元,加上退耕还林补贴和劳保、地租,收入和父母差不多。农忙季节,种地的起早贪黑抢收秋粮,不种地的在街上聊天打牌打发时光。
父母几天来一直抱怨当初不该供我们念书,不念书学个木工、瓦工手艺,供读书的钱也能像别人家那样早早在县城买个房子,他们当初也省劲,我们还能在他们跟前,收入也不见得比念了书少,而且他们还能享受贫困政策,也不用辛苦劳作了。我只能无言以对。
其实并不是我们不孝顺,不给父母钱。原因一是父母觉得还能行动,不愿拖累我们;二是我们不高的收入背负着房贷、车贷,一年给他们一点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用我爸的话说,他们是破鼓背了个响名声,一说起来,我们俩都在城市生活,挺让人羡慕,其实一家人奋斗30多年好像也没与其他人家有何不同,甚至父母现在的生存状态还不如他人。父母觉得大家其实都差不多,别分什么贫困户、低保户,一直盼望着国家能把“劳保”统一提高到300多元,加上我们孝敬一些,他们就能老有所养了。
(呼和浩特 李建卓)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