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0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先讲两件事。一个发生在上学期,有一天晚上11点,我刚睡下,朋友突然打来电话,说他急需一张表格,文印店都关门了,麻烦我去单位帮他打印一份。我无法拒绝,只好起床,与朋友一道,驱车十几公里去了趟单位。原来,他儿子所在小学发了份教师评议表,让家长填写,他以为是无记名的,就如实填了,临睡时才发现,评议表的背后标有儿子的学号,心想,就这样把评议表交上去,万一让老师知道了可吃罪不起,可第二天一早就要交,没办法,只好那么晚来求我。

另一件发生在前几天。儿子的老师在群里发微信提醒家长:“近来逢季节交替,天气变化无常,请家长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以免生病。”这本是件很平常的事,可有些家长却将其当成讨好老师的机会,发微信回应说:“老师,您工作那么忙,还如此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真太叫人感动了;孩子们遇上您这样爱孩子的好老师,真是积了八辈子的德!”

与家长对老师的敬畏、讨好形成显明对照的是,老师对家长缺乏起码的尊重,有时甚至有点傲慢无礼。比如许多老师要求家长配合工作,总是以命令的口吻,不管家长有没有时间、乐意不乐意。家长配合稍不到位,就给予批评,一点也不客气,仿佛是面对自己的学生。有的老师约家长面谈,总是私自指定时间,而不考虑家长方便与否。个别老师甚至动不动就指责家长素质低,不负责任,教子无方。

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这种地步,显然很不正常。微信群里的问题,毕竟都是明面上的,不可能太出格,背后的问题要比这严重得多。比如有的学校违规乱收费,家长们明知不合理,但都乖乖就范;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额外的关照,私下里给老师送礼物和红包;更有些学生,因为家长没有与老师搞好关系,而被老师忽视或歧视。

要改变这一状况,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赋予家长考评老师的权利。具体地说,就是学校在评优,入党,晋升职称、职位,以及发放绩效工资,需要对老师进行考评的时候,让家长参与进来,以无记名的形式进行评议、打分,并且在决定考评结果的时候,让家长意见占相当的权重,而不可流于形式。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对老师的了解要超过校领导,也不易徇私舞弊,希望被异化的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可以回归到一条良性的轨道上。

(太原 王海银)

“系统升级”到几时?

喜欢上写作后,每有文章发表,就会收到媒体寄来的稿费单,所以周末去银行取款,成了我的惯常之举,也成了常去的那个网点的“熟面孔”。

一个平常的周六上午,我拿着几张汇款单照例去银行取款,大堂经理问明来由后笑容可掬地对我说:“抱歉啊,因为我们网点系统升级,暂时办不了汇款单取款业务,请您下周一之后再来,或者先到别的网点办理。”我想,距离取款截止日期尚有时日,去别的网点还要多走很长一段路,于是决定下周末再来办理。

第二个周六,我再次来到这家银行网点,同样是那位大堂经理满脸歉疚地告诉我“系统还在升级,请在工作日时间过来办理”。我解释说工作日要上班,不便前来,而且上周末不是说这周可以办理吗?大堂经理“非常理解”我的心情,车轱辘话又解释了一番。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便捷,年轻人大都选择在手机和电脑上完成交易需求,去银行办理业务似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属,老人对网络支付心存芥蒂,唯对银行深信不疑,但占比颇大的年轻顾客的“自行交易”令银行陷入尴尬境地。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商业银行陆续采取周末休息(单休或全休)、减少业务窗口的措施予以应对。前来网点办理业务的人少了,服务质量却每况愈下。我非常理解并支持银行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适时升级系统的做法,这犹如修路,暂时的拥堵是为了今后的更加畅通,于是缓下语气问大堂经理下周末是不是确定可以办理。经理语气非常坚定:“肯定可以!再也不会让您白跑啦!”于是,我转头去了附近的图书馆,用看书来弥补今天荒废的时光,并等着下个周末早点到来。

第三次过来办理取款业务时,大堂经理换成了一位帅气小伙,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生怕再吃闭门羹的我,刚刚走进营业大厅就神情慌张地问:“系统升级好了吗?今天能不能办理汇款单取款业务?”小伙被知道他们网点“内情”的我惊到了,他扶了扶眼镜说:“可以办理,但是负责授权这项业务的同事休假了,请您改天再来,或者请到别的网点办理一下。”我的心情瞬间由晴转阴。眼看着取款日期即将截止,委实不敢再和这家银行网点“死磕到底”,于是向小伙要了他们网点的服务电话,急匆匆地向其他网点奔去。我暗暗告诫自己,下次来办理汇款单取款业务之前,一定要先电话咨询,以免又会无功而返。

马不停蹄地在银行下班之前赶到另一家网点时我着实吓了一跳,因为该网点的店牌上清楚地写着“周日休息”。如果我今天不来,明天过了取款截止期,就只能退给汇款单位了。

网络支付的便捷让银行的窗口业务量大减,每个网点一般只开放一至两个窗口已是业内常态,按说排队的人少了,服务应更好才对,但事实却与之相反——窗口少而不精,服务意识淡薄。有的商业银行在系统升级之前,会通过官网、报纸、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告知用户具体升级事宜和时限,而非借用“请到别的网点办理”这样的托词加以搪塞。事实说明,作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银行,距离“服务最后一公里”“群众最多跑一次”的愿景尚有漫漫长路要走。

(合肥 艾科)

农村建设到底为谁?

前几天休假,顺便回老家一趟。老家位于豫北,毗邻黄河,属典型的华北平原村庄,村民多以种植农作物为生计。返乡过程中,看到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在加大,在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水利建设、农村教育投入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同时,涉农资金亦存在一些使用乱象,存在分散投入,使用不切实际、浪费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涉农资金的绩效,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在村的南面,是一条与文岩二支渠相通的小河,该小河已经断流十几年,只剩下河道。去年,上级给了一批资金,要在河上修建几座桥,这本是利民的好事,然而,原址重建的新桥比老桥高一米多,对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便。一是现在农村留守的以老弱病残为主,新桥变高,坡度大,他们骑自行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上下桥很麻烦;二是新桥变高后,要通行的汽车、农用车等在上桥时看不到对面的车辆和行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三是新桥修好因变高变陡,须从田地里取土修建新的坡道,取土又要毁坏庄稼,让农民心疼。这样的新桥不知为谁而修。

再说说农村校舍建设铺张浪费的问题。校舍规划及建设偏离实际,严重浪费财政资金。在20多年前我上学时,本村小学每年每个年级两个班约可收100个孩子,全校有700多人;现在由于人口外流、出生率下降等原因,每年每个年级仅收40多个孩子(本村离县城仅十几里,很多孩子到县城上学),只能编一个班,全校不足200人,但校舍还是按原来的规模进行建设,特别是比我们村小很多的村子,每年收的学生只有几个,也在大规模建设校舍。结果没有学生,没有老师,只有闲置的校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在县城及重点集镇,又是校舍不足,学生严重超编,生源与校舍的严重不匹配也极大地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另外,校舍建设成本使用不透明,价格严重偏离市场实际。以本村小学为例,一座学生厕所,三面墙,一面顶,单层,砖头水泥结构,按市场成本也就一两万元,但公示的造价是3.8万元。这让群众怀疑建设原料成本的透明度,以及相关参与人员在采购建设过程中的贪腐行为。

以上仅为笔者回乡几天的见闻。与街坊邻居交流时,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反而是我少见多怪。

(读者 易水)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