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建厂:中国制造业的新选择

作者:刘周岩

促成过多项中国制造业在美投资项目的林新伟认为,特朗普税改确实会带来中国企业赴美建厂的新一轮热潮,不过,“如果是为了‘跑路’,凡是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选择在美国搞制造业项目这种最笨的方法”。

成本的比较

2013年底,当来自浙江的科尔集团宣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开斯特郡投资2.18亿美元建立纺织工厂时,着实引起了许多人的意外。这在当时不仅是该州历史上最大的中国投资项目,也是中国纺织企业在美建厂的第一个案例。

人们的印象中,纺织这类传统行业中国才具有最大的优势:低廉的人力成本。“我最早接触这个项目也是有疑问的,因为这里曾经是美国纺织行业最发达的地区,最近二三十年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很多本地纺织企业纷纷倒下了,结果现在居然是中国企业过来建厂,投这么多钱、创造这么多就业。”促成这个项目在美国落地的林新伟告诉本刊。林新伟是美国州政府雇员,曾先后担任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州政府驻中国首席投资代表,他是业界公认的促成中国制造业在美进行绿地投资(即直接投资建设新工厂而非并购已有工厂)最多项目的人,总额超过20亿美元,中国制造业美国办厂第一例即1999年海尔集团在美国建厂和近期森麒麟轮胎投资5.3亿美元创造1000个工作岗位,以及巨石集团投资超过3亿美元创造400个工作岗位的大型项目均由其引进。

在美国建厂:中国制造业的新选择0

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仍远高于中国,所以科尔集团尽量采取自动化方式,雇用尽可能少的工人,包括后续追加建设在内总共雇用500人左右。在2.14万平方米的工厂里,机器将棉花的种子和尘土剔除,毛絮被送入梳棉机整理成长长的粗棉条,然后美国工人们把棉条放入纺纱机,纺成一卷一卷的纱线。

但500人的数字已经足够使美国地方政府的政客感到满意,毕竟在金融危机后兰开斯特郡的失业率一度高达18.6%。美国当地政府为科尔集团提供了约200万美元的补贴,包括基础设施补助、收益债券和税收减免。特朗普税改法案通过后,在美企业的所得税将会进一步下降。不过科尔集团董事长朱善庆向本刊书面回复:“特朗普税改政策对科尔集团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静待观察。”林新伟也表示:“特朗普税改还未正式实行,中国企业家也还需要消化。”对许多已在美国设厂的企业而言,即使刨除税率问题也有足够的理由吸引他们在美国投资。

据科尔集团办公室主任黄国刚的说法,最初促使科尔将工厂设在美国的原因是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倒挂。国内对棉花进口有严格的配额制度,大多数纱厂很难获得大量的进口配额,国内棉花的价格长久以来要比国际棉花价格每吨高出5000元左右。而科尔集团美国工厂每年需要使用15万吨棉花,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成本7.5亿元人民币。出于保护棉农利益和确保农业稳定等因素,国内棉花价格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政策调整,上海纺织品协会秘书长刘寅峰此前曾对此评论:“若中国取消进口配额,国内市场肯定就成了国外棉花的天下,棉花会成为农产品中的第二个大豆。”因为原材料价格的特殊性,国内纺织企业赴美建厂不止一家。

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具体成本,外界往往很难获得详细数据。“不仅是成本,企业对海外投资金额宣布的数据也未必准确,个别少数项目甚至不宣布海外投资计划,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竞争对手对自己的情况过多了解。”林新伟介绍,这在欧美企业中也是常见做法。“中国企业到美国,真正运营得好的、赚钱的,他们也没有必要广而告之去宣传自己,分析自己的成本。所以我很敬佩曹德旺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讲的那些话,因为讲了对他个人并没一点好处。”林新伟和曹德旺认识已有20余年。“他是做事很谨慎的一个人,如果是二三十年前他恐怕不会讲这些话,现在他是出于一种情怀和责任心在提醒大家注意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不过,另一家在南卡罗来纳州开厂的中国纺织企业江南化纤曾经在2017年初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成本对比。其背景是网络流传美国制造业成本已低于中国的议论,江南化纤董事长孙祖康接受新华社采访进行“澄清”,告诫“在美投资不易,企业切勿盲目跟风”。

孙祖康表示,美国的成本优势体现在土地、能源、物流三项:土地,“国内厂区拿地的时候是20万元/亩,当时在美国南卡罗来纳拿地价格是1万美元/亩,国内高三倍左右”;能源,“美国工业用电1度折算下来不到0.4元人民币,国内浙江省大工业电价是0.75元人民币”,“美国天然气每立方米折算下来是1.2元人民币,我国天然气价格直供的是1.8元人民币左右,转供的是大概3元人民币”;物流,“美国不收过路费和过桥费,国内物流成本大概高一倍左右”。中国的成本优势则在于人力、配件、基础建设,这三项“美国远高于中国”,“所有的生产线都是国内运去,哪怕10元的器件也是带过去的”。至于融资和税收成本则大体相似,“我们请专业团队测算过,两国的综合税负相差不大”。另外,在美国办厂,复杂的人力资源、环保、法律问题牵扯大量精力。

孙祖康的结论是,在运营的第一年,“比在国内投资运营一个同样规模的工厂,综合成本要高一倍,而且花费的精力是三倍”。这么困难还要在美国办厂,动机则是80%的业务外销至美国。“美国客户提出要我们在美国本土设厂”,“不想流失美国市场”和“战略布局”,成本则是次要考虑,“虽然这些年生产成本确实一直在上升,我们也热切盼望减负,但这不是企业‘出走’的主要原因”。

江南化纤这个项目同样是经由林新伟介绍至美国的。他告诉本刊,江南化纤的这份成本对比大方向是准确的,土地、能源、物流美国占优,人力、基建中国占优,不过融资和税负他认为还是美国占优,不同的项目具体情况不同。至于具体的数字,“无法确认媒体报道的背景和准确性”。“这个项目确实有很多挑战,孙总的女儿具体负责美国业务,我知道她把办公室都搬到了车间里,从头学习在美国的管理。现在项目已经盈利,对今后的预期非常不错。”

至于制造业在美国建厂是否以成本为主要考量,林新伟认为正常的项目还是以成本考虑为主。“我没有足够的自信说每一个都是这样,但我可以提供一个数据,从完成中国制造业在美国投资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上我相信我是中美两地最多的,这其中超过70%都追加了投资,有的甚至是第三轮投资。愿意追加投资、扩大规模,他至少是应该没有赔钱吧。”

建厂之后

1999年,海尔集团在美国设立工厂,成为在美国建厂的第一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相比于直接并购,新建工厂的项目能够增加就业,美国政府和社区通常都表示欢迎,但仍然会有麻烦。

工厂有三根旗杆,分别悬挂中美两国国旗和南卡罗来纳州州旗,这三根旗杆是等高的,但从某一特定角度看,中国国旗比另两面旗子飘得更高。保守派媒体就此抗议,号召当地民众游行,同时打电话给工厂发泄不满,此事变成了“海尔中方管理人员的梦魇”,持续了数年之久。

另外一起摩擦起因是海尔派驻美国的中方管理人员沿用国内工厂的习惯,每天早上给工人训话,让前一天工作表现不好的工人站在队列最前面的“大脚印”里当众接受批评。这一做法对美国工人而言是无法接受的,负责项目沟通的林新伟一度被从上海召回进行协调。“能来美国办厂的企业在中国通常都是管理上非常成功的,但他们在美国的管理模式上还是会有一些判断失误,耗费的时间、精力都会多很多。”林新伟说。

最终的结果是,海尔集团撤换了全部中方管理人员,整个工厂使用美国管理人员。国旗问题向保守派妥协,海尔美国工厂总裁约瑟夫·塞克斯顿(Joseph Sexton)上任后降低了其中两根旗杆的高度,使美国国旗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最高,抗议才算终结。解决“大脚印”问题则取得了双赢,美国管理人员保留了“大脚印”,但用于表扬优秀的工人,这个方法传回国内,在海尔的中国工厂也得到了应用。

不过这些矛盾和摩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在美国办厂的优越性,因为它们最终是可以解决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办厂可能会遇到严重得多的问题。河南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制冷精密铜管企业,占有该领域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率。该集团董事长李长杰在早先的自述中形容:“墨西哥工人要求按周发工资,可本周发了工资,下周可能就不来了,原因竟然是上周赚的钱没有花完”;“一卡车的铜管价值上百万,被墨西哥黑帮抢过数次,保险公司都拒绝承保了”。金龙集团办公室工作人员向本刊证实了在墨西哥建厂过程中的教训。预料之外的各种困难,加之美国对墨西哥生产的钢管发起反倾销调查,金龙集团最终决定在美国建设工厂。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成为了在美国设立工厂的一大优势。

从1999年至今,林新伟近20年间介绍了十余个大型制造业项目在美国落地,他认为最近五六年有明显的增速,“从1999到2009年几乎没有完成过什么项目,海尔是一个相当孤立的例子”。转折发生在2011、2012年,大量企业开始前来问询并实施在美国投资的事情。“一方面是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的刺激导致中国国内几乎所有产业都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中国地产价格高涨,这两个因素刺激中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来美国发展。”

根据研究中国在美投资的荣鼎咨询提供的数据,2016年截止到第四季度,中国对美投资总额为460亿美元,其中绿地投资有26个项目仅13.96亿美元,更多的仍是并购投资,绿地投资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林新伟认为恰恰是一些“传统”行业在美国更有潜力。“以往的印象都是只有高新科技才会到国外发展,实际上可能是一些传统的、高耗能的行业来美国优势最大。因为美国的能源丰富,最欢迎这种耗能大户。对企业而言能源成本低,对政府而言创造就业多。”最让林新伟骄傲的一个例子,巨石集团投资4亿美元的玻璃纤维工厂就属于高耗能传统行业。和其他项目大多企业家已有在美投资意向不同,巨石集团起初不打算在美国建厂,认为“落后”的产业不适合到“发达”的国家发展。但林新伟仔细分析了利弊,让巨石集团信服美国充沛的能源会带给他们巨大的成本优势,同时美国也有足够的玻璃纤维市场。项目最终落地,环保问题也得到了顺利解决,“市政让工厂直接将废水排放到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由政府来处理,只要每吨上缴一定的污水处理费用就可以了”。

至于国内舆论关注的企业家投资背后的“动机”,林新伟说:“如果只是为了转移资本,凡是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选择在美国搞制造业项目这种最笨的方法。搞制造业是最累的,投资回报周期最长。企业家们都是聪明人,他们真要‘跑路’,有的是其他更好的方法。” 中国制造业巨石集团税负项目成本福耀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