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3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在家乡一所中学工作的弟弟千里迢迢地来到我家。一进门,他就大嚷:“这次我是来你家避难的!”
老家是个边远省份的小县城。不久前,县政府做出决定:在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中广泛开展集资活动,每人最少5万元,最多10万元,利率待5年期满兑付日前再定;集资活动坚持“自愿参加”原则,集资款项的用途,是投入县城自来水水源地改造工程。消息传出,当地群众心中一震。确实,老家那个县,自来水水质一直不好,是几十年来困扰当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难道这次县政府要彻底端掉百姓心中的这个梗了?
很快,集资活动的书面文件下发。那只是一张A4纸,上面印着县政府常务会议纪要中涉及本次集资活动的一段话。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每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会主席,手持这张纸,在本单位职工大会上以口头形式传达。不是红头文件,集资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职工们自然是嘀嘀咕咕,满腹疑虑。很快,县城街头巷尾便有传言,说此次集资款项是否用于自来水改造,或者说有多大比例用于自来水改造,谁也不知道。更为人诟病的是:名义上说,职工如愿意参加集资,欢迎并给予表扬,如不愿意参加,尊重个人意愿,但实际上,各单位的党政领导都会旁敲侧击:想得到提拔重用,必须参加本次集资。于是,土政策频出:没编制的人想要转编,必须参加集资;未入党的人想要入党,必须参加集资;入了党的想要“进步”,必须参加集资;就连一些因私事欲出国出境、需要所在单位审批的人,都纷纷被告知:不参加集资,出国(境)申请暂时不批。
我弟弟是县里某中学的工会主席。县总工会很快通知他,去县总工会领来了一大沓空白的《集资协议书》。仔细一看协议书,甲方是县自来水公司,乙方是职工个人,下面还印着见证方:县总工会。工会干部们就纳闷了,各级工会凭啥要做这次集资的“操盘手”?有不服气的工会干部立即去资料室查档案,果然找出一份201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严禁工会组织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通知》(工发电〔2014〕4号),上面明确规定:“各级工会及所属企事业单位不得参与或动员、组织工会会员、职工群众参与包括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发起的各类融资活动,不得为融资活动提供工会银行账户、工会公章,不得以工会经费或资产为融资活动提供经济担保。”全总的红头文件,白纸黑字,赫然在目。
虽然有红头文件,还是敌不过县里的意志。作为一名小小的校工会主席,我弟弟人微言轻,夹在上级意志和单位职工之间,里外不是人,两头不讨好。经过反复动员、多次劝导,弟弟所在的中学里,一些“有欲有求”的教职工,被迫“自愿”交钱,签了《集资协议书》;而更多的无欲无求的教职工,则印证了那句老话“无欲则刚”,成了一个个难以攻破的小堡垒。这样,该校的集资参与率自然难以让县里满意。一边是上级“加紧推进,各个击破”的严格要求,压力山大,一边是教职工们的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我弟弟有苦无处诉,思来想去,只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称病告假,远遁外地以避难。
上海 吴鹏
乡村高利贷
山东冠县“辱母杀人案”就发生在我的老家,被刺死者所在的村庄距离我们村仅几公里。实际上,案件中涉及的高利贷问题在当地已经非常普遍。除了引发这样的悲剧外,我感觉其更大的一个影响是,存在于中国社会千百年的乡土互助接济文化发生了改变,大家族成员之间,包括关系不错的邻里之间的经济互助行为,正在悄然瓦解。
瓦解的原因,是现在大家都不太愿意无偿借钱给他人了。把钱借给亲人或邻里,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是不好意思要利息;反之,如果将这些钱放高利贷,那可能就是一笔不小的收益。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亲戚或邻居来借钱,被借钱者说自己没钱,但可以从别人那里拿钱往外借。其实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他自己家的钱。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好意思收利息。反过来,对于生活困难而急需用钱的人家来说,去找亲戚或邻居借钱,也就变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因为要么就直接明说会付利息,要么就得做好别人不借给的准备。
高利贷以及背后所释放出的追逐高利息的意识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用钱放债比无息帮助他人是有大利可图的。即便有些人家从来不放高利贷,也越来越在意放在银行存定期,也会有利息吧。加之,助人行善、追求精神升华的意识日益淡漠,导致民间互助式的、几乎没有利息的借贷行为慢慢减少。而缺少了这种互助,个人和单个家庭就成了孤零零的个体。遇到困难,除了至亲或许可以伸出援手外,别无他法。最后只能被迫去借高利贷,反正都要付利息,去借高利贷还不会欠下人情。
乡村社会一向被认为是熟人社会,但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巨大刺激实际上也让每个村民孤立起来,只顾盘算自己的利益,宗族观念、邻里关系等都慢慢淡薄,个体遇到困难就孤立无援。高利贷在乡村催生的异化利息意识,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催化剂而已。学者熊培云曾写过一篇题为《有不公,为什么没有大动荡?》的文章,认为乡村社会中家庭的观念很重,亲戚之间的相互帮助可以让某一个成员渡过难关。现在,这种互助共济的情况已经没那么普遍了。
新疆塔里木 刘福利无奈的直销之路
打前年夏天,多年不曾联系的一叔伯妹妹非常亲热地给我打电话,接二连三地嘘寒问暖。几番问候之后,话题便扯到了正题,原来她在做直销。直销公司是北京某科技公司,主要生产保健品、化妆品等。
这位叔伯妹妹前些年一直跑保险,业务能力非常强,一路做到了地区总代理。就在她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位做直销的人找到了她。几番接触后,这位妹妹动了心,到了北京实地考察一番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保险这份职业,加入到了直销大军。经过两年多的培训和业务拓展,她已做到了高级经理职位,当然成功的背后她一定付出了很多。
不久之后,她亲自登门来我家,多年不见,我们全家盛情款待了她。饭局间她侃侃而谈,大讲该公司的实力、企业背景、公司的发展潜力、产品的卓越功能,以及直销行业在我国的合法地位、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说实话,对于直销我了解得还是比较多些,跟传销类似,只不过一个合法,一个不合法而已。碍于情面,我投了8000元钱加入到该直销公司,公司给了我8000块钱的保健品,从此我便成了直销人员。她特热情地动员我要多学习多参加公司的业务技能培训交流会,某个地区的某个城市开个会,无论路途多遥远,必定带我一同前往听课学习。一来二去,我也入了门,跟其他直销人员一样,神经病似的见人就讲,逢人便说。遭遇多次白眼拒绝后,原本火热的激情被现实击得粉碎。为了做直销,自己放下做小吃的生意,没白没黑地四处乱跑,不仅没挣到一分钱,没找到一个下线合伙人,还使原本宽松的生活逐渐变得捉襟见肘,到后来竟靠借钱度日。
在我不遗余力地做直销期间,结识了几位在其他领域做直销的人员,他们与我一见如故,大谈特谈他们直销公司的福利制度、奖金分配,以及某某人挣到了多少钱、买了怎样豪华气派的汽车、住进多么令人羡慕的别墅里,连哄带骗地想方设法拉我入伙。我深知做直销找不到下家就永远挣不到钱这一定律,铁了心予以回绝。为了生活,头脑过热的我逐渐冷静了下来,重又做起卖小吃的生意,只有在生意不忙的时候才做直销。说句真心话,做直销非常难,不仅耗时耗力浪费大量钱财,且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相信不接受,成功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再说找下线合伙人,一般都是亲戚朋友老熟人,人家一旦相信你跟着你投资做直销,你还要对人家负责,让他们学习听课参加各类培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找到下线才能赚到钱,否则一切为零。赚不到钱,不仅自己良心上过不去,人家背后不是抱怨你就是骂你。唉,当初只怪自己头脑过热盲目地投了资,现在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天津 农夫 读者来信民间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