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冠》:战后英国的社会全景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张月寒
在刚刚结束的金球奖,Netflix的野心新剧《王冠》获得了剧情类最佳女主角、剧情类最佳剧集这两个重头奖,可谓众望所归。事实上《王冠》自播出后,我一直听到各种不同层面的“安利”。《好莱坞报道》甚至评价,这是一部融合《唐顿庄园》和《纸牌屋》于一体的新鲜好剧。于是我开始好奇这部号称Netflix迄今为止最昂贵的电视剧(一季10集的投资超过1亿英镑),是不是真有这么好。《王冠》目前已经推出一季,计划拍六季,描述伊丽莎白二世从刚登基时至现世的日子。其间会涉及英国和世界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事件、人物,第一季已经出现的有丘吉尔、电视首次直播加冕礼以及玛格丽特公主和平民的爱情。
整个第一季看完,我深觉《王冠》确实没有让它庞大的预算失望。此剧平缓而有格调地展示了一幅战后英国社会全景图。《王冠》最亮的一个点,是其揭下了英国王室一直以来在公众面前戴的完美面具。这种“揭下”,并不是丑化或滥俗炒作,而是还原了一个个王室成员真实的人性。它不避讳说他们的缺点,也从深处明白他们做很多决定时的无奈。
美剧《王冠》剧照
贵族体系
《王冠》首先“安利”了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现代意义。虽然我们都知道君主立宪制下,王室已经是一种象征,没有任何实权,但如今的英国,皇家有任何风吹草动还是会占据各大报纸的头条。人们依旧沿街看女王出行;被授勋封爵的人,还是会坚持让别人称呼自己的头衔。剧中,对女王加冕礼神性的那一段阐释,又让人觉得英国人对于王权的理解,远不是宪法条文上那几句话可以概括的。可以说,英国人对于王权或贵族的理解,是达到一种信仰层面的,有一种永远无法真正消失的深刻。
“不同社会拥有数量不等的贵族,授予他们不同的特权。……整个欧洲的贵族面对相似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他们应对的方式也基本相似。”乔纳森·德瓦尔德在《欧洲贵族》这本书中说。
乔纳森在书中指出,英国是贵族制存在的一个非常奇葩的案例,堪称欧洲历史上贵族权力延续的一个极端。连当时代表世界上最先进生产力的工业革命,都没有动摇英国的贵族统治,反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中叶英国最富裕的人仍然是贵族。这直接造成了19世纪晚期的英国内阁,是历史上最贵族化的内阁,内阁制也深刻影响了英国今天的政体。
“王冠”是全剧的文眼,也是我们在剧集精致如水的叙述调性中时常能感受到的关键词。事实上,从中世纪早期到这个时代的开端,欧洲一直被一小群人统治。这“一小群人”,就是贵族。在英语中,noble和aristocracy这两个词都可表示“贵族”,但据《牛津英语词典》,noble意为“属于社会中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拥有优越于其他阶层的头衔”;aristocracy则被解释为“nobles的统治团体,一个寡头政治集团”。由此可理解为,noble表示整个贵族阶层,aristocracy表示贵族阶层中最有权势的成员。这两个关键词,在观看《王冠》时,有一种微妙的绝对性关联。
从画面构成来看,《王冠》首先向观众保证了一种绝对精美。所有你在小说里看到的——那些盾形纹章、打猎、饭后合着钢琴弹唱——都是真的。而这些人,特别是伊丽莎白二世,又绝不仅仅是只有浮华享受这么简单。如果说,该剧编剧彼得·摩根(Peter Morgan)的上部作品《女王》中刻画王室形象不是那么完美,《王冠》似乎是为英国王室的重新正名——在2006年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女王》(The Queen)中,彼得·摩根就已经刻画过伊丽莎白二世。本剧集结了当时《女王》的幕后团队,又邀请为《权力的游戏》选角的妮娜·金(Nina Gold)作为该剧的选角导演,展示了一个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
彼得·摩根在英国影视圈一贯以“微小细节构筑庞大题材”著称,于是,剧中将乔治六世的肺部手术,用血淋淋的器官凸现绝对真实。观众几乎第一距离目睹了国王的手术过程:英国最好的医生,将乔治六世开膛破腹,取出肺部的肿瘤。这种接近于纪录片真实的镜头,深刻反映出无论何人,在健康面前,都是一样平等。而该剧也从诸如这种看似平淡却一直未被刻画的王室细节出发,让我们见识了光环下的真相。
如果说,在电影《女王》里,人们似乎还在为女王对戴安娜死后的冷酷而厌憎她,如今《王冠》则换了另外一种不同的视角。彼得·摩根曾经用一整部电影来质询英国王室对于戴安娜死后的态度,也能忠实还原刚登基时伊丽莎白二世的种种无奈、痛苦、顾全大局,以及不得不对个人生活做出牺牲的宿命。
不过,除了编剧个人,《王冠》也是Netflix的野心,它发誓要讲述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地址——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的故事。
不自由的王室
很多人会以为,现代的君主立宪制之下,王室除了奢华、荣耀、被民众爱戴,已经没有了过往需要真正统治一个国家时的压力和辛劳,但这显然是一种误区。他们在奢华、飨宴、打猎、出访之后,失去最多的其实是自由。这尤其体现在第一季第六集女王妹妹的婚姻上。玛格丽特公主爱上了父亲的副官、一个离了婚的平民,可是他们却不能结婚。剧中解释:一段不匹配的王室婚姻会威胁在位君主的地位,挑起王室和教会的矛盾、失去民心。
英国自爱德华八世为辛普森夫人放弃王位起,王室地位一直颇为动摇。与之相对,民间对于爱德华八世的这一“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举动,一直大多是赞赏、羡慕。《王冠》却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对于失去宝座后的爱德华八世这种不为人知的心理,剧集处理得非常有自身观点。尤其是当爱德华八世因为王室禁止他和辛普森夫人出席伊丽莎白女王加冕典礼,他只能在法国家中观看电视直播时,他在电视上的倒影和伊丽莎白的“王冠”于一个平面上重叠在一起。这个镜头非常棒,我们几乎可以一下窥知主创背后的深意。而当结尾,爱德华在庭院默默吹苏格兰风笛泪流满面那一段,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个国王失去王冠的痛苦。
正如爱德华八世在剧中所说:“我将永远是一个国王。只是,我已经没有我的王国了……”一日为王,终身为王。如果是活着时失去,纵使身边有他无悔的爱情,那种不能当一个国王的落寞,还是任何醇酒美人都拯救不了的。
与以往我们想象的高高在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王不同,《王冠》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无奈的伊丽莎白。她无法做出关于自身的很多决定——冠夫姓、不搬家、让丈夫学飞行课以及同意妹妹和离婚男子结婚,甚至无法决定聘请谁担任自己的私人秘书——女王的私人秘书也是有顺位继承的某种传统。我们看到了王冠背后的妥协、无奈,更多的是,我们明白了当一个女王的真正牺牲。正如英媒评论的那样,《王冠》让伊丽莎白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仅仅是英镑钞票上那个头像。
剧集集中探讨了一种“为王”的残酷。当伊丽莎白迫于教会和王室的压力咨询前国王、自己的皇叔爱德华八世该如何处理妹妹玛格丽特的婚姻时,爱德华八世由衷分享:一旦成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则很多事情都是不由你了,你始终只能是“半个妻子”“半个姐姐”“半个女儿”。这些角色你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了,因为,你的另一半,是王。
“所有君主都会亏欠家人。就像我当初,曾经因为自己的爱情,亏欠了自己的弟弟(爱德华八世退位,乔治六世不得不接过担子继任为国王)。”爱德华八世在剧里这样说。
诚然,当观者发现幸运如女王,还是如我们一般做一个决定如此纠结、很多事情不能得偿所愿,刹那间,一种共鸣感诞生了。“缺乏安全感”,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而通过《王冠》,你发现那个住在白金汉宫里的她,也同样具有。
姐妹间的嫉妒
这部剧丝毫没有避讳的,是伊丽莎白女王对她妹妹的嫉妒。也正是这种真实,使得这部剧第一季刚结束,就获得了一种现象级的口碑。
玛格丽特是伊丽莎白的妹妹,在戴安娜王妃出现之前,玛格丽特是她那个时代的社交皇后。从小,因为外表出众,她备受父王宠爱。乔治六世知道自己成为国王后,长女伊丽莎白也会顺势成为王位继承人,于是,对这个宿命就要活在姐姐光环之下的玛格丽特,乔治六世更为溺爱。正如剧里说的那样,玛格丽特是父王最偏爱的那个女儿。
但是,这个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糟糕的公主”或“最忧郁的公主”,为什么她几乎拥有和戴安娜王妃一样的美貌,却远没有后者被广为爱戴?或许正是因为样貌气质样样不输姐姐(外表甚至美过姐姐),但从小注定与王位无缘的命运使得美人如她未免不甘。这种始终处于“第二”的感觉,在剧集中有深刻阐述。再加上玛格丽特的第一段爱情迫于压力下分手,更将她整个人陷于一种深深的绝望。《王冠》中,当玛格丽特得知姐姐不再支持她和彼得结婚,那一瞬间她整个人都碎了。这时镜头推近,演员凡妮莎·科比(Vanesssa Kirby)将这种“碎”表现得由内而外。科比将一个得知自己永远无法和一生最爱结婚,甚至无法偷偷在一起的女子的绝望,演得无比共感。《名利场》杂志评价,她演出了一种“重量感”。
真实历史上,玛格丽特公主也是由此之后进入了一段绝望的荒唐生活期。电视剧《王冠》的解读,让观者某种程度上明白了这个伊丽莎白的妹妹,之后一系列出格人生、荒唐举动的最初由来,从而再次对这个“英国历史上最忧郁的公主”寄予无限同情。
关于传统
英国人重视、尊重传统是出了名的。而通过《王冠》和《女王》,我们又几乎可以瞥见英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那种既尊重又挣脱的矛盾心理。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剧中不断展现“个人和机构间的冲突”。当《女王》提到戴安娜死后,因为不合规制,白金汉宫没有降半旗、女王一开始不想举办公开葬礼、白金汉宫对戴安娜之死不发表公开言论时,镜头语言是愤慨的;但《王冠》提到女王从小对于宪法的学习、大主教对于王室坚持不能与离异平民通婚以及女王最终遵从祖制的很多行为,又有一种不可撼动的不列颠自豪;但同样是《王冠》,对于为了捍卫传统而牺牲了玛格丽特的恋情,画面语言又充满同情。
英国人骨子里这种对于传统的执着,一方面是源于“二战”后对昔日荣光的集体缅怀;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又从骨子里反抗社会等级制度,不相信人生来就有差别。在这种对过去的缅怀以及新时代发展下催生出的新思想,使得英国人代与代之间的观点,有时会产生极大的分裂。而作为一部美国投资的拍摄英国王室、主创大多为英国人的电视剧,《王冠》也不得不兼顾各个人群的观点或视角。其结果是,出其不意的,这部剧在不熟悉王室的美国,获得了极好的口碑(满足了一种好奇欲)。又因为剧中将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的出场年龄选择在她们20多岁的时候,成功代入年轻人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电视剧或许过于突出主角、配角形象扁平化不同,《王冠》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除去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这对姐妹,她们一直到晚年才渐渐为人熟知的母亲,关于她在伊丽莎白登基以后从过往的一家之主到觉得两个女儿都已成年、不再需要她的那种母亲的落寞,尤其是她去苏格兰之旅那一段,凸显了一股禅意。还有爱德华八世爱复仇、喜计较的性格;丘吉尔到晚年后一直不愿退休、愤而把表现自己老态的一幅油画烧掉的那种不服老;甚至连女王身边的几个秘书——辅佐了几任过往的资深秘书到急于上位的年轻秘书——都刻画得非常丰满。每个角色似乎都有一个完整的背景故事,并且都有展示自己角色形象的独白时间。这一方面是由于剧中人物于现实中大多有出处,易于丰富背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编剧彼得·摩根重视细节的习惯——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展示、说明、暗示、谕指的细节,综合起来,造就了这部剧的丰满和好看。简言之,《王冠》每一个骨架,都有丰满的肉为之烘托。
当然,无论是《女王》还是《王冠》,都是基于史实基础上的虚构作品,真实的历史永远隐藏在我们不可知的维度。人们可以无限触碰,却毕竟,永远不是真实经历事件的那个人。 伊丽莎白女王贵族气质剧情片玛格丽特美国电影贵族等级欧洲王室爱德华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