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困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聂武钢)
我在一家国有单位工作,采购活动不少,根据上级要求,须参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何为参照?实际就是遵照。就是说,但凡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一般都要公开招标,然后根据最低评标价法或综合评分法来确定中标者。最低评标价法,即报价最低者中标;综合评分法,指根据量化指标,得分最高者中标。其中,《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技术、服务等标准统一的货物和服务项目,应当采用最低评标价法。”近几年,单位被轮番审计、巡查,招标采购领域最容易被挑剔,动辄说违规,就连民营企业中标少也被戴上“给民营企业发展设置壁垒”之类的帽子,而唯有让报价最低者中标最保险,一些怪事也由此产生。
首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如,单位要采购数十万元的家电,最简单的方式是去跟那几家著名电商比价后购买,便宜又快捷,还容易复核、监督。然而,根据要求,这需要公开招标,可是几十万元的单,大电商怎么会来报价或关注呢?一大圈流程走下来,往往本地贸易商中标,且价格比电商高。钱多花了,时间、人工多花了,但程序合规了。
其次,租用资质者众,后期纠纷多。基建类工程项目大多技术含量不高,金额却大,公开招标时应者云集。单位作为招标方,根据项目情况会要求一定资质,比如总承包资质、安全资质等,这些是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后授予,对企业规模、技术人员、业绩等有硬性要求。很多小公司没有,就想方设法租用大企业资质,然后按中标金额的百分比缴纳管理费——一些公司似乎专门从事资质租赁业务,因为稳赚不赔,收益可观。包括不少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内的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也是总部收取管理费模式,都不再养技术队伍,干活就找农民工兄弟——租资质的包工头一旦低价中了标,往往以项目副经理名义出现,因为项目经理也需要资质,他没有。按中标价他也赚不到什么钱,还有管理费的额外负担,就以各种名义来要求合同变更,用各种方式威逼利诱发包方多给钱,围堵、诉讼、信访等,如医闹般,都流程化了。
再次,小麻烦不断。比如电梯维保,单位多部电梯已使用10多年,本由原生产企业负责维保,合作多年也算愉快。如今要求,电梯维保也要公开招标,还要一年一招,流程走完,最低报价者中标,是本地的私人公司,原维保企业悻悻退出。没几天,有电梯停摆,新维保公司来人,折腾两天没弄好,又请所谓的专家来,结论是要换零件,可这些电梯都是老型号,停产多年,零件市面上没有,生产单位的库存件原本就不多,根本不提供给外单位,该电梯只能长期停运。还有一部电梯有着不小的噪音,却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因为也找不来备件,维保方说不影响安全先用着,那部电梯往往就成了专梯,敢坐的人少呀。
网上一查,近年来媒体已多次曝光“豪华采购”“人参价买萝卜”问题,以及“床垮垮”“黑心棉”“问题新华词典”“残次课桌椅流入校园”等事件,看来采购、招标体系的改革已比较迫切。 采购流程采购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