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33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今年过完春节后,父亲迟迟没有出发去打工。直到3月的一天,小舅在家族群里发了一段父亲在缝纫机前略显笨拙地制衣的视频。他坐在缝纫机前,那么瘦小和苍老,认真的动作却像好学的学生。视频背景里还有其他人边笑边说:“你这速度不行,比不过我们。”视频里爸爸低头不语,默默地踩着缝纫机。只有我知道对于一向骄傲无比的父亲来说,从建筑民工转到学制衣是个十分艰难的决定。
父亲年轻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帅气,现在他54岁了,还有6块腹肌。因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大部分时候做的都是苦力活儿。年轻时,他帮人家种过地、修过铁路、去过砖厂,后来才转行做建筑装修工人,拌水泥、贴瓷砖,甚至修水电,他什么都会。小时候,我是留守儿童。记忆里,父亲和母亲总是在冬日的严寒中回家,又在春未暖花未开时就踏上去往大城市的路。母亲在制衣厂,我们那边叫“做衣服的”,父亲的工作换得比较多,但是我上初中时也稳定下来是“贴瓷砖的”。这些都是辛苦活儿,费体力也费精神,不过他从不跟我们诉苦,打视频时也总是乐呵呵地说着话。直到有一次,无意中听到他跟母亲抱怨:“大夏天的没有风扇和空调,连厕所也没有,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才能上厕所。睡在工地上,半夜热得要命,蚊子还多。饭菜还很难吃,没有一点油水。太磨人了,只想赶紧做完赶紧走。”
这几年建筑业行情不好,父亲每年都要经历要账和被要账,因为行业都是先干活儿再给工资的。有时候甲方给的活儿,得好几个人来做。父亲就叫认识的工友们一起做。但最后甲方不给父亲结款,父亲也就没款给其他人。记忆里的春节,有好几年是有人来要账和父亲出去要账的画面。
母亲的工作相对简单,家乡的制衣工人很多,这些年乡村振兴,以前出去外地制衣的工人们有些已经回来建厂,按月按件付工资,工资很少拖欠,偶尔遇上急事,还可以找好心的老板预支点工资。母亲很勤劳,有时候还会把方便的活儿带回家一直工作到深夜。
今年开始,父亲决定跟着母亲学制衣,换做以前他是万万不肯的。在他的认知里,做衣服是女人的活儿。但是,今年他撑不住了,他这个岁数的工人也没有活儿可以做了。“我是被逼得没办法了。”父亲跟我视频的时候还在说。农村里农民工们没有退休和养老金的概念,只要身体还健康,大部分人都要工作。
父亲的学习能力很强,这个月母亲一直在教他,现在已经能做基本的缝合工作了。我和父亲视频时,他穿着卫衣,脸上也多了一丝笑容,灯光下他仿佛未曾老过。
(一读者)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