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之阁
作者:卜键
通常的说法,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动工,四十年夏完成的。其依据是弘历此际撰作了两首御制诗,并题写“文源阁”“玲峰”二匾,理由看上去很充分。而读《题文源阁》“四库搜罗书浩繁,构成层阁待诸园”,似隐含书阁未成之义。切莫忽略这位大皇帝的好事和性急,凡事用心,习惯于一竿子插到底。三十九年十一月末,兴建文渊等三阁的旨意下达未久,弘历就忍不住要撰写和亲书题记了,而且是连写三篇,命交苏州织造舒文负责制成屏风。据内务府档案:
员外郎四德、库掌五德、笔帖式福庆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御笔藏经纸《文渊阁记》围屏本文十二张,随围屏画纸样一张;御笔藏经纸《文源阁记》围屏本文十张,随围屏画纸样一张;御笔藏经纸《文津阁记》围屏本文十张,随围屏画纸样一张。传旨:著发往苏州,交舒文照新送到《白塔山记》木金字围屏一样成做围屏三架,各随须泥座,得时将本文蓑衣裱册页,其对文不必裱册页……
藏经纸是一种名贵纸张,初产于宋代,以楮树皮为原料,加蜡加砑,复用黄药濡染,质地厚重,细腻莹洁,早期专供寺院写经之用,故名。弘历特别选用此纸,并依照制作围屏的需要一一书写大字,自系意欲传之久远。数日后又有谕旨,对三座围屏的边框、背板、绦环等样式再作指示,足见重视。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弘历又用宣纸为文津阁和文源阁题匾,“著做一块玉黑漆铜字匾二面,各随托钉挺钩”。有人以此作为文源阁已建成的证据,不可,一则此时只是交办,再则文中有小字注“澹泊宁静”,应是要求做好后先放在相距不远的澹泊宁静殿。而就在10天前,内务府总管还对“文源阁宫门闪裂”提出问责方案,一个大门都会如此,书阁主楼的麻烦事应更多。
至于御制《题文源阁》诸诗,作于乾隆四十年六月初,弘历并非身在现场,而是正在前往避暑山庄的途中。推测是闻知文源阁主体架构已成,弘历心情愉悦,就忙不迭地赋诗抒怀了。换言之,乾隆四十年六月该阁充其量是泥木工活大致告竣,而外檐、门窗和阁内装饰,书格、御座、屏风等项布置尚在进行中。当年的不少钦定工程,今天的多数房地产项目,都是这个套路,有个大模样就宣布落成,广而告之,然后继续做内外装修等事。查相关文献,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该阁还在安装东南间隔扇的窗户玻璃,增添楠木栓杆,二层槛墙糊饰粉红绢,并在阁前月台上安设铜鼎、铜鹿各一对;至于那座由苏州织造监制的御笔金字《文源阁记》大围屏,直到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才造成运京,安放在御座之后。后来在盛京营建文溯阁,要为次年的乾隆东巡赶工期,仍耗时约一年半,也可供参考。
文源阁是在旧有四达亭之基上兴建的,南接水木明瑟,西邻柳浪闻莺,极是个清幽的读书处。此处位于圆明园北方坎位,以水为象,可知选址之用心。书阁和碑亭的形制应与文渊阁略同,又因位于疏朗且河淖纵横的御园,阁前之月台、月台前之池塘,皆显得阔大许多。那片水简直就像一个小湖,假山三面环绕,水中有一巨型湖石突兀而起,高约六七米,洞孔繁密又玲珑剔透,叩之音色如铜,其上镌刻御笔“玲峰”二字。该石产于京郊房山,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才运至圆明园,成为文源阁特有的一宝。乾隆四十年六月,弘历就写了一首七言排律《玲峰歌》,“大孔小穴尽灵透,凸突凹窳仍蹇产。春风秋月几阅历,海水桑田任迁转。故土那忆埋黄沙,素质奚碍皴苍藓。一峰峙我文源阁,育秀通虚映万卷”,没完没了地夸赞,透出心底的喜欢。
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初十,弘历陪着母亲由紫禁城回到圆明园,这次大约是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一气写成四首:如与去年同名的《题文源阁》,有“触目资深造,澄怀得妙思。文源端在此,讵谓骋妍辞”,可知基本落成了;如《再作玲峰歌》,仍与米芾的青芝岫作比较,发抒获得奇石的意外之喜,写着写着笔锋一转,检讨挖掘运输之艰辛,“岂其出于不测渊,岂毁桥梁凿城阃,所幸在兹愧在兹,作歌箴过非颂善”。毕竟弘历读书多而深明事理,开心地吟诵一番,也能把话头拽回来,扮演一个具有反省意识的明君角色。
三阁的题记,弘历应在接近的时间写成于圆明园,以《文源阁记》为第一篇,故其叙写与天一阁之渊源甚详:“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自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于是就御园中隙地,一仿其制为之,名曰文源阁……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缘此,《文渊阁记》不再涉及仿写天一阁的经过,仅在文末提了一句,“而其详则见于御园文源阁之记”。至于《文津阁记》,干脆提也不提了。
文源阁本,又被称作“第三分全书”。《题文源阁》诗注称“癸卯第三分书成,弆此御园之文源阁”,此癸卯为乾隆四十八年,于是就有了第三分书成于该年的说法。而那年八月间,军机大臣(很可能就是和珅)还在统计“夏季所进第三分全书错误记过次数”,开列:总校官何思钧记过1114次,仓圣脉记过424次,孙溶记过318次,徐以坤记过288次,潘有为记过236次;分校官罗修源记过112次,庄通敏记过90次,陈昌齐记过69次,王中地记过64次,王庆长记过54次,郭祚炽记过52次,叶兰、胡敏各记过48次……这个记过名单很长,恕不全录。笔者想说的是,文源阁本在年底全书告竣的可能性较小,只能是部分或大部分入阁排架。目前未见到当日运送第三分书入阁的记载,参照后来的档案,应是在紫禁城武英殿装订入匣,由内务府选派宫中杂役分批抬送到圆明园,核收登记后贮藏文源阁。而对于乾隆皇帝,只要第一拨全书入阁,自也就可喜可贺了。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