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移居?
作者:邢海洋刚停了暖气没几天,北京的温度就冲上了29℃,打破了3月下旬的高温纪录。当然,爆热和爆冷总是相伴相生的,更爆的热和更爆的冷频繁交替,全球变暖致使春天也越来越短。宜人的气候都变成了奢侈品,也难怪气候移民的声音多起来。
中国的人口总量跨过了顶峰,老龄化全面开始,退休人士开始寻找第二故乡,年轻人找工作也考虑到气候因素。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春天会越来越珍稀,夏天会越来越难熬。中国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特征又加剧了冬日的严寒和夏日的酷暑。尽管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2%的农业人口就种出了全民所需的粮食,但毕竟农业人口只是一小部分,我们是否有可能不再追随农业社会的脚步,在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冰冷的环境里生活呢?
这让我回想起在重庆,一次火炉城市出差的经历。那次我投宿在嘉陵江边上,立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高楼大厦一栋接一栋,三四十层的高楼密密麻麻地矗立在江边上,空间是那样拥挤,以至于大街上的道路几乎全让位于汽车,人行道都很狭窄。居民住在天上,可又得到地面上来买菜购物、休闲娱乐,那些摩天大楼的底商便一个比一个兴旺,有的餐厅的桌椅都摆到了街面上,烟火气十足,但也透露出背后公共空间的匮乏。
按理说,重庆的江边是地势最为起伏、交通最为不便的地方,可恰恰这里却挤满了人,原因无他,最早在这里定居的商贩和挑夫们就是因为码头才有了活路。及至今日,码头的运输功能虽让位于金融业、旅游业、制造业等新行当,可重庆作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水陆码头仍是其城市功能最为独特的所在。尽管城里边很少有从事农业的人,对雨热同期并无刚性需求,可绝大多数人还是聚集在河谷和平原地带,以借助河流的交通优势。由于垂直气候带的原因,那里的雨热同期也是最为鲜明的。
如今有了高铁,钻山跨河,很多城市试图用深山里的高铁站把码头上积聚的人口吸引到地势更高的地方,但以我的见闻,作用还是很微弱的。河谷里的市中心具有城市热岛和低地河谷湿热的双重效应,从小气候的角度看并不宜居,不如在郊区生活。可河谷提供了一片开阔的空间,又有各种桥梁连接两岸,交通于是立体而方便。人多了便利性会增加,河谷生活的便利性是要超过大山中的高铁站的,这就战胜了郊区化的益处。当然这可能和我们经济发展的状态有关系,毕竟像美国,很早便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实现了中产阶级的郊区化。
如果从更大的范围看,气候,除非是极端恶劣的气候,也未成为择业的主要考量。近年来北燕南飞,南方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又因没有暖气而冰冷,在气候上并不比北方的四季分明优越,可因为那里有着更为开放的管理理念、包容的风气和商业环境,很多北方人毕业都去南方工作。而北方最为舒适的、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并没有成为年轻人的聚集之地。这或许是因为北方人的传统思维太强烈,气候上的优势构不成足够的吸引力。
其实随着工业化,人们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气候迁移,从内地的大陆性气候向着沿海的海洋性气候迁居。但运气有点儿不佳,我国的工业化走在了西方工业化的后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积累已多,全球变暖愈发显现出来,即便是沿海气候也变得极端了。
而工业化国家,当他们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那时候的沿海城市还没怎么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相当宜居。最典型的是美国的西部沿海大开发,那里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燥凉爽,冬季温暖多雨,一年四季温差不大,并不适合传统粮食作物的生长。可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成了人们理想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了厌倦在东部夏季湿热、冬季阴冷气候中生活的人们。但地中海式气候在全球范围内是挺稀缺的资源,可谓可遇不可求,时至今日,世界上最舒适的地中海式气候已经被“跑马圈地”,门槛极高了。 全球变暖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