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柿子的抗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倩倩软柿子的抗争0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同班有一个女孩子,某次课间让我教她写作业。当时我的座位在她正前方,我一把旋转过来她的作业本,准备下笔教她,结果力气大了点,一不小心扯破了一页纸。“你得赔我”,她一边嚷嚷,一边指着本子,我心生愧疚又很惊慌,立马拿出早上奶奶放在我包里的大白兔奶糖,说“对不起,我没有多余的本子,这个糖很好吃,给你可以吗”。

这大概是我内心对于讨好的最早定义,很不舒服,很违背自我意愿,但为了息事宁人,我退一步海阔天空。

随着成长,我的讨好感也日益增长。每次被人凶,哪怕错的不是自己,我也会噤若寒蝉,把剩下的话咽进肚子里。这些不光彩的瞬间,提醒着我的讨好和怯懦早已根深蒂固,深入骨髓,成为顽疾。

成年后,我对自己的讨好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义,不讨好的力量在崛起,却并不足以对抗身体的本能反应,在二者之间极限拉扯,最后心力俱疲。

最近一次面试,当我聚精会神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左前方的评委从桌上拿起手机,对着我点击手机屏幕,做了拍照的动作。我的思维瞬间卡壳了,两个声音在我的脑海打架,不知是要质疑对方还是要忍。

我的直觉告诉我,我的边界被冒犯了,我的隐私被践踏了。我对朋友说了这个遭遇,朋友说:“你的感受是对的,他们就是不尊重人的做法,冒犯到你了。”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豆瓣小组“今天我没有当软柿子”,是讨好型人格和软柿子的大本营。组训简直就是理想我的自白:“为了取悦他人而不断迎合、牺牲自己需求和感受的我们,也想学会大声说‘不’,这一次我不想忍了,我要做讨好自己型人格。”

我常常在群里潜水,看大家是怎样回绝别人不合理要求,怎么制止他人的过分行为。有的组员能在受到种族歧视时,直接指出对方的傲慢;有的组员能在被他人插队时,大声呵斥并制止;有的组员在课堂上质疑权威,指出教师的不合理措辞……他们都这么勇敢,都在为讨好型人格的我加油打气。我想靠其他人身上的替代经验,重塑软柿子的自己。

我想,既然不舒服,那么一定得这样委曲求全吗?说不,又会怎样?

上一份工作周末总加班,有次周五晚上、周末两天都要在办公室处理材料以便迎接周一的检查。可我好几个周末没休息了,加班也是无偿的。我鼓起勇气和领导请假,讨好型人格让我话到嘴边又吞回肚子里。

我编织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主任,真的不好意思,周日爷爷八十大寿,实在来不了办公室,周六当天我加班一天,行吗?”主任叹了口气,“一天的话,你的工作能弄完吗?这周一定得回家吗?”轻飘飘的一句话,几乎快要击破我的心理防线。我咬牙坚持,“我会把笔记本电脑带上在线处理工作。”没有想象中的艰难,两个回合下来,我获得了单休的机会。

这听起来也不算是软柿子抗争成功的爽文,毕竟我没有双休,但比起纯纯100%的软柿子,我进化成了硬度10%、软度90%的软柿子。

“怎样才能守住自己的边界线”,这是所有讨好型人格的议题。这条路注定漫长,但是一路狂奔,这场软柿子蜕变之旅仍然未完待续。 讨好

上一篇: 声音(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