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33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朋友陆续挖掘出了DeepSeek的各种宝藏功能,比如提供养生建议、算命、规划旅行等。有一天,她又有了新的发现:“你有没有用DeepSeek 改过文章?”得到我否定的回答后,她发来了几张截图。截图上先是AI针对她上传的文章提供的修改建议,小到“的地得”的用法、标点符号的误用,大到整篇文章的行文逻辑、结构完整性,AI都给出了详细的修改计划。最后,AI还将润色后的文章附上。
朋友有个写作梦,尝试投过几次稿,没有收到反馈后,她的写作便停留在了自娱自乐的阶段。看到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AI横空出现后,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自己之前写过的一篇随笔传了上去。看到AI提供的修改建议和改完后的版本时,朋友像是一下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般,第一次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文章中存在的“硬伤”。比如平铺直叙过多,缺少修辞。写人物时,缺乏生动的细节描写等。在AI耐心而详细的指导下,信心倍增的朋友,很快便将这篇只保留了原文的零星片段,最终几乎由AI执笔完成的文章,投了出去。
坦白说,看到AI的作品后,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有些惊艳。此前,我在DeepSeek上的提问几乎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帮我解读这份60岁老年人的检查报告”之类的话题展开,我从未想过,AI除了能提供一些含金量很高的“硬科普”之外,还能进入到需要动用人类独有纤细情感的写作领域。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试着上传了自己新写的亲子故事,请AI帮我润色。大约过了一分钟后,我收到了密密麻麻的修改建议和润色后的文章。如果说我原文的主要特点是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的话,那么修改后的文章,则显得语言华丽、情感浓烈。在AI的对比下,我越读自己的文章,越觉得不够满意,不断地参照AI的建议后,最终定稿的文章已经被我改得面目全非。怀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我还是点击了邮箱的“发送”按钮。
与此同时,我内心开始慢慢泛起一股不安的情绪。但一次次打开文章后,我并没有找到还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当我将文章发给我的忠实读者,也就是我的先生后,他回复道:“这篇文章,看故事情节,像在讲你和孩子。但文笔,又完全不像你。”这时我终于找到了令自己不安的原因,在AI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一篇很完美,但没有个人风格的文章。
我想作为一个“单枪匹马”的写作者,无法完全绕开AI,毕竟它身后有一个庞大到人脑无法比拟的数据库,但也不能过度依赖它。写作要用独特笔触,来传达从无法复制的个人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自我意识和思想情感,而不能单单拘泥于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绝对正确”。正如AI修改文章时弹出的提示那般,“过度优化可能导致人格数据丢失”。在无所不知的AI“写作导师”面前,我也要努力保留住自己的那份,不够完美但胜在独特的“人格数据”。
(读者 悠悠)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