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 | “国漫大片”的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杨璐

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杨璐,也是《国漫突变时刻》这期封面的编辑。 这一期封面,一共有六篇文章。我把它分成三个单元。主文《从功夫熊猫到中国哪吒,国漫突变时刻》,第二篇文章《中国动画大片的“新基建”》是第一个单元,我们讲的是中国的动漫大片。第二个单元是《独立动画:中国动画的“最初一公里”》、《〈中国奇谭〉:二维动画如何找到新生》我 们想讨论的是中国动漫的创意从何而来。第三个单元是《一位前迪士尼动画师眼中的美国动画》和 《“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我们说的是动画领域两个不同的模式,美国和日本。

我们做这期封面的新闻由头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但是我们没有局限在《哪吒2》这部电影本身来进行讨论。我们判断《哪吒2》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支撑,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也对《哪吒2》发生着影响。于是,我们看到了现在这部电影作品呈现出来的状态。另外,我们联想到了2002年,电影《英雄》的上映,它和它之后的《十面埋伏》、《无极》开启了中国真人电影进入到大片时代。参照着真人电影,我们觉得《哪吒2》的出现,是中国动漫电影已经有能力拍摄大片了。

所以,我们的主文是围绕着动漫拍大片来写的。丘濂总结真人电影大片的共性:资金投入高,全明星阵容,具有成熟的类型片叙事,对票房有很多期待,也有可能获得广泛的商业影响力。参照这个,她觉得《哪吒2》绝对算得上一个大片。她这个主文从资本逻辑、动画电影题材的选择、动画制作的产业链、动漫电影多元化等⻆度,宏观介绍了十年来中国动漫电影的发展。

丘濂是一个采访不惜力的记者,也非常扎实。这一篇文章,她采访了20多个采访对象,包括了从《大圣归来》到《哪吒》这十年来,参与过、制作过、投资过动画大片的很多业内人士,专⻔研究动漫电影的教授等等。丘濂自己现在变成了一个动画电影考不倒的人,我觉得对动画产业感兴趣的朋友,读完这一篇文章,应该会对这个产业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篇文章是《中国动画大片的“新基建”》,是专⻔讲技术的。刘畅按照动画电影的制作流程,带着实习生把138家参与《哪吒2》制作的公司梳理了一遍,采访了每个制作阶段参与的公司或者行业里的头部公司。他讲清楚了把动画电影怎么做出来的,每个流程都讲究什么,怎么做是好的、精致的、成本高的,怎么做是成本低的。他写得很通俗,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完全能看得懂。

第二个单元,其实是从丘濂那篇文章里生发出来的。目前,我们动画电影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扎堆儿的。那么,动画的题材可不可能多元化,可不可能更多的体现天⻢行空的创意,甚至是艺术的表达?我们写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探索和独立动画目前的发展。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这一篇里,既包括了中国动画行业的⻛格和审美形成,也讨论了二维动画的魅力,以及二维动画在多元⻛格上的探索。独立动画在我看来,是中国动画的创意池,我们不知道下一个饺子导演,下一个《哪吒》这样的现象级动画,是否会从独立动画人里产生出来。

第三个单元,其实隐含着中国跟美国,日本动画产业的对比。特别是《迪士尼动画师》这一篇。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华裔,他完全是美国动画产业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士,但他目前在中国创业。所以他讲迪士尼的模式时,就带着跟中国产业对比的眼光。他还专⻔谈了一部分来到中国之后,发现两个国家的区别。为了这两篇文章,其实孙雅兰看了很多论文,但因为我们采访的是一线的从业者,他们提供的观点和细节,比论文要有时效性和有针对性。

大家对《哪吒2》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我们希望大家读完这组报道,或者解答了看完电影的一些疑问,或者支撑了大家看完电影的一些观点,或者为大家提供看待中国动漫电影产业的一些启发。 谢谢大家。编辑说 | “国漫大片”的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0点击上图购买本期纸刊

———编辑/一丁剪辑/译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国漫突变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