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

作者:孙雅兰
“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0要追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国家的动画产业在生产模式上的不同。美国动画在迪士尼、皮克斯等企业巨头的引领下,形成了高度分工协作的工业化模式,创作以团队策划为主,不太需要导演发挥个人风格。日本动画则是以制作委员会制度为核心,由出版社、电视台和电影制作公司等共同组成出资方,共同参与作品从制作到发行的所有环节。这也是日本动画公司普遍以中小型工作室为主的原因。这种分散化的模式更依赖导演的核心竞争力,允许导演保留鲜明的作者风格。于是,就催生了一批令观众耳熟能详的导演。

然而,随着日本动画行业的商业化程度逐步加深,制作委员会对项目的主导权越收越紧,相比业界的前辈大师,日本新生代导演不得不开始让渡更多的话语权。2015年,美国奈飞(Netflix)进驻日本,工业化体系对日本动画的传统制作模式造成进一步冲击,快节奏的生产周期和更为明确的商业价值取向,都让拥有鲜明风格的导演开始调整自己的脚步。2023年,宫崎骏的新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上映,此前他隐退了10年。这些年,以他为首的吉卜力动画急剧减产,关于日本动画继任者的讨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这个时代还会出现在艺术和商业上表现同样突出的导演吗?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动漫集团创作策划中心主任宋磊,长期专注研究中日动漫产业,曾著有《解码外国动漫:源流·创作·观念·营销》《卡通形象营销学》等6部专著。在他的观察中,“后宫崎骏时代”,日本动画的新生代导演依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让日本动画能继续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在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导演的创作空间也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尤其是对还没有形成个人品牌的创作者而言。“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1以下是本刊对宋磊的专访:娱乐化和偶像化的日本动画

三联生活周刊:谈到日本动画新的走向和趋势时,你认为最近10年有哪些发展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宋磊:最近10年,日本动画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娱乐化、偶像化的程度加剧,俊男美女、青春偶像这种题材变多了,有深度的作品相对越发少见。第二是虽然题材更多元了,比如卡巴迪、滑翔机这类小众运动都有涉猎,但作品类型的模式化也更严重,塑造的主人公更多是脸谱化的,剧情新意不足。另外还有一点,以前日本动画更多改编自漫画,现在还有一部分来自轻小说,而且片名越来越长,侧面说明日本动画同质化的内卷严重,必须要从片名开始就把影片的吸睛点表现出来。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日本动画会出现越来越娱乐化、偶像化的趋势?

宋磊: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日本动画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很多动画大家更坚持自己的创作,如今的作品会更迎合市场需求。当然,今天也不是没有坚持自己风格的作品,只是很难获得投资,大浪淘沙里没法脱颖而出。日本每年都有针对新导演处女作的资助计划,其中很多人的作品都很有特点,可他们一旦进入社会就容易泯然众人,因为资本很难给他们机会去坚持自己的想法。

三联生活周刊:你一直在强调年轻导演走上舞台的通道是匮乏的,为什么日本会缺乏这种通道?

宋磊:日本动画最核心的机制是制作委员会制度,由多个利益相关方联合投资一部作品,并按协议进行利润分成,在这样的制度下,导演也得听公司的。所以除了个别“导演粉丝电影”,日本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导演中心制”。

同时,受好莱坞工业体系和流媒体制片平台的影响,日本越来越以受众反馈的大数据为中心,不会给导演太多自由度。已经形成品牌价值的导演,受影响会相对较小,但新导演会越来越难,因为大部分导演面对工业流程或者大数据都不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也缺乏让年轻导演出来的通道。除了少数个例以外,中国动画公司的作用是强于导演作用的,有很多好作品你知道是哪个公司的,但不一定知道是谁导的,公司也不会主动宣传导演,担心导演的价值一旦超出控制,就会自己出去干。在这样的机制下,导演很难真正无所顾忌地发挥。饺子为什么成功,因为他是公司制和导演制的结合,他的公司是“哪吒”系列的出品方,他又是公司的大股东,所以就容易把作品品牌、导演品牌和公司品牌整合在一起。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

三联生活周刊:由宫崎骏引领的吉卜力动画长盛不衰,一直被视为日本动画的巅峰,也被认为暴露了日本动画对少数导演的过度依赖,最近几年这种局面有变化吗?

宋磊:吉卜力工作室对导演的依赖确实比较多,在宫崎骏、高畑勋之后无人接班,工作室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但整个日本动画并不是这样,并没有所谓过度依赖少数导演。日本有一类电影叫“导演粉丝电影”,在宫崎骏、押井守之后,细田守和新海诚都是走这个路线。动画电影产业通过作品品牌和导演品牌交织发挥作用,是市场选择的正常演化。“导演粉丝电影”的存在,并不妨碍其他动画的涌现和获得好的票房。应该看到,对一个国家的动画产业来说,出现极具影响力的标志性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件幸事。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说过去日本动画电影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现在这类标志性人物是否变少了?新海诚是呼声较高的导演,但是关于他作品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始终存在,他的成功似乎更体现在商业层面?

宋磊:新生代导演里,新海诚的个人IP已经很有市场影响力了。日本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在给新海诚做包装和宣传,可能是感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接棒人,日本动画在国际形象和威望上就缺少标志性人物了,他们需要一个能带领日本动画走向世界的人。新海诚作品的特点是画面唯美,对年轻人的心理刻画很细致,喜欢把青春主题嫁接在宏大叙事上,比如《铃芽之旅》讲的是日本“3·11”大地震。只不过,新海诚的作品还没有达到宫崎骏那样的深度,表现力也相对没那么成熟。而且我感到,他最有创造力的阶段是他的早期作品阶段,在《秒速五厘米》之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商业化、模式化,看上去是一部部大作,但其实充满了对市场的妥协。毕竟这个时代很大程度上是以商业价值为取向,认为“票房高就是硬道理”的大有人在。“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2细田守,其作品气质接近吉卜力动画,但仍开拓了自己的风格

三联生活周刊:当我们在讨论“后宫崎骏时代”时,除了新海诚,你认为还有哪些导演比较有希望成为日本动画新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创作走向发生了哪些变化?

宋磊:“60后”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汤浅政明。他是大器晚成,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画面夸张变形、随性而为,色彩上不拘一格,就像时尚行业里的“潮牌”,更符合少数人的审美。他的作品感觉稍微“正常”一些的就是跟奈飞合作的《日本沉没2020》。因为跟国际平台合作,他就要考虑到大众审美,而不能完全追求个人风格。另一位“60后”里的代表,我认为是细田守,他几乎每部作品都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比如2009年的《夏日大作战》,那么早就开始讲元宇宙了。他的很多影片看上去有奇幻元素,但实际上都会表现现实,去实地取景,形成“圣地巡礼”现象(指观众造访虚构作品中的现实取景地)。不过后来他的作品也开始迎合市场需求,比如《怪物之子》,就失去了以前那种特别纯粹的味道。

“70后”的代表就是新海诚和今石洋之。今石洋之的风格不是很大众化,比较大胆、潮流,比如《普罗米亚》是一个消防题材,被他拍成了色彩绚烂的奇幻大片,很有意思。“80后”里的女性导演山田尚子喜欢关注青春成长,擅长细腻的情感刻画。同样擅长刻画情感的还有石黑恭平,他的《言语如苏打般涌现》运用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俳句来表现两个年轻人的感情,视觉风格也非常漂亮。“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3《言语如苏打般涌现》运用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俳句

三联生活周刊:大部分导演似乎都还没有形成覆盖日本全民的影响力,只在某些细分市场拥有自己的受众。相比之下,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里的“全才”,既会作画又会讲故事,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观众也覆盖全年龄段,为什么后来很少出现这种“全才”了?

宋磊: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像手冢治虫、宫崎骏等等,都是天生做动漫的大师。不只是日本,全世界都在呼唤大师的出现。大师不是靠努力就能实现的。美国在华特·迪士尼之后没有再出现全球公认的大师,法国在漫画家莫比斯之后也没有大师,中国也没有再出现像阿达(徐景达)一样的大师。

但是导演是可以培养的。只不过靠科班教育、工业化流程训练出来的导演,距离真正的大师总是差着一点距离。在过于商业化的社会,资本逐利的快节奏属性要求作品迅速问世、迅速变现,很难让导演真正沉淀下来。资本也很难有耐心支持有才华的年轻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表达世界观的方式。“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4三联生活周刊:宫崎骏的作品在普世性和本土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在借鉴西方神话或文学题材的同时,也融入了日本的“物哀”“神隐”等精神,这被视为他走向国际的原因之一,这种平衡对新生代导演来说还重要吗?

宋磊:我不认为导演都肩负着表达民族性的重任,故事不适合就可以不用表现。日本动画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不一定是因为它对本土文化的表现,但它的确有一些独属于自己的特点。

一是它刻画离奇“异世界”的能力,比如《银河英雄传说》对星际战争的描绘、漫画家富㭴义博对猎人世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等等。二是它对生活细节和细腻情感的捕捉非常强,比如《相合之物》表现的就是一群做糕点的人,里面连糕点都做得特别精致。我记得日本有书,专门讲花语、云语,就是每种花代表什么情感、每种云彩代表什么寓意。这种细腻程度在其他国家的动画里很难看到,现在日本主流的青春校园题材就把这种细腻延展得非常好。我认为日本动画只要能保留这样突出的风格,就能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5三联生活周刊:提到现阶段日本动画的独立性,你认为它区别于中国和美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宋磊:日本、中国和美国三个国家的动画,在故事主题上的区别很有意思。中国动画是让人在亲友圈里实现价值。角色做事的动机是为了亲朋好友,比如“哪吒”系列里的哪吒;还有各种“修仙”题材,修成了就可以帮助自己的亲朋好友。美国动画是让人在社会中实现价值。超人、蝙蝠侠、蜘蛛侠都是一直忙着解决社会问题,即使跟他们自己没太大关系,就是所谓“人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责任”。日本动画则是把人放在团队中实现价值。这就是日本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团队文化讲究的是:一个日本人可能不是最强,但一个日本团队就是最强的。《灌篮高手》的电影为什么这么成功,就是因为它刺激了日本人关于团队的集体共识。“后宫崎骏时代”,被资本裹挟的新生代导演6三联生活周刊:二维手绘一直是日本动画的重要特征,但近几年,新海诚、汤浅政明、山田尚子等导演已经开始拥抱数字化制作,也出现了《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这样利用CG(电脑制作动画图像)处理特效和场景渲染的作品。CG技术的引入会给日本动画带来怎样的改变?

宋磊:日本的二维动画曾经做到了全球领先,上世纪90年代末甚至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这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危机,于是迪士尼和皮克斯一起酝酿出了三维动画,通过奥斯卡奖连续多年把最佳动画长片奖颁给三维动画,使全世界都认为三维动画是未来的趋势。在美国的资本和话语权体系之下,日本的优势被渐渐取代,于是也开始做出一些尝试。

一开始是用全CG的模式做动画,比如《最终幻想》,但是效果并不好。后来他们开始探索用CG技术反哺二维动画,利用3D渲染2D的手法,保留二维的风格,比如宫崎骏做《哈尔的移动城堡》,有一些重要场景就是CG完成的。二维的特点是擅长画面的形变,而三维擅长表现立体的空间感和复杂的镜头运动。直到现在,日本动画仍然不希望改变他们传统的审美,只是将CG技术作为二维动画的辅助。毕竟,日本的动画审美是从平面漫画衍生出来的,这决定了日本人对二维观感的偏好。

(实习记者陈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国漫哪吒日本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