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被确诊为躯体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沁初当我被确诊为躯体化0当我第三次在办公室出现头晕、浑身松软、心慌、喘不上气、强烈濒死感的症状后,我终于坚定了命比工资重要的想法,狠心请了几天假,去医院做了详细的全身检查。花了让我肉痛的四位数检查费,检查结果都是没啥大毛病。我的诊室也从急诊内科到针灸科再到神经内科,最后还是神经内科的答案让我觉得对症——我躯体化了。

这个词对我来说太陌生了。某AI大模型对它的解释是:躯体化是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可能涉及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但不限于消化、神经、肌肉骨骼、呼吸、心血管。

所以这就是我那段时间情绪稍微一波动就胸闷、坐在位置上也莫名其妙头晕的原因。

我认真复盘了一下自己那段时间的情绪后,对这个结果表示认同。因为当时距离我生完宝宝不到一年,育儿的矛盾、家庭的龃龉、长期低质的睡眠、身边人的负能量、工作的压力……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都在悄无声息地侵害着我的神经。我每天都浸淫在坏情绪中,苟延残喘着,凭着责任支撑自己度过新的一天。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自认为没有脆弱、服输的资格,所以每每产生坏情绪,我都是对自己说:“没关系,算了吧!”然后逼迫自己吞咽下那些委屈、焦躁,我以为我消化了这些坏情绪,想不到我的身体却因此而消化不良了。

那段时间,我疯狂地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相关话题的帖子。我发现很多病友都和我一样,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喜欢亲力亲为,遇事总是藏在心里、经常内耗。其中一句话让我觉得醍醐灌顶,焦虑不只是情绪问题,更是神经受损,所以才引发了身体的障碍。

自从会毫无征兆地犯病后,我就对躯体化这件事莫名地恐惧起来。我害怕自己又一次在办公室晕倒引起轩然大波,害怕走在路上找不到地方让我躺下缓一缓,更让我畏惧的是,因为生病而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毕竟在职场中体弱多病不是什么好标签——它意味着难堪大任、抗压能力弱。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忍一忍,千万不要在家以外的地方晕倒。

但躯体化让我彻底失去了对身体的掌控,我发现我根本没有办法用意志多忍耐一秒,病来时,便毫无征兆地来了,强烈的濒死感让人觉得下一秒就可能死掉,于是求生的欲望被无限地放大了,我变成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躺下的人。有时候开会到一半,那种乏力松软的感觉潮水般翻涌而来,我便只能抱歉地说声对不起,我很难受需要休息一会儿,然后迅速找到休息室躺上片刻。

我开始接受治疗,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抑郁药物,也告诉家里人,没事别惹我。因为害怕激素药导致发胖,我还心存侥幸地在症状好转后停了几天药,结果病情又反复了。面对疾病,真是不服不行。我终于决定,什么好身材、什么好形象、什么做好人,都先放到一边去吧。我告诉自己,不要总想什么都做到最好,把心放宽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当代人来说,焦虑抑郁实在太稀松平常了,其实它和感冒发烧一样,也是一种疾病,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除了心态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药不能停啊! 躯体化

上一篇: 声音(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