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3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意料之外”的善意

如今的地铁上、商场里、大街上,时不时会出现“闯入者”,他们顶着彩色假发,身穿扎眼奇特的二次元服饰。我见多不怪,但心中疑惑难消。

一到冬天,我就对商场挂起PVC自吸软门帘有心理阴影,因为常被前一个人随意放下的门帘措手不及打到脸。一个平常的周末,我又走到门帘跟前,下意识用手挡在前面。可是熟悉的“不友好”并没有到来。等我定睛看清前面的人,她是一个顶着蓝色头发、穿着二次元萝莉服的小姑娘。这姑娘特意轻轻放下门帘,没有一点声音。

那一刻,我有些恍惚,未料到穿着二次元服饰的年轻人会这样体恤别人。这意料之外的小小善意让我陷入沉思。为何之前的我会对此嗤之以鼻呢?我的看法难道不是偏见吗?这偏见又是从何而来呢?

说偏见之前,先来说说cosplay和coser是什么。简单说,cosplay一般指通过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方式,对动画、漫画或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或某个剧情进行现实还原的活动。而coser指的是扮演的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扩大对外开放的脚步,cosplay也随之进入国内。80年代出生的我,如果看动漫打游戏,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要是玩cosplay,我会被说成什么样呢?肯定会被定义为“不正常,脑子坏掉的孩子”吧。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埋下了偏见的种子。

“固执者的记忆是筛子,孔径刚好漏掉所有反例。”30多年时间,我筛选了什么样的新闻喂养我的偏见呢?成都有网民建议禁止穿着奇装异服的coser乘坐地铁,一度冲上热搜;网传疑似山西某学校老师群内发布消息“严禁学生参加cosplay的组织活动!这是严重毒害青少年的组织活动!”等等。很明显,我留意的新闻都是反面的。

事实上,没有任何与之相反的新闻吗?当然有。杭州市市长为检查维持秩序赶赴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同人漫展,被误认为是领导干部的扮演者,与参与的人互动了一番;徐州一学校举办以“经典名著”为主题的学生读书沙龙活动,一个小男孩扮演的“鲁迅先生”惟妙惟肖,直接出圈……Cosplay的益处在于,这样的穿着、化妆和造型,能让年轻人有机会动手创作,也让他们找到同好中人的社群。其实仔细想想,“80后”开始看言情剧,听周杰伦的歌,发展出了那个年代的流行文化,这与如今被二次元吸引的年轻人又有什么不同呢?当我们包容不同的装扮,心里才能住进更多故事。

而且,cosplay也能折射出一些年轻人想要被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年轻人的途径。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会cosplay,是因为他们喜欢角色的性格、处事的能力,并想用这样的爱好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足。这是年轻人给我们的信号,我们应该抓住这些信号,给予足够的关注,与他们好好沟通,走进他们的世界。

理解他们,也是与自己和解的开始。

(读者  陈璐)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