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2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当“扫码关注”成为点餐标配

周末想吃面,就去了常去的面馆,发现收银台前摆着一个崭新的二维码立牌。

“扫码关注公众号,可以免费领取小菜一份哦!”服务员热情地招呼着。

我掏出手机,扫码、关注、填写个人信息,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等收了手机,才惊觉自己的扫码动作已经熟练到机械,面前的这碗面似乎也少了些滋味——我没跟总是面带微笑的老板娘寒暄两句突然变冷的天气,也没问问惯熟的老板,他上次买的治腿疼的膏药有没有效果,我甚至觉得,说起这些有些不合适。

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扫码关注”早已成为生活的标配。便利店结账要扫码,商场停车要扫码,街边摊买个煎饼要扫码,连很少见到的乞丐乞讨时脖子上都挂着二维码。

我们习惯了用手机扫码换取便利,却不知从何时起,这种“便利”已经悄然改变了生活的质地,多少岁月积淀的琐碎的温暖,正变得日益淡漠疏离。

记得几年前的冬天,小区门口的早餐铺刚开,老板和老板娘年龄有点大,还没有用上扫码点餐。每天清晨我一来,老板娘就会笑着上前招呼,还会记得我的口味:“今天还是老样子?豆浆少糖,油条要脆一点儿的。”还没吃到,听着心里先就熨帖起来。

曾几何时,这种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温度,在扫码点餐普及后渐渐消失了。现在,我们对着冰冷的屏幕下单,或者用手机扫二维码,买者和卖者之间连句招呼都不必打,话也不必说,连一句“谢谢”都显得多余。

更令人不安的是,我们正在将这种“数字化生存”合理化、常态化。商家用优惠诱导我们交出个人信息,我们用隐私换取所谓的便利。每一次扫码,都是一次数据的收割;每一次关注,都是一次关系的商品化。我们以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实则正在将自己异化为数据流中的一串代码。

在这个“扫码成规”的时代,我们或许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这些活在琐碎的烟火细节里的人,当生活被简化为一连串的二维码,我们借以温暖的生活,还剩下什么?那些真实的人际互动,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对话和笑语,那些属于市井生活的温度,是否正在被我们亲手埋葬在数字化的浪潮里?

看过一项调查提到,超过70%的人认为数字化便利减少了他们与周围人的互动。我们不再与邻居寒暄,不再与店员闲聊,甚至连与家人的交流也被手机屏幕所取代。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社交能力,更在无形中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

放下手机,我决定明天再去那家面馆吃一顿,这次我很想不扫码,我想要看着老板娘的笑脸,直接跟她说:“来碗我常吃的那种牛肉面,跟每次一样,多放香菜。”即使没有免费小菜,至少这碗面会多一些人际的温度、人情的味道。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一碗面开始,重新找回那些被数字化便利所剥夺的人情味。

(读者 流年)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