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下嫁”后,我越走越窄的人生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韩睿工作“下嫁”后,我越走越窄的人生路0“你怎么这么想不开,来了咱们单位。”

2023年从国内Top2高校毕业后,我入职了一家当地的基层事业单位。在与同事卸下初相识的客套后,不少人委婉地问起我的求职经历和身边同学的就业去向,这是其中最直白的提问,来自一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的大哥。

初听这个问题时,我心头一惊,胸中万般滋味涌动,一边讪笑礼貌回应“咱单位这不是挺好的嘛”,一边觉得这台词好像似曾相识。直到晚上回家躺在床上刷短视频,看到屏幕里好闺蜜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地劝恋爱脑的姐妹分手,“你怎么这么想不开,找了这么个狗男人”,我不觉心酸中又有些好笑——感谢这位同事高看,在老大哥眼中,我这是“下嫁”给了单位。

从实习期开始到工作后第一个在老家过的春节,类似的问题和说法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

开始时我还逐一认真解释,听多了领悟了中心思想后,便左耳进右耳出,点头连连称是,权当是参与人类观察。

入职一年有余,局中人客观评价,我的工作单位确实跟传统意义上“赚大钱”“做大官”的成功之道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也没有偏离社会主流评价体系。所谓“下嫁”之说,焦点并不在于工作单位本身有多差,而在于毕业院校有多好。这些言论包装纵有千般形态,还是落脚在“清北毕业生”这个标签上,是人们眼中清北的光环过盛所致——主流评价体系中最好的学历,就该配主流评价体系中最好的工作,否则便是向下的人生。换句话说,使众人心中天平向下倾斜的,从来不是我而是我的学历。

说来好笑,有“下嫁”自然就会有“高攀”。某个周末,同事姐姐带娃来办公室加班。作为成功的“小镇做题家”,我不仅在同龄人中尽职尽责地扮演“别人家的孩子”,面对比我小近20岁的小朋友,也是如此。

——“这是××姐姐,她是××毕业的,可以跟她好好交流一下学习经验。”

——“好好学习,然后呢,然后入职咱们单位?”另一个加班的同事听到我们的谈话,在一旁插话道。

——“哈哈哈,那小朋友可能就更没动力学习了。××毕业,到头来也不过如此嘛。”大家哄堂大笑。

小朋友的妈妈赶忙打圆场,说在××读过书还是不一样的,思索了半天,找补了一句,“这样的人生才更完整”。我俩目光接触后尴尬一笑,看得出来这个观点她也说服不了自己。

原以为话题至此已告一段落,同事们聊起各自家庭的琐碎日常。哪知话锋一转,又到了我身上。我老公和我是校园恋情修成正果,但与我当初颇受质疑的职业选择不同,他的高收入工作在社会中炙手可热。

此时,小朋友的妈妈终于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在××读书还是很有用的,读个好大学,起码可以找到一个好老公。”一旁的同事们纷纷附和。

刚刚跟着人群一起没心没肺笑着的我,这时却笑不出来了。

谁能想到我勤勤恳恳读了十几年书,最后的人生价值,要在此处落脚。再想一想不免觉得悲哀,我的学历“下嫁”给了我的工作;没关系,我的工作又“高攀”了我的老公。在学历、工作和配偶之间的“剪刀差”中,“我”消失了,而我的人生路似乎越走越窄。 工作

上一篇: 声音(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