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50万本盗版书开始:大陆琼瑶小说出版记

作者:刘敏
从750万本盗版书开始:大陆琼瑶小说出版记0直到1989年,琼瑶才第一次跟大陆签订了出版合同,那是作家出版社的一套琼瑶全集,一共49本。这套书通过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签订了版权合同,这也是大陆最早一批有合法版权引进的港台书。

但实际上,琼瑶的言情小说此前在全国已经风靡了七八年,早就掀起了“琼瑶热”。

以《烟雨濛濛》为例,这是琼瑶1964年在台湾出版的小说,1985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把它改编成广播,在“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听众们热烈地追着收听何书桓和陆依萍的爱情故事。同年8月,云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烟雨濛濛》,上市后多次再版重印,最后印数达到了78.4万册,这也是80年代中国印数最大的言情小说。

《浪花》《星河》《菟丝花》《彩云飞》《一帘幽梦》,在上世纪80年代,琼瑶的这些作品都卖出了30万到80万不等的销量。在1986年,一篇《中学生何以“热”琼瑶》的报道中记载:“上海一家以经销全国各地方出版社书籍为主的特色书店,近千册《星河》(琼瑶著)上柜仅两天就销售一空;《聚散两依依》某区店进书三万册,不多日便告脱销。门市营业员接待读者,几乎天天有人探听琼瑶小说的出版信息,更令人注目的是上海电视台与书店联合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十本书’评选活动,1985年出版的三本琼瑶小说《我是一片云》《船》《几度夕阳红》竟全部入选。”

在整个80年代,琼瑶小说在大陆出版了152个版本,有超过50家出版社参与出版,总印数累计超过750多万册。同一时期,岑凯伦、亦舒、三毛的作品也在大陆风靡——这些书也全部都是盗版。

1988年,琼瑶离开39年后,第一次回大陆省亲。此前一年,刚刚开放两岸探亲,大陆和台湾正在迅速恢复两岸交流。琼瑶这次来到大陆,经过几年小说出版、电视剧上映的积累,正赶上自己声名的高潮。

一出北京机场,琼瑶就被书迷和记者们团团围住,在闪光灯下,人们求她给自己的书上签名,而那些书,其实琼瑶此前全都没有看过。当得知自己的书每本销量都高达七八十万册,琼瑶被这个数字震撼。“我的欢乐实在涵盖了版权问题,”她记录,读者是每个作者最大的安慰,“那种安慰,使我对版权问题,版税问题,都变得‘淡然处之’了。”

但很快,琼瑶就发现,市场上有很多假冒她名字的伪书,明明是另外的小说,却照旧印了“(台湾)琼瑶”的署名。最后,当一本叫《蛇女》的书又被递到面前签名时,琼瑶翻了翻,难过地发现这完全是一本色情读物。她第一次意识到版权的重要性。

大陆的出版社当时正是草莽生存的时代,实际上,除了琼瑶,金庸的小说也正在被大量盗版。其他畅销的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很多都是照搬港台的译本,未经任何版权代理,也未经译者同意,直接转成简体字就印刷发行。中国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还没有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要等到1991年,才正式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琼瑶第一次访问大陆的1988年,正是在“版权”一词在大陆刚刚被认知之前。

琼瑶几次探访北京,当时作家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蒋翠林都参与了接待,她比琼瑶小一岁,今年也已经85岁了。她见过接机的热闹场景,也陪琼瑶、平鑫涛夫妇在前门饭店和北京的文化界人士吃饭。一次见面时,琼瑶称赞她的真丝衣服很好看,出于编辑的敏锐,蒋翠林立刻去了趟国贸大厦的丝绸店,买了6块真丝布料,又找到一位裁缝,拿着琼瑶的照片,让裁缝估摸尺寸,在几天内给琼瑶赶制了几件真丝衣服。

“衣服拿给琼瑶,她特高兴,一穿发现颜色、样子、大小都特别合适。”蒋翠林说。琼瑶和平鑫涛夫妇在北京的行程,北京的文化界都给了他们极大的热情,陪他们去看八达岭长城,看京剧,去动物园看大熊猫,往酒店房间送河北大鸭梨。作家出版社也从第一天就有编辑全程陪同,帮忙安排酒店房间,甚至一开始,琼瑶压根儿不知道这些编辑的身份和目的。

蒋翠林回忆,有一天,琼瑶单独找到她,谈起书籍被大量盗版、名字被冒用的苦恼,琼瑶决定跟作家出版社合作,把自己的全套作品全权交给作家出版社出版。在1989年10月,琼瑶和平鑫涛夫妇再次来到北京,找到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开启了后续的正版版权合作。从750万本盗版书开始:大陆琼瑶小说出版记1作家出版社很快收到了台湾寄来的琼瑶全集。这套书都由平鑫涛的皇冠出版社出版,很多是竖版繁体字的大开本,封面非常漂亮,纸张用得很好,一看成本就很高。北京的编辑们重新编校排版,改成了横版的简体字,也把书改成了小开本,变成薄薄的32开小册子,每本定价2元到4元不等。

蒋翠林记得,作家出版社其实有一些顾虑,“没有把它当成非常重要的书来出”。作家出版社是中国作家协会下属单位,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社编辑们更看重的是挖掘大陆新涌现出来当代作家,出版社每天都能收到源源不断的投稿作品。他们这一时期出版过铁凝的《玫瑰门》、张洁的《只有一个太阳》、张贤亮的《感情的历程》、莫言的《十三步》、阿城的《棋王》、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等,这些作品很多日后都进入了中国文学史,很多新人作家在这里出版首作,进而登上文坛。

而琼瑶的作品,有报道总结,读者大多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有30岁以下的青年女工“出一本,买一本”。这种通俗读物,并不被文学界讨论。而且不光是大陆,在台湾,琼瑶也长年与文学界相互排斥。台湾文学期刊《文讯》在编写文学史时,在120位作家的名单中列入了琼瑶,想为她评论作传,但琼瑶却拒绝了,她自己也拒绝让学者谈论她,不想被放入台湾文学史。

有专门负责版权的编辑回忆,当时作家出版社支付的版权费用不低,“社长非常有魄力”,中间的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还帮助琼瑶,用一部分版税在她的家乡捐建了学校。

此时大陆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关于“版税”“稿费”,所有人都在重新调整观念。从1958年到70年代,出版社给作者的稿酬都很低,在“文革”期间甚至一度取消稿酬。直到1980年、1984年才重新提高稿酬标准。

甚至在1988年,琼瑶首次回大陆探亲时,《中国妇女报》专访的第一个问题就在问:写40多部小说,目的是否是经济效益?琼瑶回答:“最初我的一些作品是为稿费而写的。因为我要靠它来生活。后来经济不是问题了,但在台湾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对你说:‘属于你的,就要得到,不要放弃你应有的权利。’”

琼瑶、金庸,事实上推动了出版行业商业思维的转变。80年代盗印他们的武侠、言情小说,让大陆的出版社第一次体会到了畅销的滋味。此时正值出版社转轨转制,原来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也要开始实行企业管理,变成生产经营型企业,员工的福利、奖金都跟利润挂钩。琼瑶小说虽然不是严肃文学,但能带来最实际的利润。

大陆第一套正版琼瑶全集陆陆续续开始问世,第一版很快就销售一空,作家出版社又多次加印。包括琼瑶全集,作家出版社那几年还出了《李嘉诚传》等一批市场化的畅销书,让单位的效益增加了不少。上世纪90年代北京公共交通还不发达,社里效益变好后,添置了南线、北线的单位班车,又买了一辆拉印刷用纸的大解放卡车,甚至还买了几套房子用作福利分房。

到1996年,花城出版社也拿到了琼瑶全集的版权。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也再版了琼瑶全集。从750万本盗版书开始:大陆琼瑶小说出版记22019年2月,图书编辑李颖去台湾参加书展,顺路去家中拜访了琼瑶。琼瑶此时已经80岁,但看起来远远比真实年龄年轻,“皮肤状态甚至比我们还好,说话也非常温柔”。

前一年,李颖所在的图书公司博集天卷与湖南文艺出版社合作,给琼瑶出了一套选集,包含《窗外》《烟雨濛濛》《一帘幽梦》《庭院深深》《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等知名度最高的小说。合作中,李颖发现琼瑶对图书质量的要求非常细致,选封面图、封面花纹,从自己60多本书里选第一批出版的顺序,编辑们都需要先用微信跟琼瑶的儿媳何琇琼沟通,再由她邮件发给琼瑶最后拍板。

选集上市后,有二三十家媒体约访,李颖把提问的文档打包,用电子邮箱发给琼瑶,她很惊讶地发现,年近八旬的琼瑶自己打字,一封一封地把所有的采访文档全部回复了。

这一次出版的契机,是缘于2017年,博集天卷与湖南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多本亦舒的小说。言情小说界一直有“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的说法,亦舒的小说多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都市生活为背景,以女主角个体的故事为主线。

但琼瑶、亦舒在大陆的走红并不太同步,“琼瑶热”显然更为猛烈,持续时间更长。

早在70年代,琼瑶和平鑫涛就开始做小说改编,把琼瑶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捧红了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等明星。在80年代后,又开始做电视剧改编,尤其1998~1999年上映的《还珠格格》系列创造了收视奇迹,这推动了第二轮的“琼瑶热”。平鑫涛自己记录:“《还珠格格》的剧集红,原著小说也空前畅销。大陆一地,初版就印了120万套,盗印本更不计其数。最使琼瑶烦恼的,大陆迅速出现了《还珠格格》续集的冒牌小说,至少有五六种之多。”从750万本盗版书开始:大陆琼瑶小说出版记3相比之下,亦舒以单一女主角叙事的小说,过去影视化得并不多。李颖是“85后”,出版亦舒这套选集时,也不确定这套书有没有市场。结果没想到恰好赶上2017年《我的前半生》电视剧热播,后面又遇到了《喜宝》的电影版,亦舒重新翻红,这两本原著都冲到了20多万册的销量。

但此时的“琼瑶热”,已经慢慢降温了。在2001年的《情深深雨濛濛》电视剧之后,琼瑶没有再次重现现象级的成功。此后的十余年里,各个电视台每年还在反复重播《还珠格格》,但琼瑶本人,和琼瑶的小说已经渐渐淡出了阅读市场。在2012年,新星出版社和新经典图书公司合作,曾出版过10册“琼瑶自选集—大陆典藏版”,但销量平平,后续一直很少再版。

这跟女性的生活态度转变相关。琼瑶小说中,男女主角为爱不顾一切,冲破家庭和社会的阻碍,这种打破旧时代藩篱的态度,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是大陆年轻人最急需的社会情绪,但商业化社会运转30多年后,所谓纯爱已经不在艺术作品里最核心的位置了。而亦舒都市故事里的“大女主”“职业女性”等特点,变成了社会意识的主流。

此外,李颖总结,琼瑶的很多作品情节多,信息密度高,而且常常有十几万字,这适合影视剧改编,但已经不符合如今的小说阅读习惯;相反,亦舒的作品情节简单,有大量的心理描写,三五万字就结束了。

琼瑶此次和博集天卷及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合作,原本是要做全套琼瑶全集,但先行的二十多本市场反响都没达到预期,《一帘幽梦》《窗外》的销量甚至都没有过万。在合作了一段时间后,双方友好商定,停止继续出版,提前结束了合约。从750万本盗版书开始:大陆琼瑶小说出版记4在2019年那次见面中,李颖印象最深的,是琼瑶反复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观点。“她提到自己早就跟家人交代好了,很多家人为了不失去亲人,就会用一种呼吸机延续他们的生命。琼瑶一直说,老人容易得肺炎或急性感冒,如果自己很严重,到时候不要救她。”

生命尊严,正是琼瑶晚年最关注的话题。她的丈夫平鑫涛在2017年因重病卧床,虽然他几年前写信交代过,病危时不接受各种急救,但真到了最后关头,他已经失智,无法自主表达,平家子女们还是给父亲插上了鼻饲管。琼瑶因此和平家子女们决裂的消息在那段时间见诸各种媒体报道。

此前几十年,琼瑶的著作一直由皇冠文化集团代理,这是平鑫涛创办的企业。最早的出版公司,此前惨淡经营了快十年,几乎关门倒闭,正是因为1963年遇到了琼瑶的《窗外》,才开始一跃而起,逐渐变成了台湾最重要、最具规模的文学书出版社,拥有张爱玲、三毛、张小娴等名家的代理权。在平鑫涛退休之后,这家公司由平鑫涛第一段婚姻的子女们经营。在2017年的争议之后,琼瑶要求皇冠下架自己的全部著作。后续和大陆接洽出版,都是琼瑶自己的儿媳何琇琼全权代理。在2017年年中,琼瑶写了一本新书,《雪花飘落之前——我生命中的最后一课》,探讨“老、病、死”的问题,呼吁社会重视老人的“善终权”。这是她几十年来,第一次没有在皇冠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新书。

在86年的人生中,琼瑶一共写作了60多部小说,以此改编创作的电影有55部,电视剧34部。在台湾地区,业界估计其小说销量突破了千万册。而在大陆,这个数字只会更多。从750万本盗版书开始:大陆琼瑶小说出版记5在2023年,琼瑶儿媳何琇琼联系到了作家出版社,时隔20余年,作家出版社再一次买到了琼瑶全集的版权,这次的作品数量已经增加到了71册。作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张亚丽告诉我们,这套书的封面、字体,都经过了琼瑶的审定。当自传《我的故事》印刷出来后,还专门向台湾寄去了样书,琼瑶收到后很高兴,拍了一张在家里的照片发给了北京的编辑们。

在大陆“琼瑶热”走红30多年后,人们重看琼瑶的角度也变了。在今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馆刚刚办了一场“沧海桑田心如故——琼瑶文学回顾展”。这套“琼瑶作品大合集”不再是畅销书的逻辑,反而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学上的回顾。张亚丽说,琼瑶已经是一个客观的文化现象,是一段文学史,作家出版社这次出版琼瑶,也是一个收官之作。

2024年11月21日,作家出版社把66册“琼瑶作品大合集”印刷好,陆续入库。这套书分配给了不同的编辑们做校对审读,这一批年轻编辑,跟蒋翠林那一代资深老编辑的年龄相差几近50岁了。

忙活了快一年,新书入库,编辑们的工作群终于安静了下来。没想到一周后,12月4日,一条新闻被转到了群里,是86岁的琼瑶主动辞世,她用一封遗书,和一条视频向世人告别:“不要哭,不要伤心,不要为我难过。我已经‘翩然’地去了!”

(参考资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言情小说的出版及其社会影响》,作者周蔚华、李津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港台通俗文学作品畅销原因分析》,作者易图强、刘丽香。感谢实习生苏海韵、陈林对本文的帮助) 言情小说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