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亚蕾:两个世界,几许痴迷

作者:卡生
归亚蕾:两个世界,几许痴迷01980年,归亚蕾与女导演李美弥合组谦记电影公司,自任策划并参加演出《晚间新闻》等影片,诠释不同的角色(台湾影视厅数位博物馆 供图)初代“琼女郎”

远在美国的归亚蕾,大早晨收到《见字如面》制作人关正文发来的微信:琼瑶姐去了。她看到这个消息时,很震惊。早在2017年,归亚蕾在《见字如面》节目里朗诵了琼瑶写给儿子、儿媳的家书《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信里书写了琼瑶的生死观:“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七年过去,她真的这样做了。

归亚蕾今年80岁,是与琼瑶写下家书时相似的年纪。“我读这篇家书时,她79岁。可是她今年才86岁,为什么不96岁的时候再做这样一个决定?”归亚蕾说这句话时,心中不舍,但也为琼瑶姐感到欢喜,“她有这样的勇气做自己人生的决定”。

“我已经想不起来最后一次私下里见她是什么时候了。”归亚蕾想起来,最近一次看到琼瑶露面是在某档节目的访问,主持人问琼瑶,最近在写什么,拍什么戏。“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她讲,说她没有力气了。”在归亚蕾的印象里,琼瑶一直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创作者,每次出现,都神采奕奕,是自带光彩的人。“她对自己极为严苛,对影视制作十分投入,很少听她说累。”每次电影上映或是电视剧开播的时候,琼瑶都会邀请男女主角们相聚在她家里,一起享受那种“收视率第一”的欢呼。“她每一次都希望得到最好的评语,而事实上她的确获得了。”归亚蕾描述的这个画面,像极了琼瑶小说里一群年轻人欢呼胜利的样子。

琼瑶说过,《烟雨濛濛》是自己一生中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曾经有过三次影视化改编,分别是1965版、1986版和2001版。归亚蕾是第一版《烟雨濛濛》女主角陆依萍的扮演者,那也被认为是最贴近原著悲剧性的版本,当时琼瑶授权了台湾第一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王引来执导。

归亚蕾成为“初代琼女郎”的过程,经历了一波三折,但最终,她成为“陆依萍”像是一种命运使然。

《烟雨濛濛》筹拍时,王引想要启用新人,最好是一个和“陆依萍”年纪相仿的大学生。1965年,21岁的归亚蕾就读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正在筹划自己的毕业舞台剧。当时学校系主任推荐了四个女孩给王引,他都不算满意,直到看到归亚蕾,王引觉得,这个女孩很有灵气,便有了让她出演这个角色的打算。后来拍摄被一些事情耽误,等王引再想联系归亚蕾时,她已毕业离校。

归亚蕾对于演戏并没有任何的期待,“在这个圈子你要出头,需要人脉和机会”,她那会儿年纪虽小,却不是爱做梦的女孩。她的志愿是做一名中文或历史老师,嫁给爱的人,踏踏实实过好生活。一天,归亚蕾妈妈拿着一张报纸在她眼前晃,“《烟雨濛濛》招女主角啦,你要不要试试?”归亚蕾心里想,“我才不要再去,人家早已经把我都忘记了”。归亚蕾:两个世界,几许痴迷1父母却从她小时候便发现了她的艺术天分,据说她在幼时对画面和故事十分痴迷,自己一个人去电影院看戏,一部电影可以连着看三五天。妈妈给了归亚蕾一张登记照片,让她去报名。王引见到归亚蕾出现了,甚是高兴。归亚蕾记得现场报名的年轻女孩子很多,毕竟能够出演琼瑶小说里的女主角是很多女孩的心愿。

面试时,王引给归亚蕾出了题目,两段表演戏,一段是陆依萍和何书桓恋爱,还有一段是父亲给陆依萍生活费,她将钱砸到了父亲身上。演完,归亚蕾心里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自己演得挺成功”。王引也很满意,当下就打算拍板,由归亚蕾出演陆依萍这个角色。归亚蕾回忆说,由于当时面试的女孩很多,另外一个投资人和王引还生出了不同的意见,僵持不下,最后退出了投资。王引对归亚蕾说:“你可要好好演戏哦,我的老板都没有了,是我自己拍。”

在王引的引荐下,归亚蕾第一次见到了琼瑶,她心里有些许紧张,这可是她崇拜的女作家。琼瑶看到归亚蕾的第一眼就觉得满意,从角色上,很贴合“陆依萍”这个角色,长相甜美中带有一丝坚韧与倔强。除了陆依萍这个角色,琼瑶还当即掏出了下一部戏的合同邀约。虽然这第二部戏出于其他原因并没拍成,不过在后来长达30年的时间里,归亚蕾总共出演了琼瑶电影《庭院深深》《花落谁家》《深情比酒浓》《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昨夜之灯》,以及电视剧《雪珂》《青青河边草》《她们三个》等多部作品。

我很想和归亚蕾聊聊60年代她与琼瑶之间的相处。归亚蕾只记得,“那会儿我年纪小,话也不太多。琼瑶姐很信任王引导演,所以对于戏中如何表演,她完全交给了王引。她偶尔会来片场看看,在现场演得好的时候,她在一旁会点头表示认同,给演员自信”。和想象中的拍摄氛围不同,大家一场场地拍,眼里都只是工作。

《烟雨濛濛》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算是一部现代戏。为了营造时代氛围,王引从香港带来了很多时髦的衣服。影片里出现的洋装和大衣,成为很多年轻人争相模仿的风格。“当时出现在台湾现代戏里的服装其实和欧美的风尚是并驾齐驱的,很讲究时髦搭配。”归亚蕾说。归亚蕾:两个世界,几许痴迷2在应征《烟雨濛濛》时,归亚蕾已经认定了自己一生的情感归属。她在大二时即与后来的丈夫张梦奎相恋,张梦奎是一名飞行员,不太希望归亚蕾从事演艺事业,当时她对张梦奎说,“如果我考上陆依萍我一定要演,演完了我就嫁给你”。演完了《烟雨濛濛》,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张梦奎领证结婚。归亚蕾后来总结说,这是她对自己人生中爱的重要承诺。

拍完《烟雨濛濛》之后,归亚蕾回了台南的家。一天,她看到报纸写,“归亚蕾凭借《烟雨濛濛》陆依萍一角,获得了金马影后”。如此突然,以至于家里人高兴之余都无法相信。人生如此重要的时刻,穿什么好呢?归亚蕾想起了陪自己走过毕业典礼、结婚典礼的白色旗袍,是她在毕业时用张梦奎送的白色料子做的,她站在镜子面前,又在胸前添了一朵兰花,这才满意地去了台北领奖。

我问起那条具有人生意义的白旗袍在哪里,归亚蕾说,60年了,不知道放在了哪里,大概白色也已褪成了黄色吧。

在《烟雨濛濛》获奖后,片约不断。张梦奎一开始有些担心,并不同意她继续演戏,“演完就算了,干吗还要继续演?”婆婆虽说是老一辈,却十分开明,“亚蕾就是学表演的,你为什么不让她演戏?”张梦奎担心在这个圈子里工作,老婆万一变心了怎么办?婆婆对儿子说:“她要是这样的女孩子,你当时就不该娶她,你如果娶了她,就要给予信任。”

归亚蕾后来和张梦奎商量了一些接戏的原则,不拍吻戏和暴露的戏。每每签约新戏,归亚蕾都会以条款的方式将这些写到合约里。与琼瑶所写的曲折爱情相比,归亚蕾的现实生活反差极大,所以,琼瑶戏中激烈的情绪释放,对于一直安稳平静的归亚蕾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挑战。

归亚蕾提到,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混合着两种电影风潮。前有“健康写实”电影,后来流行起了文艺爱情片。有意思的是,两种风潮的代表人物和开创者都是同一个人——导演李行。1963年,李行拍摄的《街头巷尾》被评论界认为是台湾健康写实的雏形。所谓“健康写实”,就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基底,反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面。他的《蚵女》(1963)和《养鸭人家》(1965)被视作这类电影的代表作。这一潮流影响了台湾电影长达20年的时间。1970年,归亚蕾参演了白景瑞导演拍摄的《家在台北》,当时这个影片风靡台湾,属于台湾70年代“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佳作。归亚蕾出演了三段式故事中的一段。在外面留学归国的那一代人,回来以后要干什么,如何处理当下的人际关系?归亚蕾饰演温柔敦厚的冯淑媛,最终,这个角色让她获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李行在“健康写实主义”之后,也开启了琼瑶时代。1965年,李行将《六个梦》中的《追寻》和《哑妻》拍成了《婉君表妹》和《哑女情深》,是第一个将琼瑶小说搬上荧屏的导演,带动了台湾“三厅”电影(即客厅、舞厅、咖啡厅)的文艺爱情风潮。同一年,李翰祥拍摄了《菟丝花》,王引拍摄了《烟雨濛濛》。一年之内,上映了4部琼瑶电影,60年代兴起了第一次“琼瑶热”,港台两地纷纷开始抢购琼瑶小说的版权改编影视。归亚蕾回忆,那时候台湾的年轻人都特别喜欢读琼瑶的小说,有时候一晚上都不睡觉,完全沉迷于美好的爱情。

归亚蕾认为,其实琼瑶早期的作品,爱情之外还有着厚重的时代背景,颇有几分现实意味。《烟雨濛濛》展示了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社会风貌和家族关系的复杂。《几度夕阳红》里横跨了重庆和台北两个城市在不同时代的沧桑离乱,对从大陆到台湾的外省人有着极为细腻的刻画。归亚蕾对李翰祥执导的1966版《几度夕阳红》尤其钟爱,出演影片女主角的江青获得了第五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琼瑶的首部长篇小说《窗外》在1973年拍成电影,引爆了第二次“琼瑶热”。观众最熟悉的第二代“琼女郎”林青霞就此登上舞台。林青霞曾在自传里细数了那些年拍摄的作品,55部里,有50部都是唯美的文艺爱情片,文艺片成为台湾电影的一张名片。这个时期的琼瑶电影捧红了甄珍、张艾嘉、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后四位合称“二秦二林”。归亚蕾参演的《昨夜之灯》成为80年代的最后一部琼瑶电影。林青霞在自传中回忆,1983年她回到台北,发现电影界已经大移位,台湾解除戒严,电影类型开始多样化,文艺片不再受欢迎。

在第二次“琼瑶热”袭来时,归亚蕾的演戏生涯已开始转型。1976年,33岁的归亚蕾出演了《蒂蒂日记》,饰演恬妞(香港女演员)那个角色的母亲。当时,家人全部反对,“主演还能演,为什么要去演配角?”归亚蕾说:“可是我喜欢这个剧本和角色,没准我可以获奖呢。”这个母亲角色,果真让归亚蕾在金马奖斩获了第一个最佳女配角,她顺利过渡到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归亚蕾回忆,台湾60~80年代的电影很受欢迎。只要台湾有影片出来,版权很快就会被亚洲地区抢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那个时期很流行台湾电影。后来,更新一代的台湾电影人在这股巨大的风潮里被滋养,寻求台湾电影更多的可能。侯孝贤曾经说,他是在看过归亚蕾出演的李翰祥的《冬暖》之后,立志要做电影人的。少年时期的李安亦视归亚蕾为“梦中情人”,才有了后来90年代邀请她拍摄《喜宴》与《饮食男女》。归亚蕾:两个世界,几许痴迷3有一段时间,归亚蕾搬到了台北生活,离琼瑶家的小院很近,走路也就五分钟的距离。有时,琼瑶会约她一起看片子。在归亚蕾看来,琼瑶很受平鑫涛的宠爱,这一辈子都在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而她笔下那些爱情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归亚蕾不知道,她说,“琼瑶的脑子里住着很多很多充满了想象力的爱情故事”。

在琼瑶的戏里,角色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演员需要沉浸在角色里,如果达不到那样的情感浓度,观众很难真正被触动。但在生活里,归亚蕾是另外一种人,情绪稳定,并不为情爱患得患失。

归亚蕾想得很明白,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而琼瑶戏里的主角都是年轻的男女,自然地,从女主角到女配角是一种必然。琼瑶电视剧开始在大陆热播的年代,归亚蕾参演了两部重要的作品,是1990年的《雪珂》与1992年的《青青河边草》。

《雪珂》里,她出演的是雪珂(刘雪华饰)的婆婆,在《青青河边草》里出演的是男主角何世纬(马景涛饰)的盲人母亲。归亚蕾说,《青青河边草》中这个角色差点让她哭瞎了眼。“琼瑶写的东西,对于演员来说,一定是要把所有的感情全部投入,否则说不出来那些肉麻的台词。”有一场和马景涛的对手戏,总共演了三遍,前两遍光说台词总觉得不对劲,只有真正与角色融为一体之后,很多话说出来才能真正让观众共情。

“那时候自己从早哭到晚,最后眼睛都睁不开了。”归亚蕾说。导演喊“咔”了之后,她只能闭着眼睛由助理搀扶上车,卸妆、梳洗都闭着眼睛,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会流泪。剧中,老太太后来眼睛治好了,打开纱布,本来要化妆,导演说不用化了,眼睛哭得很肿。

归亚蕾最后一次出演的琼瑶作品是1996年的《她们三个》,这部台剧集结了三代“琼女郎”——归亚蕾、刘雪华和林心如。在众多的琼女郎中,归亚蕾合作最多的是刘雪华。归亚蕾说,她和刘雪华比较谈得来,刘雪华是一个率直、敢爱、鲜活的人。这部剧里,三人分别饰演了三代女性,归亚蕾演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刘雪华演离婚多年的女儿,林心如则是叛逆的孙女。这个角色是琼瑶指定要归亚蕾来演的,“只要是琼瑶姐的剧本邀请我,我都一定会参加”。

现在的观众,对于归亚蕾“琼女郎”的身份早已淡忘。她被观众记得的大多数是90年代之后参演的作品,李安的电影《喜宴》《饮食男女》,以及来大陆后与李少红合作的电视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在归亚蕾的世界里,她从未给自己设限,60年来,从台湾的爱情文艺片到现实主义新浪潮,再到后来大陆脍炙人口的古装戏,她好像从来没有懈怠过,就像她对我说的:“在什么年纪演什么戏,随着年纪变大,人就像机器一样会衰老,只能想办法修补、保养,要学会看开。”

在越洋电话的那头,归亚蕾忆起50年前出演的《庭院深深》中的章含烟,她很自然地哼唱起了那首主题曲。那首歌是琼瑶写词,刘家昌编曲。

“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多少的恩怨,已随风而逝。”归亚蕾的声音很曼妙,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婉转与动人。后半段还有两句歌词,“两个世界,几许痴迷”,归亚蕾顿了一顿,说:“这首歌词好像是在写琼瑶姐自己。” 归亚蕾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