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保全行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夏余我们下班后可能会一直在玩手机,直到玩腻了为止,我们这样奖励、取悦自己,却会让自己更焦躁,甚至变傻。《牛津英语词典》选出的2024年度词brain rot(脑腐化),说的就是这种恶果:过度浏览网上那些无聊或低质量的内容之后,我们的精神或智力状态会恶化或退化。
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温蒂·铃木说,智能手机会“灼伤”我们的大脑,长时间玩手机会妨碍我们大脑的生长,降低其复原能力。玩手机时,大脑受到太多刺激,多巴胺不停地涌上来,日益依赖智能手机将重新连接我们的神经回路。社交媒体就像拉下老虎机的把手,点击一下屏幕就有结果,会看到一张漂亮的图片,或者新的消息通知和评论、点赞,不停地触发大脑奖励中心的多巴胺分泌,用户就会渴望这种刺激,导致一些不自觉的行为,如频繁地查看手机。
玩手机不仅消耗我们的大量时间,还会让我们变得易怒。我儿子书桌上有他自己的台式电脑,我看他主要用来听歌、看足球新闻、查作业的答案,偶尔也玩玩游戏。经常上网让他收获了不少知识,所以我觉得整体上是好事,但现在看到美国神经科学家卡尔·马尔奇说,2000年到2009年,可能是由于网络的普及,年轻人的同理心大幅下降。以前,大量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包含丰富的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如今我们的沟通越来越简短、不同步、一对多,同理心下降,导致人们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粗暴地予以攻击。
我以为我儿子没耐心、对他人不够友善是由于青春期的叛逆,现在看来可能跟他上网太多有关系。我自己也是这样,看到一些自己不赞同的观点,就会嘲笑人家,比如一位学者说“心中应有一个笃定的核。这个核就是真实。真实地生活,真实地体验,真实地感受”。基于我模模糊糊记得的读过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甚至是害人的,比如在上班的时候,你就不能真实地生活、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一篇关于职场的文章写道:“你职业的自我正表现出对工作的兢兢业业,而你全部的自我可能在计划接下来的假期。假装你是一个你不是的人,这不是问题,而是你必须要做的。”但赞同要真实地生活的人觉得我有意混淆了真实自我的不同含义,这确实是我料到的一种可能,但我不会轻易承认的,第一反应是继续辩论下去。
专家的建议是,要想减轻手机对我们的伤害,就要努力减少看手机的次数、多运动、多跟人面对面交流。读书、运动和跟人聊天时,我们眼前看到的是超高清画面,大脑中也会分泌多巴胺,只是比掏出手机更麻烦,要出门、要花更多心思。
以前电视机刚出现时,就有人担心看电视会让人变傻,结果还好——虽然电视业繁荣了很多年,但仍有人发明了电脑和网络。这次我们遇到的麻烦更大了,因为电视台和电视节目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现在提供内容的人太多了,但这些做内容的人也会自食其果,到最后做不出那么多内容了,我们就获救了。这像是我发了一个恶毒的诅咒——也是被上网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