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试探

作者:程旭
遇见试探0年少时无知且好哗众取宠,有一回在做语文作业时耍了个小聪明。那是刚学完诗歌单元,老师让大家学写一首新诗。我手头正好有一本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诗集《太阳石》,诗的意象朦胧玄妙,随便抄几行交上去恐怕也发现不了。作业批改下来,小诗得了个“B+”,勉强算没有错别字的平庸之作。我便四处宣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的诗也入不了老师的法眼,新诗不如旧诗,翻译损害诗意云云。

这种断章截句、逗人评判的行为,无异于撷取一颗珍珠就逼迫人家给整套首饰的质地打分,人家还没见到镶玉嵌宝的头面全貌呢。非要说老师眼拙,不如说自己腹黑。不过,对文艺作品的喜恶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有一个探究暗示作用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也可以看作关于媚俗测试的文艺鉴赏。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请大学生对两段文学作品做出评价,告诉他们,第一段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来自一个普通作家。第一段作品获得了宽厚而又崇敬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而鄙夷的评价。其实,这两段文字均出自狄更斯之手。一幅画,一眼望去,古怪做作,稚拙粗陋,再瞧一眼标牌,画家的名字如雷贯耳,画作立即可爱无比,自成天趣;豆瓣网上的一些电影,出炉的时候分数在烂片序列,多年来不停爬升,终于步入佳片殿堂。

如今朋友从网上发给我的东西,我都小心翼翼不敢发声,不仅是想让子弹多飞一会儿,也学会了放下矫情和刻意的目光,在鉴宝节目中不伪装成专家。不要说那种杜撰图文、诱人上钩、上纲上线的“钓鱼文”,也有这边厢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那边厢顺着荒谬近而谬以千里的热切讨论,所有的力气都在棉花和糨糊中打转。作家和菜头在公众号上发了四张AI画的山水画,惹来评论区肆意批判,过了会儿他又恶作剧般发了张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谎称还是AI画的,评论又从意境、气韵、留白、格物等角度骂得头头是道。更极端的例子是以自己为试金石当“反派人物”,油管(YouTube)上有个知名吃播博主鳄梨小哥断更半年多被网友极尽嘲讽,将他贬为毫无自制力的沉沦者。最近他发了个回归视频,原来他早就减脂113公斤,2022年到2024年上传的所有视频疑是他的存货。

远离学校并不等于远离了考试,世界是个大型试炼场,处处埋伏着故意往桥下扔鞋子让人去拾的老人,铁斧子滑到河里拿金斧子和银斧子引诱你的河神,还有面试现场看你有没有捡走地上纸团的HR。道教有“钟离权十试吕洞宾”的修道故事,《西游记》有九九八十一难,如同一个巨大的试题库,撩拨受试者的欲念,搅动他们的心魔。但凡人非得经此一试吗?考试的结果要作为成仙悟道的重要依据吗?俗话说得好,“多闻花香,少探人心”,出题的结果往往会得到一面观照自己的镜子。《圣经》主祷文中说“不叫我们遇见试探”,少一点欲望的骚扰,多一份心灵的宁静,才是生活的底色。如苏格拉底叮嘱的,面对诱惑,要“赶快逃离它,跑出它的视线范围,不要跟它相逢,犹如躲开从远处抛过来打人的剧毒药”。

上一篇: 消费·理财(1314)
下一篇: 旅行的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