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火车游瑞士:时间的立体之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陈洛行坐着火车游瑞士:时间的立体之旅0大片绒毯似的绿色草地,跟随山势向远方铺开。高山的顶部是一片片由山毛榉、橡树、欧洲云杉组成的森林,更高峰的积雪像一块块斑驳的浅色矿石,在阳光下反射出银色光芒。我们坐在一辆两匹马拉着的马车上,沿着狭长的山谷奔驰,山间银线般的溪水是天然音响,近处草地里,多彩的三色堇、蓝色的龙胆花、各色雏菊、风信子,极为自在地飘摇着。达沃斯体现出典型阿尔卑斯山的地貌特征。高山峡谷、森林河流,它一反冬季冰封时的收敛肃穆,仿若内在活泼的女子不小心暴露了本性。

我们一行人真正到了达沃斯,才发现它与我们的印象很不一样,达沃斯不只是我们想象中开国际会议的商务形象,它更是一个完全融于大自然的景色十分立体的度假胜地。坐落在海拔1500多米的狭长山谷中,达沃斯是欧洲海拔最高的小镇之一。山中空气干燥清新,这使得达沃斯在19世纪中后期就成为闻名欧洲的疗养地,但这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交通便利的地方。它隐藏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皱褶中,1909年首条铁路开通后,坐着火车穿山越岭,才是来到这里的最好方式。

瑞士虽然是极为现代化的国家,但环游瑞士的旅行与这个国家的很多传统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景没有受到工业化的破坏和干扰,显示出传统的魅力,而100多年前开始建设的铁路系统,重塑了整个瑞士的交通系统。铁路的开凿,是一部瑞士与外部世界连接的历史,曾经极为艰难的铁路施工,反而铸造了它独具特色的沿线风景。对于游客来说,坐着火车穿越冰川、雪山、平原,是很奇妙的体验。

在达沃斯坐火车,刚好能感受火车在高山间穿越的“惊险”感。瑞士的火车建设历史长,可是速度一点都不慢,在不同的高山隧道间风驰电掣。穿越达沃斯的阿尔布拉铁路(Albula line),用到了登山铁路的五大工法中的四种——U形展线、螺旋形展线、齿轨和特制机车车辆。当红色的伯尔尼纳快线(Bernina Express)穿过65米高的兰德瓦瑟高架桥,乘客好似在高山环绕中,紧邻高架桥下的“深渊”。2008年,阿尔布拉铁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既因为当年铁路建造技术的开创性很强,又因为沿途独特的风景和人文气息。著名的冰川快车(Glacier Express)观光路线也经过达沃斯,列车配备了360度全景大天窗,乘客可以尽情欣赏沿途的雪山、湖泊等景观。另外有一条从达沃斯出发、往返上百公里的“怀旧火车”,由鳄鱼式机车和开放式观景车组成。

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中,主人公德国小伙子汉斯·卡斯托尔普,住了七年的疗养院,地点正是在达沃斯。它美丽、神秘、与世隔绝,时间在茫茫群山的包围中被剔除。托马斯·曼试图探寻的是,宗教抑或是人文的救赎,哪个才是20世纪初欧洲文明的出口?而人迷失的地方,也许就是他生活的“魔山”。卡斯托尔普原本是个青年人,却在日复一日似乎永无止境的生活中失去活力,最终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震醒。

有意思的是,与书中弥漫的茫然麻木的氛围不同,瑞士人的进取精神一直非常鲜明。由于地处欧洲中心,又是山地,西欧多国博弈的地理位置和宗教文化的避险需求,使瑞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世纪后的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一些新教徒聚集到瑞士,其中的富豪商贾为瑞士的银行业、纺织业和加工业带来了资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都保持了永久中立立场。但真正要做到让各方势力承认自己的中立地位,其实并不容易。

今天人们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穿行,很少能意识到,这些庞大的山体里,有着瑞士人在“二战”时开始修建的堡垒,作为堡垒瑞士(Fortress Switzerland)战略的一部分,这些堡垒不仅可以抵御常规武器的攻击,还能在核战争等极端情况下提供避难所。瑞士的地下工事系统庞大复杂,可以在战争期间保证国家的核心功能正常运转。这些也体现了瑞士人未雨绸缪的能力。虽然“一战”期间,瑞士成功实现了自己作为中立国的角色,但随着“二战”前欧洲局势日益紧张,瑞士政府在1935年就开始酝酿“瓦伦垦荒计划”(Plan Wahlen),最终在1940年派上了用场,战争期间避免了饥荒。瑞士的全民兵役制度,也对入侵者有着威慑力。“二战”时,德国制定了入侵瑞士的军事计划,但一方面由于瑞士特殊的地理地形不利于入侵者快速进入,另一方面是瑞士军队誓死捍卫国土的决心,使德国最终放弃了入侵。可以说,瑞士人以坚定细致的备战精神和修建大规模堡垒、备战备荒的执行力,才最终保障了自己的中立立场。

瑞士将自己作为中立方和调停者的立场,也体现在了它国际化的方方面面。地理上处在欧洲的中心位置,瑞士在17、18世纪开始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之一。1910年,根据当时的人口普查,瑞士的外国人高达15%。按照2023年瑞士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瑞士的877万人口中,外籍人口占比超过22%。

达沃斯的经济论坛,正体现了这种国际性。到达沃斯参加各种论坛的“大人物”,也严格恪守着会议规定,不论身份地位多高,都是自己拎行李,开会也不准带随从人员。当年吸引欧洲各国的疗养胜地,成为全球经济交流的场所,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变得紧张的今天,这种交流显得更加宝贵。坐着火车游瑞士:时间的立体之旅1瑞士全国平均海拔1350米,境内有许多山峰的海拔超过4000米。这也使得它成为人们登山、徒步、滑雪的首选目的地。我们乘坐齿轮小火车登上皮拉图斯山的当天,不巧乌云密布。导游会猜测我们的运气,不知登上山顶后,浓雾会吞噬我们,还是我们会幸运地发现云团只是在脚底之下。红色的齿轮火车从海拔441米环绕着草原与松林的绿色中出发,4.6公里的路程一直往上攀爬,带游客到达2070米的山峰上。随着海拔直线升高,两旁的树种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绿色变得稀缺,白灰色的岩石和冷峻的棕色针叶树与寒冷相伴,进入了与山下完全不同的世界。

很难相信,我们乘坐的皮拉图斯山观光火车是1889年建成的。这条线路最大的坡度达到48度,技术难度很大,普通火车的轮轨黏着力完全不够。瑞士人Carl Roman Abt发明的齿轮火车系统最终以他的名字命名,ABT系统在垂直的钢板上用机器铣割出准确的齿坑,并且通常是两条或三条平衡使用,确保火车上总有一条齿轮与齿轨啮合。皮拉图斯山的观光火车,正是19世纪末瑞士国内兴起的修建齿轮小火车的一种风潮。我们无论是在瑞士南部的卢加诺,还是环绕着中部城市卢塞恩的几座高山上,体验到的齿轮火车都来自100多年前的建设热潮。如果说今天我们坐着齿轮火车登山,与100多年前的游客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最早火车用蒸汽作为动力,行进过程中“烟雾缭绕”,现在早就改用了电力驱动。ABT系统改进为齿轨较少的系统,但核心的齿轨技术未变。

卢塞恩城市中心的火车站,虽然在1971年发生过大火,但是仍然幸运保留了1896年建设的老火车站面向湖水的历史入口门廊,矗立着名为“时代精神”的雕塑。那时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化的瑞士,就雄心勃勃地把旅游观光、城市建设作为自己发展的一个动力。今天游客在卢塞恩这样的城市闲逛,看到的标志性景观也基本上是历史的积淀,最近100多年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并没有侵蚀城市的历史感。

在瑞士坐齿轮小火车,体验“古早”生活方式的意味比较浓烈。作为对比的是,贯通瑞士的多数火车线路,代表着现代旅行快捷性和舒适性。环游瑞士的火车之路共有8条不同的线路,把全国串了起来。瑞士旅行通票(Swiss Travel Pass),除了搭乘全国火车之外,还可以免费乘坐多处湖上的游船、翻山越岭的邮政巴士、城市内的有轨电车等,同时能免费参观瑞士超过500家的博物馆。金融业发达的瑞士,在火车游上也体现了很强的服务意识,环游瑞士的火车之路可以选择门到门的行李托运服务。

火车之旅也能把瑞士的核心城市与自然景观贯穿起来。从历史上看,苏黎世、日内瓦、卢塞恩这样处在山水之间的河谷与丘陵地带,比起山地更便于聚集人口形成城市。它们既有商业的便利,充裕的湖泊和四周山脉又使人们很方便享受坐船、登山、滑雪的户外生活。这些城市在瑞士的交通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搭乘环游瑞士的火车,就可以从瑞士代表性的城市出发。比如从苏黎世湖出发,首先前往圣加仑,然后乘坐阿尔卑斯山麓快车前往卢塞恩,接着乘坐金色山口直达特快列车,从因特拉肯前往蒙特勒。如果从日内瓦湖出发,可以游览马蒂尼、布里格和采尔马特,然后乘坐冰川快车前往库尔和阿尔卑斯度假胜地圣莫里茨。

像苏黎世这样的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的密度在全世界排名前茅。人们会自豪地告诉你,在市区任何一个地方,附近150米以内绝对有公共汽车、电车或是火车。政府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大家少用私人交通,公共交通极为准时,所以人们可以放松地踩着点儿出门。坐着火车游瑞士:时间的立体之旅2瑞士的北部小城圣加仑,拥有被称为全世界最美图书馆之一的修道院图书馆。图书馆建于8世纪早期,是瑞士宗教历史的活化石,华丽的建筑和早年珍贵的宗教典籍、历史文献都吸引着人们去参观朝拜。圣加仑修道院曾经是北部欧洲的一个宗教中心,本笃会的影响力极大。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今天参观圣加仑的时候,会发现城里不同的场馆都在“吃吃喝喝”这个主题下推出有趣的展陈。比如修道院图书馆有一个小的展陈内容,是早期本笃会的手稿里,关于当时本笃会修士如何吃喝的记载。圣加仑的纺织博物馆,也在这个主题下推出一个与享受吃喝有关的小展览。坐着火车游瑞士:时间的立体之旅3圣加仑的人们讲的是瑞士德语,与标准德语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区别。历史久远的哥特式、罗马式建筑,安静古老的街区和相对寒冷的气候,使得圣加仑显示出严谨肃穆的气质。而当我们坐着火车来到瑞士南部的卢加诺时,马上被意大利语包围。高大的仙人掌和棕榈树,短衣短袖随处溜达的人们,总是聚在湖边玩乐,度假气息非常浓厚。卢加诺还有一座微缩景观园(Swiss Miniature),将瑞士全国代表性的景观聚拢在一起,这里的匠人们对瑞士冰川快车、全景黄金列车的复制也十分精准,微缩版火车忙着在不同景观间穿梭。

环游瑞士,会让人们对瑞士语言的多样性有很直观的感受。一列火车经过某地,可能会用到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报站,这也刚好体现出瑞士历史形成过程中的独特性。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不同地方的移民,在瑞士建立发展制造业、金融业和现代化大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传统观点来看,瑞士的自然资源很贫乏,阿尔卑斯山可以观光,却少有耕地和矿产。但是瑞士从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如今在各大榜单中,瑞士的大学常年位于非英语国家第一。瑞士的富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人力资源。游客们不太注意到的,是瑞士在化工、制药、食品、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和军事工业方面的实力。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瑞士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即使有非常便利的城市生活,瑞士小孩从小就被父母带着去野外徒步、露营、滑雪,他们对过于舒适的生活总有一种警觉。在大自然中“吃苦”,是“教育”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等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纪,学校会利用各种机会组织野外活动,在大自然中畏手畏脚的人,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达沃斯旅游部门工作的弗雷迪·米歇尔,正是从小在阿尔卑斯山区长大。他说年轻的时候想去苏黎世这样的大城市,人到中年后,他开始疯狂想念山里树木的气息,想念吃着山里牧草长大的牛羊的奶味儿,就开开心心地回来工作了。弗雷迪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他号称只是想带着我们去山里转转,但是安排了一整天难度不小的高山徒步和骑行。“我们从小都是被父母逼着走向大自然的,好几年我都很不喜欢。但神奇的是,总有一天你会突然感受到它的魅力,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