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职官表》
作者:卜键
追寻四库馆的日常运作,你会发现那是一个错综繁复的关系网,又是一个学派学人的竞技场,而说到底还要看学问见识和文字能力。比如在总纂的层级,初设二人,纪前陆后,应是皇上钦定的;陆锡熊因受总裁于敏中信重,常显得比纪昀更重要,一个时期变成了陆前纪后;但时间一长便见出水平能力的高下,加上于敏中去世,排名又恢复原来的顺序;再增加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阅官,纪昀的地位则不可动摇。至于谕旨中常会说到的“着派纪昀等”,即指老纪与二陆一孙,也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审稿把关,有时还须直接上手,组织和带领人员编纂。《历代职官表》就是这样一个钦命交办项目。
四十五年(1780)九月十七日,乾隆发布一道长谕,洋洋洒洒,将清朝官制与前代相比较,纵论述历代官僚体制之优劣,谕曰:
国初设官分职,不殊周官法制。及定鼎中原,参稽前代,不繁不减,最为详备。其间因革损益,名异实同。稽古唐虞,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奋庸熙载,亮采惠畴。周则监于二代,立三公、三孤。秦汉以后,为丞相,为中书门下平章知政事。明洪武因胡惟庸之故,改丞相为大学士。其实官名虽异,职守无殊。惟在人主太阿不移,简用得人,则虽名丞相,不过承命奉行。即改称大学士,而所任非人,窃弄威福,严嵩之流,非仍名大学士者乎?盖有是君,方有是臣。惟后克艰厥后,庶臣克艰厥臣。昔人言天下之安危,系乎宰相。其言实似是而非也。至六官即今之六部,周礼典制綦详,要亦本于唐虞司徒秩宗诸职。外而督抚,自秦汉以来,所称守牧、节度、行省,即唐虞十二牧之遗。历年改革,建置纷如,难以缕数。我国家文武内外官职品级,载在《大清会典》,本自秩然。至于援古证今,今之某官即前某代某官,又或古有今无,或古无今有,允宜勒定成书,昭垂永久,俾览者一目了然。(《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七一二)
平实而论,弘历是一位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帝王,所论丞相与大学士的名实之辨,提出关键在于选人用人,都很有道理。他认为应结合《大清会典》所载文武官职,要求将历史上的官制演变从头捋一遍,说清楚,也因此给后世留下一部重要的史学大著。
当是时也,四库馆多头并举,诸务繁忙,为什么要挤在一起启动?弘历则认为正因编纂四库全书,各种前代典籍汇集而来,实乃大好时机。他命纪昀、陆锡熊、陆费墀、孙士毅等悉心编校,将本朝的文武官职品级,与历代官制的沿袭异同一一说清楚,尽量做到简明精审,不得有遗漏;还特别提及清朝所特有的职位,如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护军统领、健锐营、内务府、各地驻防将军,以及收复西域后在新疆增设的官职,要求一体详晰考证,分门别类,汇纂成《历代职官表》一书。弘历表示要亲自审稿,“书成后,即以此旨冠于卷首,不必请序”,并命列入四库全书,同时交武英殿刊刻印行。
由这份上谕,可知乾隆帝对此书的关切重视,远超过上年交办的《明季奏疏》;也可推测一年后将《明季奏疏》交与众皇子皇孙及其师傅接办,应有为纪昀等减负之意,使总纂有较多精力放在《历代职官表》上。虽未见纪昀等四人如何分工,未见对发凡起例和撰稿审校的具体记述,而他们显然很认真,没有出现像《明臣奏议》那样返工和受罚的情况。该书原定50卷,完成期限为四十八年十二月,因增至72卷,得到宽限,至四十九年七月已将56卷进呈御览,当年底全部完竣。
五十年(1785)七月十四日,四库总裁、皇六子永瑢领衔上奏:
窃臣等于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内钦奉谕旨,同总纂等纂辑《历代职官表》。当经臣等酌拟凡例,呈蒙钦定,随派协修、誊录等分门纂辑。计内外官职六十七门,编成七十二卷,陆续恭进完竣。所有应行归入四库全书正本四分,并移交武英殿刊刻,续办四库全书处缮写,及存贮翰林院副本三分,臣等仍督令誊录、供事等上紧接办,即交协修等详细校勘,务期妥速蒇事。兹当底稿全竣,除总纂、提调等官不敢仰邀议叙外,所有协修官鲍之钟等七员,可否仰恳圣恩,交部照例议叙。(《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一○八)
前面所引谕旨是指定纪昀等人负责,永瑢又说奉旨与总纂官一起办理,怎么回事?其实这也是四库增项各书的通例,即不管由谁主持,最后都纳入一个大致相同的责任模式。该书卷首“办理历代职官表诸臣职名”,开列总裁永瑢、永璇、永瑆、阿桂等8人,副总裁梁国治、曹文埴、彭元瑞、王杰等8人(陆费墀因已升礼部侍郎,也成为副总裁),以下才是编纂纪昀等人,也说明四库总裁没有放手不管。
永瑢此奏的主要目的,不是报告该书已经完成(皇上岂有不知),而是提请奖励鲍之钟等协修官,奏称7人,书中则称为“纂修”,共9人,属于编书的主力。鲍之钟字论山,号雅堂,出身于江苏丹徒的书香门第,“一门风雅,为时所称”。鲍之钟以诗文得学政刘墉看重,先是在乾隆南巡时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接下来通过三十四年己丑科会试,在殿试进呈十卷中排第三,而乾隆帝审阅时挑剔伏线,认为其卷中“苞含上下”暗示姓鲍,虽取为二甲第三名进士,却只给了个“归班铨选”,也就是待分配。至于鲍之钟等候了几年,是回家乡等待还是在京听信,未见记载,四库开馆后成为分校官,应是皇上已消除了不好的印象。这次《历代职官表》撰成,永瑢等奏请褒奖协修官,挑选以鲍之钟为代表,可证出力较多,为总裁、总纂所认可。弘历当日即予批准。
永瑢的这份奏折,也意味着《历代职官表》已经御笔阅定,其过程不得而知,可推想皇上较为满意。此时北四阁四库全书已基本办竣入藏,该书除交武英殿刊刻外,还要分抄补入,也需花费时间和人力物力。永瑢也说到本书的3名收掌、18名誊录、11名供事,俱系自费在馆效力人员,“现在缮入四库全书正本四分,并移交各处副本三分,共计五百余卷,仍交该誊录、供事等捐资接办”,希望参照《河源纪略》的优叙之例,待缮写各书完竣后,据贡献大小分出等级,再行移咨吏部办理。
《历代职官表》的正副本,合起来超过500卷,而誊录的工作量是每人每天1000字,是以分工包干,一晃又是数年:五十四年正月,文渊阁本的抄写验收完成;二月,文津阁本完成;四月,文溯阁本完成;文源阁本由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焚毁,抄成时间不详,估计也相接近。那也是一场竞赛,大量的誊录朝斯夕斯,寒暑无间,不光没有任何报酬,还要捐出些银子帮办,也不知后来都给了怎样的安排。 四库全书